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曾知道贝聿铭曾因改建卢浮宫,而不敢走上巴黎街头。
众所周知,贝聿铭一生在世界各地留下众多经典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就属巴黎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当年卢浮宫扩建工程被交给贝聿铭设计,一开始就让许多法国人不解。后来,以“让光线来做设计”为理念的贝聿铭,提出用玻璃金字塔为主轴来改建,更是遭法国媒体冷言嘲讽。贝聿铭生前受访谈起这段回忆,坦承“整整一年半的时间像在地狱,不敢走在巴黎街头。”他还说,一旦被人认出,民众甚至会当街斥责。
最后,贝聿铭团队争取到文化界重要人士的支持,也接受时任巴黎市长希拉克的建议,在卢浮宫广场放置全尺寸模型,才有效减缓了批评声浪。
这座玻璃金字塔完工后,作为卢浮宫的入口,成功将各个独立的宫殿连结起来,加上场馆布局、周边商店街、停车场等重新设计,制造出一个流畅的参观路线,光线也得以透进地下室,制造出明亮的空间感,让这座本以老旧的博物馆重获新生。
1988年3月,贝聿铭因在卢浮宫扩建工程中的卓越表现获得时任法国总统密特朗表彰。密特朗授予贝聿铭法国最为尊贵的荣誉骑士勋章。现在,玻璃金字塔也被法国人视为骄傲的地标。
这则故事仅仅是卢浮宫众多趣闻中的一则,却让人感到其隐藏在传统规则背后的创新与变通,这也许就是卢浮宫800年后依然位列世界级博物馆榜单前列的原因。
800年卢浮宫依然年轻
卢浮宫始建于1204年,距今已800多年。占地面积4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3.3万平方米,展厅面积7.3万平方米。据我们最新的统计,卢浮宫现拥有50万件藏品,仅展出了3.8万件。卢浮宫是全世界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之一,2017年接待了810万游客,在社交网络上有650万粉丝。来访者中54%是30岁以下的年龄段,对于年轻人的美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希望能够帮助他们提升文化素养,一方面希望他们得到更好的自我成长,另一方面也希望他们成年以后能够加入到美学相关的行业中来。71%的参观者来自国外,说明卢浮宫在今天国际化程度非常高。
卢浮宫与世界上75个国家展开合作,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共同考古、发掘文物,展开临时交流展览,进行博物馆经验培训和分享,对于处在危险情况下的文物、遗址进行保护,比如我们与伊拉克、利比亚等国家的专家共同开展当地的文物保护行动。
走出卢浮宫外墙
馆长提出倡议,希望更好地利用馆藏文物,这些藏品才是卢浮宫的精神所在。首先在卢浮宫内部采取行动,设计布展以及路线规划,使展览效果更好;第二点,对外与其他馆进行馆际交流,这也是提升我们藏品利用率的方式。
我们希望加强展品与展品间的交叉性,将各时期、品类的展品进行交叉串联。去年我们举办了维米尔的临展,好评如潮。这样的临展可以加强公众的了解,也可以加强文化、历史、艺术的研究。另外,这次展览也与荷兰、美国的博物馆进行了展品交流,增进了我们对外的合作和联系。
每次展览都需要大量筹备工作,一般是5年,有时甚至是10年。这样的临展每年举办8~10场,最大的两场分别于春、秋两季举办。临展要兼顾专业人士的学术意见,也要考虑非专业大众的接受程度。
除了卢浮宫馆区进行展览,我们还会去其他国家、城市、博物馆进行展览。我们的“走出卢浮宫外墙”的项目,把卢浮宫“搬到”街头,让你在家门口看到我们的展览,这样的活动每年会吸引100~200万民众的参与。
街头涂鸦也能走进卢浮宫
卢浮宫也在使用现代的手段帮助公众参观。2014年,我们开设了“小馆”——针对小朋友开设的展区,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藏品、了解艺术品。我们欢迎学校老师、家长带着孩子来参观。“小馆”被视为艺术教育的“实验室”,也得到了法国文化部的大力支持。我们运用了数字手段,卢浮宫有官方网站,“小馆”也有自己的网站和APP。老师在带孩子们参观之前,可以通过网站了解展品,设计路线。“小馆”可以“走出卢浮宫”,比如我们把复制品组成的展览办进工厂、购物中心、医院、学校,配上讲解员,让公众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展品。每一年,有超过15万人从“小馆”受益,87%的受访者在参观完“小馆”后,愿意来参观卢浮宫。
从去年开始,我们尝试了一个新的项目——“卢浮宫藏品结合街头艺术”。我们一直以来关心如何吸引年轻人来参观,就要选取年轻人喜爱的艺术形式,其中就包括街头艺术。我们邀请了19位街头艺术家与我们合作。我们让街头艺术家走进课堂,举办互动工作坊。孩子们可以在艺术家的指导下,对卢浮宫藏品元素进行设计制作,在卢浮宫的花园中进行展览陈列。
除了对孩子们,我们还针对残障人士,设计辅助工具,帮助他们参观。
在卢浮宫说唱
对于博物馆的宣传策略,除了传统宣传方式,我们也不断尝试新的方式。比如与电视台合作,将电视答题真人秀节目,搬进卢浮宫拍摄,主题都围绕卢浮宫的知识。另外我们在社交网络上开了15个公共账号,总关注人数超过650万人。我们在中国的微信公众号、微博也开设了账号。通过社交平台的互动,参观者可以了解展览的安排,并给我们提出建议。我们的部门主管也在社交网络进行直播,传播相关的艺术知识。
我们欢迎不同行业的大V,来到卢浮宫举办跨界的分享,比如电影博主来分享电影与卢浮宫的故事。我们还与艺术家、明星进行合作。比如有一位饶舌歌手希望来卢浮宫拍摄MV,一开始我们认为他与卢浮宫的风格有差异,但是他的拍摄计划非常完善成熟,计划中也有可以帮助卢浮宫的方面,所以我们同意了他的拍摄。视频在网络发布后取得了很好的反响,网络点击量达到520万次,推特的关注人数达到1300万,燃爆社交媒体,加深了青年人对卢浮宫的兴趣。
后来我们与JAY-Z和碧昂斯进行合作,今年5月,他们来卢浮宫用两晚拍摄MV。网络发布后,当晚就有500万次的点击量,到现在的4个月之后,点击量已达到1.15亿次,而且仍在持续上升。这是对卢浮宫非常好的宣传,也让我们卢浮宫的工作人员有机会从当代艺术的角度重新审视卢浮宫的藏品。
2018年卢浮宫参观人数突破千万,中、美两国参观者尤多
让-吕克·马丁内兹
据相关报道,2018年共计1020万人参观了卢浮宫,突破2012年创造的970万参观人数纪录。根据博物馆的一份报告,随着法国尤其是巴黎旅游业的恢复,卢浮宫参观人数较2017年上升了25%。2015年及2016年,法国遭遇了恐怖袭击,2016年卢浮宫参观者人数一度缩水到740万人。
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1831
2018年的德拉克洛瓦大展带动了参观人气。3月开幕的这场展览由卢浮宫和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联合举办,共展出180幅作品。这是自1963年在巴黎举办的纪念艺术家逝世百周年展览后最大规模的一次回顾展,对其职业生涯的几个重要时期进行了梳理,同时也致敬这位伟大艺术家。1月6日,展览刚刚在大都会博物馆落幕。
2018年的参观者中,有75%来自海外,其中以美国、中国观众居多。2019年一季度,卢浮宫将进一步公布参观者构成细节。2017年,法国观众人数为230万人,2018年上升到250万人。馆方认为,2019年开始实施的每月首个星期六晚间免费入场制度会吸引更多法国观众,尤其是不太富裕的参观者。
碧昂斯带领一群黑人女舞者在《拿破仑一世与约瑟芬皇后加冕礼》前起舞。
卢浮宫馆长让-吕克·马丁内兹认为,博物馆之所以能接待数量庞大的参观者,一方面因为完成了玻璃金字塔内部设施的翻新改造,此外采用了分时门票,帮助博物馆平衡了全年的参观人数,减少了在馆外排队的时间。
遵从历史,不破不立,卢浮宫在不断地“创变”中焕发新生。
(凤凰艺术综合报道,图片来源于中国美术报网、参考消息、澎湃新闻及网络)
法国的卢浮宫的起源和发展是怎样的?
“卢浮”这个与“母狼(louve)”一词发音相近的名称是一些研究人员从曾经在这个地方住过的传说中的捕狼猎手的名字推导出来的。的确还有另一种意见:这里不仅生活过捕狼猎手本人,而且还训练过捕狼猎狗。
最先出现“卢浮”这一名称的是1204年菲利普·奥古斯都时期的历史文献中,此时菲利普·奥古斯都已不是新建而是重建卢浮宫了。卢浮宫一开始的面貌是中世纪坚固的城堡形状,这是菲利普·奥古斯都1190年前后为防御通向悉多岛的西北通道而建的。
菲利普·奥古斯都时期就开始修建的卢浮宫一直到14世纪还在修建。这里有坚固的城墙将整个城市围起来,城墙本身已将城堡“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卢浮宫是有壕沟和护墙包围的主要塔楼。这座位于沿岸多沼泽森林中的坚固城堡塔楼不大且偏僻,后来成了关押国家重要罪犯的地方,而在人民暴动时期,这里成了国王的避难所和被处决地。
经过大幅度改建后的城堡成了国王的固定宫殿。这是王储查理五世时的事,他认为住在卢浮宫比住在悉多岛更安全。查里五世很清楚地记得那一天,起义的巴黎市民冲进他位于康希耶尔吉里的宫殿的屋子里,当着他的面杀死了他的亲信。
法国卢浮宫起初是因为什么而建造的?
卢浮宫(PalaisduLouvre)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的右岸。原为国王的一个旧离宫,1190~1204年间,法国国王菲力普二世为加强防卫而建造,并存放王室档案和珍宝。1546年法兰西斯一世命建筑家P.兰斯科(PierreLescot,1510~1570)将原先的哥特式“口”字形建筑改建为文艺复兴府邸建筑的形式,平面是一个带角的楼的封闭式四合院,53.4米见方。1606年建成“大画廊”,将卢浮宫与西侧的丢勒里宫相连接,南北长267米,东西宽165米,横分为三个院落。中央院落长113米,宽89米。左右两个稍窄一点,各在中央有一个椭圆形的大会议厅。纵横两条轴线都比较明确。1663年,法国建筑师L.勒沃(LouisIeVau)设计了卢浮宫的方案,国王的权臣让-巴蒂斯特·科尔贝(JeanBaptisteColbert)将此方案提交给意大利建筑师征求意见被否决了,其中有著名的巴洛克建筑师贝尔尼尼。1665年,法国宫廷邀请贝尔尼尼来巴黎设计了巴洛克式的卢浮宫,但是由于民族心理的原因而遭到法国人的抵制。因为“修建卢浮宫的整个事业几乎都是具有民族意义的大事”。最后由科尔贝组成了一个委员会,让L.勒沃与C.勒布兰(Charles,IeBrun)、C.佩罗(ClaudePerrault)合作改建著名的东柱廊,东柱廊总长183米,高29米,立体面采用横三段与纵三段的手法,但两端及中央采用凯旋门式结构。建筑具有纪念性的效果。萨莫森指出,卢浮宫在古典柱式控制较长正立面方面,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杰作,不仅不单调,而且充满才智、优雅和审美的逻辑。他补充说,卢浮宫的雕饰爽劲、精致,是法国特有的装饰,而且它具有超乎寻常的生命力。在明媚的春日清晨,它看上去仿佛就是你一生中所曾见到的最新奇、最清新的事物。1793年,卢浮宫改为国立美术博物馆。1982年,建筑师贝聿铭又建造了一座大的及三座小的玻璃金字塔形的现代建筑,作为入口处,使它更加光彩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