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李鸿章去英国访问,德国人给李鸿章推销马克沁机枪。当李鸿章第一次看到这款机枪的时候,他没有先问价钱,而是询问它一分钟能打多少子弹?
对方回答理论射速是每分钟600发,也可以通过射速调节器调整为每分钟100发。
在马克沁机枪问世之前,世界各国的士兵在战场中使用的都是非自动化的单发枪械,子弹需要一发一发装进去,往往还没有装好第二发子弹,士兵们就已经毙命。
因此如何提高枪械的射击速度,实现快速上弹还能连发的问题,成了当时世界上的热点话题,而已经成为先进发明家的马克沁嗅到了猎物的气息。
1883年,马克沁重机应运而生,这是世界上第一款全自动重机枪,它以火药燃气为发射能源,使枪支在开锁、退壳、送弹、闭锁等一系列步骤都能自动完成,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一扣扳机,子弹喷涌”的效果,它的出现开启了自动武器的新纪元。
马克沁机枪最大射速能达到每分钟600发,最慢射速也高达每分钟100发,一架马克沁重机枪至少能压制一个排的士兵。
“优秀的机关要以优秀的炮灰擦拭,这么好的宝贝,当然要让全世界各地都看到它的威力。”
马克沁抚摸着自己的宝贝心潮澎湃,他为不但马克沁机枪召开了发布会,还带着它前往各国进行推销售卖。
当他来到英国的军事博览会时,世界各国得知了消息都派出代表前来参观,中国也不例外,当时的清政府派出了军事外交大臣李鸿章前来一睹为快。
马克沁得知李鸿章前来心里十分得意,他发誓一定要让这位来自军事落后之国的辫子老头大开眼界,于是他邀请李鸿章来到他身边,并亲自操纵机枪进行实弹射击的表演。
马克沁上好子弹袋,对准前方大树扣动了扳机,枪林弹雨雷霆万钧之势从机枪中倾泻而出,转瞬之间,一棵如腰一般粗的参天大树便轻易被子弹拦腰截断,此等威力,令人望而生畏。
李鸿章瞠目结舌,活了这么多年已经见过不少好东西,但他还从来没有见过威力如此强大的武器,试想如果这样的机枪能装备在自己国家的军队里,能为清王朝的战争效力,那该是多么强大威猛,而清朝大军必然战无不胜,甲午海战又怎会如此惨败啊。
他当即激动的问:“你刚才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打了多少发子弹?”
马克沁骄傲地说:“不多不多,也就大概三百来发。”
李鸿章惊呼道:“这也太多太快了!”但得到答案后他很快冷静下来,摸了摸自己的辫子又看了看身后矮小的随从们,他又试探性地问出价格。
不出所料,马克沁给出数字对李鸿章来说几乎是天价,他摇头叹息着说:“太贵了,太贵了,大清的财力已今非昔比,承担不起这样重负啊。”
最后李鸿章只能用他仅有的资金买了一架马克沁机枪带回国研究,希望中国也能以此仿制出属于自己的重机枪。
当时的中国刚刚经历了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的惨痛,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李鸿章自己所主张的洋务运动也彻底失败了。
战败后,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辽东半岛和台湾岛等大片土地的割让加上数亿两白银的赔偿,使中国领土主权完整遭到了破坏,还彻底被西方列强牵扯住了经济命脉,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朝廷内部党派纷争不断,官员们为争权夺势,栽赃陷害的手段层出不穷,加上封闭腐朽的社会制度,落后的军事武器和技术条件,面对已经进入现代化的列强,清王朝的部队几乎手无缚鸡之力,不战而溃。
而清朝最大的官员面对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哪怕已经触手可及,却也只能望而却步,与名牌机枪擦肩而过,如此令人心酸而又遗憾。
正所谓求人不如求己,不安于现状固步自封,不畏手畏脚依附他人,将自身投入时代的洪流,敢于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勇于追逐积极的社会制度,先将自身强大,再吸取他人精髓,才能实现真正的民族复兴。
所谓弱国无外交,“国家大柄,莫重于兵”,一个国家只有国防军事能力提高了,才能在国际上有发声的权利和地位,才会得到世界各国的尊重和敬畏,才能在国际上树立起强大的形象,只有提高了国防军事能力,国家和人民的安全和利益才有了靠山和保障。
参考文献:
兵林驿事
(来源:史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