据新京报(王晓枫):1983年3月23日,时任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在白宫办公室发表演说,宣布将启动一项旨在“消除战略核导弹威胁”的计划。这项计划后来也被称为“星球大战计划”。
《星球大战·原力觉醒》自上映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引发热潮,这部上世纪70年代诞生的科幻电影系列对欧美几代人影响深远,影响力甚至延伸至政治领域。《星战》系列电影推出适逢冷战时代,这部充满反战色彩的电影却成为美苏争霸的代名词。
里根政府推出的“星球大战计划”旨在压制当时的冷战对手前苏联,并被认为是将其推向解体的重要一环。美苏之间究竟展开一场怎样的“星球大战”?到底是骗局还是长远的战略宏图?
提出计划对抗前苏联
“战略防御倡议”是一个并不为普通人所熟知的术语,但它有一个家喻户晓的别名——“星球大战计划”,上世纪80年由时任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提出,旨在对抗前苏联。《星球大战·原力觉醒》的上映再次揭开这段尘封的星球暗战。
1983年,冷战尚未结束,好莱坞演员出身的里根在这一年年初公开称呼前苏联为“邪恶帝国”。过去两年时间里,作为新自由主义的信仰者,里根采取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从减税到缩小政府规模,再到减少商业控制,美国社会经历了一场变革。
在美国改革国内经济的同时,前苏联依然保持咄咄逼人的扩张态势。最让美国人担忧的是,前苏联拥有比美国更强大的核攻击力量,美国担心“核平衡”的形势被打破,有需要建立有效的反导弹系统,来保证其战略核力量的生存能力和可靠的威慑能力,维持其核优势。
“星球大战计划”由此而生,这是里根上台后对前苏联所采取的强硬政策中的重要一环。1983年3月23日,在一场原本是安全与国防主题的惯例讲话中,里根发表了一篇使敌友都很惊讶,即后来被称为“星球大战”的演讲。
里根在演讲中问道,“如果自由的人民能安全生活并确信这并非仰仗美国用反击来阻止(前)苏联攻击,而是因为能在战略弹道导弹到达我们或我们盟友的领土之前对其进行拦截和摧毁,情况会怎么样呢?”
为了能让美国和盟国更加安全,里根呼吁美国科学家提出能使这些核武器无效和过时的方法,并宣布了一项长期研究与发展计划,以达到“消除战略核导弹威胁的最终目标”。这是里根首次正式提出美国将进行对弹道导弹进行战略防御的研究。
“在冷战背景下的上世纪80年代,前苏联当时无论从常规还是从核武器都已超过美国,而且前苏联在中东和阿富汗的战略攻势让美国很吃不消,因此里根上台后提出以实力求和平,打破前苏联的高压态势。”社科院美国所助理研究员刁大明对新京报记者表示。
引发社会轰动与争议
这项计划一经提出便在美国引发轰动,美国政府内外的大多数科学家和技术官员认为该计划不切实际。随之而来的是学术界的嘲笑和媒体为其定下的失败基调。争议一直延续到今天:反对者认为这个计划纯粹是幻想,支持者则认为它是终结前苏联的关键一环。
在当时,参议员爱德华·肯尼迪称其为“误导的红色恐吓战术和不计后果的‘星球大战’计划”。从此这项计划就贴上了“星球大战”的标签。
对于这一得名,刁大明解释说,星战计划产生适逢这部同名电影正走红,成为美国的社会文化现象。里根提出的计划规模浩大,涉及反外太空武器和航天器等内容,这和《星战》剧情很像,所以媒体将其比喻成“星球大战”,里根政府并没给这个计划命名为“星球大战”。
这项计划并非里根头脑一热,而是酝酿已久。美国《空军杂志》认为,根据流传的说法,里根的战略防御计划想法来源于美国电影《冲破铁幕》,也可能来源于他在1979年视察科罗拉多州的北美防空司令部,他在那里首次知道美国无法防御弹道导弹的攻击。
不仅如此,并非像一些反对者所言,里根对这个问题一无所知。上世纪60年代以来,里根一直对防御弹道导弹感兴趣。在担任加州州长时,他应物理学家爱德华·泰勒(氢弹之父)之邀,在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对反弹道导弹有初步了解。
里根之后常提及防御系统是如何抑制并最终阻止不断扩散的核武器。在1976年总统选举期间,里根猛烈抨击当时的著名论调——“相互确保摧毁”策略,也就是核平衡状态,因为谁先攻击谁就会遭到毁灭性报复。
里根当选总统后,反弹道导弹计划支持者向他提出多种方案,其中之一是来自名为“高边疆”的组织,该术语最初由里根的国家安全顾问丹尼尔·格雷厄姆在1980年提出。在基金会帮助下,格雷厄姆组建“高边疆”研究小组,包括30多位著名的科学家、经济学家、空间技术专家和战略家。
格雷厄姆呼吁在太空中建立作战基地,发射动能武器以碰撞来摧毁目标。起初这种理念并没有被重视,但“高边疆”组织通过它的一些高级政治成员得到与白宫接触的机会。1982年,格雷厄姆提出“高边疆——新的国家战略”设想,不久后为里根所接受。
之后,那篇著名的星战计划演讲由时任国家安全副顾问罗伯特·麦克法兰起草,里根进行修改。直到演讲当天,里根政府中多数人才知道这个计划。
“遏制和管控核平衡”
随后,美国开始着手实施这项计划。1984年,战略防御计划组织成立,由曾任太空总署航天飞机计划总监的詹姆斯·亚伯拉罕森将军任首任局长,统筹整个计划。1985年1月由美国政府立项开发,定名为——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战略防御计划(SDI)。
但计划遭到时任国务卿舒尔茨的批评,不过得到时任国防部长温伯格的强烈支持。1986年,温伯格在《外交》杂志上系统阐述美国发展星战计划的理由。温伯格指出,相互确保摧毁战略存在重大缺陷,且前苏联一直在违反1972年的反弹道导弹条约,大力发展战略防御系统,前苏联花在战略防御上的费用和花在进攻性核力量上的费用一样多,前苏联现在已拥有强大的防御系统,但仍投入多倍于美国的费用进行战略防御建设。因此美国有充足理由发展战略防御系统。
对于星战计划的重要意义,约翰·科雷尔在美国《空军杂志》中写道,“SDI改变了冷战两大中流砥柱的战略,即相互威慑和武器控制,这两项策略均意在遏制和管控核平衡,而并非提出任何消灭核武器的希望。”
“这个计划不但涉及常规反导武器,还包括高能定向武器和太空武器的研发,这和《星球大战》电影中的一些武器很相似。当时美苏的核威慑力已达到瓶颈,数量多寡已不是绝对优势,美国需要新战略构想去打破平衡。”刁大明说。
该计划由“洲际弹道导弹防御计划”和“反卫星计划”两部分组成,预算高达1万亿美元。其基本构想是以太空为主要基地,部署使用激光、粒子束、电磁炮等定向能和动能武器的战斗站,结合地面与空中防卫武器,组成多层次的纵深防御体系,对前苏联发射的弹道导弹在其不同飞行阶段进行层层拦截,在其飞抵美国之前将其全部或绝大部分摧毁。美国的许多盟国,包括英国、西德、以色列、日本等,也在美国的要求下不同程度地参与了这项计划。
对于提出这个计划的初衷,在里根看来,美国的目标不仅是阻止前苏联对美国导弹阵地的首轮打击,而在于寻找一种保护人民的方法,战略防御计划将美国从对常规威慑力的依赖中解放出来,同时也会促使前苏联遵守裁军协议。
星战计划并非空壳子,确实产生了一些立竿见影的成果,如“智能岩石”。这是一种安装在轨道卫星的“车库”中,可以探测导弹发射并计算碰撞轨迹的小火箭,后来它被弹体更小、更智能的“智能卵石”取代了。
“智能卵石”是一种天基防御系统,装有能探测数千公里之外弹道导弹的高分辨率光学设备,以及能够自动控制弹上火箭发动机启动,并引导拦截弹自动迎击目标的高性能计算机等。“智能卵石”体积小,自主性强,可大量部署,能够对敌方来袭导弹实施密集的拦截。
温伯格认为,这样就能在太空部署上千个小卫星,每个卫星携带重量不到20磅的拦截机。卫星可以利用热跟踪装置发现在几千英里外的敌对卫星,发动它们自身的火箭发动机,摧毁弹道导弹目标。
前苏联被拖入军备竞赛
这个宏伟构想让前苏联政府很不安,最终将其拉入新一轮军备竞赛。在美国提出星战计划后,前苏联除了严厉抨击,曾多次宣称要采取相应的措施。然而,不论是要改进进攻性核武器还是要建成类似星战计划的防御系统,这都需要耗费大量资源,这对当时的前苏联而言是难以承受的经济负担。
“前苏联领导人对星战计划积极应对,给予充分重视,试图赶超。1986年,人类首个可长期居住的空间研究中心——‘和平号’空间站的升空正是在星战计划的压力下加紧部署的。”刁大明指出。
美国《空军杂志》指出,当时的前苏联领导人十分关注星球大战计划。尤里·安德罗波夫把它称为解除前苏联武装的阴谋;多年以后解密的苏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纪要透露,戈尔巴乔夫也对战略防御计划非常痴迷。
“(前)苏联人对我们的天基防御系统的反应特别强烈。他们至少暗示,如果我们同意禁止部署所有太空武器的话,他们将允许我们部署陆基防御系统。”温伯格说。
在加强美国自身实力的同时,星战计划开始逐步发挥消耗前苏联实力的作用。刁大明指出,前苏联为了紧跟美国,不能放弃高军事投入,但经济上却跟不上,因为前苏联以军工主导,长期以来产业发展不平衡,农业技术也很弱。
星战计划让前苏联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若放任美国开展计划,将会对前苏联国家安全构成重大威胁,使其处于战略劣势地位;但若针对星战计划采取同步行动,前苏联经济力量已无力支撑。这种两难的局面迫使前苏联寄希望于外交手段,企图通过与美国谈判阻止美国实施星战计划,但这一努力最终付诸流水。
进退维谷的前苏联开始寻求与美国和解,这让里根在1986年美苏首脑峰会中占尽先机。戈尔巴乔夫试图以拆除所有弹道导弹为诱饵,劝说里根放弃星球大战计划,但里根并未同意。
最终,美苏在1987年签署《苏联和美国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该条约要求两国削减射程为500到5500公里的陆基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被誉为“冷战时期最成功的军控协议”。
这样的胜利让美国公众对战略防御计划的认可率猛升到73%,也让里根越来越有底气,里根表示:“如果这个计划真像有些人所说是时间和金钱的巨大浪费,那为什么(前)苏联人如此急于让我们停下来?”
推动美国IT业发展
前苏联不断被星战计划消耗着,正因如此,很多年后有观点认为星战计划就是纯粹为了拖垮前苏联的骗局。刁大明认为,这个计划主要出发点是应对冷战两极格局,而非单纯搞垮前苏联,这种说法只能作为考量之一,但不是主要考量。总体评价,这个计划是成功的,但因为这个计划目标太高,美国也达不到这样的高度,而且后续没太多实质性进展,因此给人以一种阴谋论的感觉。
一片形势大好中,星战计划也遇到不利因素。根据“格拉姆-拉德曼-霍林斯削减赤字法案”(又称“1985年平衡预算及应急赤字控制法”),美国政府需要大力裁减预算,因此该计划经费也被削减。这让支持者担心,一旦里根离任,这个计划可能会因进展缓慢而不了了之。
1991年,前苏联解体,宣告冷战正式结束,星战计划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同一年,老布什总统在国情咨文中将SDI重新定义,被称为“星战计划精简版”。
1993年,克林顿政府宣布“星球大战”时代结束,取而代之的是用于保护美国海外驻军及相关盟国免遭导弹威胁的“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和用于保护美国本土免受导弹袭击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
从横空出世到成为历史,据美国《空军杂志》报道,星战计划耗资高达300亿美元。这样的巨资也让美国人望而却步,2005年曾有报道说小布什会重启星战计划,但最终因经费及各种反对声音而不了了之。
耗资巨大的同时,星战计划确实深刻改变了美国。美国空军首席科学家承认,计划推动了太空传感器、太空通信和其他对军队非常重要的技术的发展。
刁大明认为,该星战计划推动美国战略思维发展,取而代之的NMD和TMD是星战计划务实的延续。除军事领域,美国IT业的崛起也被认为是受惠于星战计划,因为该计划的高精尖科技需要良好的自动化控制和计算机科技作为依托。有资料显示,上世纪90年代,美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能比较好地实现,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星战计划。
“星战”计划发展史
1983年3月23日
里根发表演说,宣布启动一项旨在“消除战略核导弹威胁”的计划,后被称为“星球大战计划”。
1984年3月27日
战略防御计划组织(SDIO)成立,詹姆斯·亚伯拉罕森将军任首任局长。
1985年9月6日
中红外先进化学激光器(MIRACL)在测试中成功摧毁目标。
1986年11月
开始研究“智能卵石”(Brilliant pebbles)系统,计划对敌来袭导弹实施密集拦截。
1991年1月29日
老布什政府对计划作出调整,重点转向发展“全球防护有限打击系统(GPALS)”。
1993年5月13日
时任美国国防部长阿斯平宣布“星球大战时代”已经结束,美国放弃在空间建立反导弹防御系统的计划。
(奇趣网 www.QiQu.net 收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