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生僻文学文化
成语是个宝藏。
不知道你小时候是否曾和我一样,抱着一本成语字典可以看一天,专挑里面的典故寓言,沉迷寥寥数个汉字背后的奇闻异事之中。
也曾惊叹几个字背后巨大的信息量,也被这些字节朗朗上口的音韵折服,特别是上学写作文的时候,只要用上几个成语,似乎就显得分外“有文化”起来。
其实成语无非是人们约定俗成,有着固定结构和含义的说法。所以,尽管有些词看上去奇奇怪怪,但是不要怀疑,他们真的就是成语。
以下内容来源自「豆瓣鹅组」
楼主ID:跳水冠军陆依萍
“自从别郎后,卧宿头不举,飞龙落药店,骨出只为汝。”
出自《晏子春秋·内篇问上》,为春秋齐国上大夫晏婴作的一则寓言:因酒店有猛狗,所以客人不敢入内,导致生意萧条,好酒变酸。
借此比喻一个英明的领导者要注意审择左右,顾全大局,亲贤臣远小人,以趋利避害。
“人有酤酒者,为器甚洁清,置表甚长,而酒酸不售。问之里人其故。里人曰: “公之狗猛,人挈器而入,且酤公酒,狗迎而噬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夫国亦有猛狗,用事者是也。有道术之士,欲干万乘之主,而用事者迎而齕之,此亦国之猛狗也。”
出自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讥讽写文章长篇累牍,但说不到点子上。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邺下谚曰: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
出自《艾子杂说》(相传为苏东坡所撰,假托一个名为艾子的战国时人对现实世界进行褒贬和讽喻)中的一则寓言:龙王下命令明天斩杀有尾巴的动物,蛤蟆听后也哭了起来,鼋觉得很奇怪。蛤蟆解释它害怕追溯到蝌蚪时代,那也在诛杀之列。
比喻无端诬陷好人。
艾子浮于海,夜泊岛峙中,夜闻水下有人哭声,复若人言,遂听之。其言曰:“昨日龙王有令:’应水族有尾者斩。‘吾鼍也,故惧诛而哭。汝蛤蟆无尾,何苦?”复闻有言曰:“吾今幸无尾,但恐更理会科斗时事也。”
出自茅盾《九一八周年》,比喻徒有虚名,并无实际利益可图。
茅盾《“九一八”周年》:“华盛顿也许要来‘周年’:重申《九国条约》,再给高等华人空心汤圆。”
出自汉朝班固《白虎通·封公侯》,旧谓女子出生时面朝外,有出嫁从夫之义。后指出嫁的女儿心思朝外,向着丈夫。
“以男生内向,有留家之义;女生外向,有从夫之义。”
出自《左传·文公七年》,如同冬天里的太阳那样使人感到温暖、亲切,比喻人态度温和慈爱,使人愿意接近。
“赵衰,冬日之日也;赵盾,夏日之日也。”杜预注“冬日可爱,夏日可畏。”
出自《后汉书·甄宇传》中,李贤注引的《东观汉记》,比喻能克己让人之人。
“建武中,(甄宇)为州从事,征拜博士。”(《后汉书》)
“建武中每腊,诏书赐博士一羊。羊有大小肥瘦。时博士祭酒议,欲杀羊分肉,……宇因先自取其最瘦者,由是不复有争讼。”(《东观汉记》)
出自唐代张固的《幽闲鼓吹》,意思是原指穿浅绿衣服的少年。后指讲究装饰的青年男子,引申为风度翩翩的青年男子。(这个词居然是夸人的。)
“客至,夫人垂帘视之,既罢会,喜曰:‘皆尔之俦也,不足忧矣,末座惨绿少年何人也?’答曰:‘补阙杜黄裳。’夫人曰:‘此人全别,必是有名卿相。”
注:“惨”通“黪”,指色彩暗淡。因此惨绿指浅绿色,并无悲惨之意。
出自清代王浚卿《冷眼观》,比喻人在夏时冶游中衣着华美,但冬季却无力置办冬装者(因冬装价格昂贵)。
“你不晓得他们那班荷花大少的厉害呢,到堂子里来拜相,身边是奉旨不带分文的。”
出自唐代韩愈《符读书城南》,比喻同时的两个人,却差距极大,高下立判。
“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少长聚嬉戏,不殊同队鱼。三十骨骼成,乃一龙一猪。”
出自宋代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崔群游览湖南东寺,见鸟雀在佛像头上拉屎,就对住持说鸟雀没有佛性,对佛大不敬,住持说鸟雀有佛性,在佛头上拉屎,是因为鸟雀知晓佛性慈善,容忍众生。
本意为指佛性慈善。后多比喻不好的东西放在好东西上面,玷污了好东西。
崔相公入寺,见鸟雀于佛头上放粪,乃问师曰:‘鸟雀还有佛性也无?’师曰:‘有。’崔曰:‘为什么向佛头上放粪?’师曰:‘是伊为什么不向鹞子头上放?’”
出自宋代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比喻事情或说话十分可笑。
“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出自清代陆陇其 《答曹微之进士书》,比喻平庸,无作为。
“弟恐鹿鹿鱼鱼,不足以当鼎植耳。”
出自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传说历史上诸葛亮常手执羽扇指挥作战,军师也多执羽扇。比喻出谋划策。
“大家都说他是一个摇鹅毛扇的,是一个唱傀儡戏的提线的人。”
出自五代王定宝《唐摭言》,比喻昏庸浅陋的知识分子。
“主司头脑太冬烘,错认颜标作鲁公。”
出自《庄子·人间世》,第一个止字是留止的意思,第二个止字是助词,指喜庆。意为留住喜庆和吉祥。
“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出自《周易》 革卦。幼豹长大退毛,逐渐疏朗焕散,毛变得富有光泽和文采,以此比喻君子的成长。通过不断的学习修养,最终成为一个高品质的人。也比喻人的行为变好或势位显贵。
“大人虎变,小人革面,君子豹变。”
出自五代李瀚《蒙求》诗中的徐子光集注。典故汉朝时期,司马徽从不说别人的短处,与人说话时,从来不问别人的好恶,都说好话。一个同乡来问他安否,他回答好。有一个说自己的儿子死了,他也说大好。妻子骂他缺德,别人死了儿子为什么还要说好,司马徽说:“你的话也太好了。”
比喻老好人是非不分,事理不明。
“(后汉司马徽)口不谈人之短。与人语,莫问好恶,皆言好。有乡人问徽安否,答曰好。有人自陈子死,答曰大好。妻责之曰:人以君有德,故相告,何忽闻人子死,便言好!徽曰:卿言亦大好。”
出自《汉书·扬雄传赞》,比喻著作太过高明或晦涩而不被理解。
“巨鹿侯芭常从(扬)雄居,受其《太玄》《法言》焉。刘歆亦尝观之,谓雄曰:‘空自苦!今学者有禄利,然尚不能明《易》,又如《玄》何?吾恐后人用覆酱瓿也。'雄笑而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