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网 www.QiQu.net】探秘天下未解之谜 分享全球奇闻趣事

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今天是

古代画家奇闻六则故事,中国古代著名画家故事

发布时间:2023-10-06 02:51来源:奇趣网编辑:QiQu阅读: 当前位置:奇趣网 > 奇闻趣事 > 手机阅读

古代画家奇闻六则

2019年10月19日

张传伦

奇闻肇于奇事。

古今奇事多神化,以邀视听。

虽曰:怪力乱神,子所不语。

然则随园老人曰:“昔颜鲁公、李鄴侯、功在社稷,而好谈神怪;韩昌黎以道自任,而喜驳杂无稽之谈;徐骑省排斥佛老,而好采异闻。”

今夕传伦所记”古代画家奇闻六则”,奇则奇矣,取象幽渺,尽展画家之神技,广播人间之祥瑞,虽亦不免神遇幻变,然与当世所倡之“正能量”,其理皆并行而不悖也。

一、张僧繇“画鹰逐鸽”

古代画家奇闻六则故事,中国古代著名画家故事

张僧繇画像

南北朝时期润州(今江苏镇江)兴国寺,庙宇梁栋间多有鸠鸽栖息,排泻物污秽佛像,虽大德高僧苦于无计驱之。

张僧繇知悉此情,遂挥画笔,“乃就东壁上画一鹰,西壁上画一鹞,皆侧首向檐外,自是鸠鸽不敢复来”。

二、张僧繇“画龙点睛”

张僧繇,南北朝时期梁朝大臣,中国历史上的著名画家。

张僧繇的绘画艺术对后世影响很大,后人将他与顾恺之、陆探微、吴道子并称为“画家四祖”。

法乳遥承,一千年后,当代著名人物画家范曾先生画丈二匹巨幅国画“张僧繇画龙点睛”,并赋一阙《水龙吟》,可见僧繇影响之大。

古代画家奇闻六则故事,中国古代著名画家故事

范曾先生画丈二匹巨幅国画“张僧繇画龙点睛”

“画龙点睛”的传说,大约发生在公元548年至552年的“侯景之乱”,又称“太清之难”时期。

侯景是南北朝时期南朝将领,本为东魏叛将,惶惶如丧家之犬,是梁武帝萧衍收留了他,委以高官,此人实乃忘恩负义的十足小人,不满梁朝与东魏通好,打起“清君侧”的旗号,发动武装叛乱,549年攻陷梁朝都城建康,活活饿死梁武帝。

侯景虐恩人梁武帝,最为后人所不齿。

身为梁朝大臣的张僧繇本就看不起叛将侯景。见其贼心难改,故伎重演,发动武装叛乱,凶焰高炽,僧繇系文臣,惹不起躲得起,遂为避祸,远奔湘东,居天皇寺,闭门不岀。

荆州刺史来访竟不得一见。每日面壁沉吟,一夕,忽奋起,就壁间上下涂画,片刻之间,云龙兴蔚。人见画龙未画龙睛,坚请补之,僧繇不就。僧、俗众人再三请之,且捐香火万钱,僧繇无法拒之,振笔点睛,顷刻之间,“潮奔光逐,雷鸣电掣”。

明末陶庵张岱云其“落笔之后,雷雨晦冥,忽失龙所在”。空余烟涛满壁。

“画龙点睛”的故事,还有一个版本,据唐朝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记:

“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曰‘点之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之,须臾,雷电破壁,二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皆在”。

三、李思训画鱼

李思训,唐开元中除卫将军,与其子道昭,俱得山水之妙,时号“大李小李”。

父子二人精擅山水画。李思训在展子虔“青绿山水”画法启发下,创“金碧山水”一格,极富盛唐气象。思训丹青,擘山渲水之余,偶画水族,后世传其有神奇幻化之功。

某日,李思训画成一鱼,正待补画点染水中藻荇,忽有客人叩门来访,岀画室迎接,及返不见画稿,因风吹入水中,呼人于池中拾得,展之乃空纸一张,所画之鱼不复见之,遇水而潜翔。

李思训奉旨画唐宫大同殿壁,甫成,唐“明皇(李隆基)谕之曰‘卿所画壁,常夜闻水声,真入神之手’”。

古代画家奇闻六则故事,中国古代著名画家故事

四、曹不兴“画龙祷雨”

曹不兴,三国时画家。

曹不兴曾于溪水中见一赤龙,夭矫波间,乃画《赤龙图》,以献吴末帝孙皓。

时至宋文帝时,累月天旱,祈祷不应。文帝取曹不兴画龙,“置之水傍,应时雨足”。

古代画家奇闻六则故事,中国古代著名画家故事

曹不兴“画龙祷雨”

五、阎立本“寝食难下”

阎立本唐代政治家、画家,多才多艺,曾设计、营造大明宫。

古代画家奇闻六则故事,中国古代著名画家故事

阎立本画像

阎立本初观张僧繇江陵(今湖北荆州)壁画,不以为鱼,曰:“浪得虚名耳。”再观,曰“犹近代名手也。”多日不能忘,乃三往而观之,钦佩不已,“于是寝食其下数日而后去”。

此则故事颇类欧阳询“驻马观碑”事。

六、欧阳询“驻马观碑”。

欧阳询,与诸遂良、颜真卿、柳公权并列唐代四大书法家。

欧阳询路行见西晋索靖所书古碑古雅遒劲,“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还,下马伫立,疲倦则席地坐观,因宿其下,三日乃去”。

古代画家奇闻六则故事,中国古代著名画家故事

欧阳询楷书

古代画家奇闻六则故事,中国古代著名画家故事

清朝一幅无名女鬼图,放大10倍后看她在干什么?

画虎画皮难画骨,画人画面难画心。——《增广贤文》

人心叵测真情少,世事难料人善变。人总是喜欢追求美丽的东西,往往美丽的外表下潜藏着危险。一副女鬼图,道尽人性善变,是与非的转折。

                        图片源自网络

画中惊人的秘密。

清朝留下的一副窥窗见鬼图,乍一看以为是女鬼在加害女子。放大10倍一看,画中一个面目狰狞,长相奇丑的女鬼,正拿着笔在一副美女皮囊上描妆。
皮囊上的女子长得柳叶弯眉,樱桃口,虽不是闭月羞花,也算得上大家闺秀。在皮囊旁摆放着女子的衣服,衣服上有清楚的纹理和样式。
在绿鬼的身后,有一排窗户,其中一扇窗户被戳了一个洞。一位男子露着眼睛,被眼前的景象,吓得瑟瑟发抖。
整幅画发生在一间书房里,书房被布置的很精致。实木雕花的书架和桌子,整齐的画卷和书籍,还有房屋清新淡雅的装饰。
这幅画放大后,画中细节让人钦佩,不管是桌上的雕花,还是书架上的绸缎,都画得非常仔细,就连皮相上的头发,都根根分明如丝状。
这个故事是我们熟知画皮中的一个桥段,王生不听道士劝阻,贪图美色,结果发现美女是鬼披人皮,最后被鬼挖心。

               图片源自网络

画中存在的真谛

这个故事的真谛警示世人,不要被外表迷惑,要用心待人。但在世间男子眼里,只有女人的皮相。
将故事放到现实中,这是一个婚姻故事。丈夫出轨小三,妻子不离不弃,终究用真心挽回丈夫。
男子已经有家室,还将半路结实的美女带到家中藏起来,不顾妻子的感受。男子受到报应被掏心挖肝,妻子却甘愿食人咳痰唾涕救他的命。
男子不听道士的忠言,反而怒斥其为妄言。像极了身边人对丈夫的劝告,但不撞南墙不回头的男子比比皆是。
婚姻将两个原本陌生的人牵到一起,一方付出忠心,但另一方很难守住底线。因婚姻背叛,导致破裂的家庭不在少数。
有人说用心温暖对方,便能得到相伴余生的幸福。可婚姻中出现裂痕,是永远治不好的伤疤。
所以在结婚前,情侣双方都应该明白婚姻的重量。并不是简单的喜欢,就能相伴在一起,更不是婚后双方不合适,就离婚了事。
婚姻不是两个人的事情,是三个家庭的事情。结婚不像恋爱,光凭喜欢就能度日,还有生活中的柴米油盐。
两个人如果三观不合,原生家庭相差较大,还需要在恋情中冷静考虑,对方能否和你一起创造幸福。
人心善变,不知何时爱已经消亡,婚姻成了两个本子。婚姻需要彼此共同的经营,彼此付出,彼此守约,彼此努力。

如何经营婚姻?

婚姻幸福是很多人期盼和羡慕的事情,但往往很多人求而不得。更多的夫妻是凑合婚姻,两人彼此嫌弃,为了孩子勉强在一起。
想要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并不是遇人不淑,而是需要彼此的成长。
首先,彼此要尊重对方。
尊重是夫妻的底线,即使结婚后,也要有私人空间。要尊重对方的选择,尊重对方的人权。在有的婚姻中,夫妻相互伤害,甚至恶言相向,最后成为仇人。
在生活的小事中,也要尊重彼此。比如妻子辛苦做的饭,即使不和你的胃口,也不要挑三拣四,你需要尊重妻子的付出。
丈夫用零花钱给你买的礼物,即使在不喜欢,也不要表现嫌弃,你需要尊重丈夫的这片真心。
然后,多制造些浪漫的时光。
有了孩子后,夫妻忙着工作照顾孩子,时间就一点一点流逝。两个人说话越来越少,单独在一起的时间也越来越少,感情就变得越来越淡。
生活中的小幸福需要彼此营造,比如约个时间一起看场电影,给对方一个小惊喜,出门一起旅个游等等。

最后,彼此要相互理解。
上牙有时还打下牙,夫妻之间的矛盾更是频出。遇见矛盾不要争死不休,甚至斤斤计较,非要占个上风,显得你多厉害。
两人先冷静下来,再想想解决办法。有些心眼小的人,最好不要和他争论,心累。你改变不了他,就要改变自己。
所以,婚姻幸福是需要夫妻一起创造,不是单方面的付出。夫妻的关系是平等和谐的关系,没有谁非要当大王,谁会喜欢生活在压迫的日子里。

结语

清朝一副女鬼图,放大后发现女鬼正伏案画皮,细节用心,栩栩如生。这个故事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画皮故事,从中折射出是是非非,道出婚姻的真谛。

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

一段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

古代画家奇闻六则故事,中国古代著名画家故事

纪伯伦的奇闻轶事事迹以及其诗的现实指导意义

  纪伯伦的奇闻轶事事迹
  纪伯伦1883年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语、法文和绘画。学习期间,曾创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1908年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惹怒当局,次年迁往纽约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纪伯伦是黎巴嫩的文坛骄子,作为哲理诗人和杰出的画家,他和泰戈尔一样都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巨人”。并有评论说“上帝的先知于其身复活”。同时,以他为中坚形成的阿拉伯第一个文学流派——叙美派(即“阿拉伯侨民文学”),全球闻名。从上世纪20年代起,纪伯伦的创作由小说转向散文和散文诗,后陆继发表散文诗集《先驱者》(1920)、《先知》(1923)《沙与沫》(1926)、《人之子耶稣》(1928)、《先知园》(1931)、《流浪者》等,以及诗剧《大地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先知》是代表作,以一位智者临别赠言的方式,充满比喻和哲理的东方色彩。纪伯伦并自绘浪漫情调和深刻寓意的插图。纪伯伦认为要唱出“母亲心里的歌”,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远大的理想。思想受尼采哲学影响较大。作品常常流露出愤世嫉俗的态度或表现某种神秘的力量。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的作家,领导过阿拉伯著名的海外文学团体“笔会”。最先介绍到中国来的是《先知》(冰心译,1931)。从50年代起,逐渐为中国读者所了解。其《组歌》:《浪之歌》《雨之歌》进入人教八年级下册第十课。1883年1月6日,纪伯伦出生在黎巴嫩北部的崇山峻岭之中,著名的“圣谷”附近的贝什里村。在短暂而辉煌的生命之旅中,纪伯伦饱经颠沛流离、痛失亲人、爱情波折、债务缠身与疾病煎熬之苦。他出生在嫩巴黎北部山区的一个农家。故乡的奇兀群山与秀美风光赋予他艺术的灵感。12岁时,纪伯伦因不堪忍受奥斯曼帝国的残暴统治,他随母亲去美国,在波士顿唐人街过着清贫的生活。1898年,15岁的纪伯伦只身返回祖国学习民族历史文化,了解阿拉伯社会。1902年返美后仅一年多的时间,病魔先后夺去了他母亲等三位亲人。他14岁的妹妹死于肺病。妹妹临死之前,哭喊着“希望见到哥哥,希望见到爸爸”,但是她没有实现这个愿望。纪伯伦非常喜爱自己的同母异父的哥哥,还没来得及悼念哥哥的时候,母亲因为接连失去2个孩子,也病倒了,1903年6月,母亲也离他而去。纪伯伦曾经用一幅画描绘了母亲临终前的瞬间,题为《走向永恒》,画中母亲的面容没有一丝的痛苦,显得十分从容和平静。纪伯伦日后回忆母亲对他文学创作的启迪时强调“我的母亲,过去,现在仍是在灵魂上属于我。我至今仍能感受到母亲对我的关怀,对我的影响和帮助。这种感觉比母亲在世的时候还要强烈,强烈的难以测度。”他以写文卖画为生,与为人剪裁缝衣的妹妹一起挣扎在金元帝国的底层。1908年,他有幸得到友人的资助赴巴黎学画,并得到罗丹等艺术大师的亲授指点。1911年他再次返美后长期客居纽约,从事文学与绘画创作,并领导阿拉伯侨民文化潮流。当他感到死神将临,决心让自己的生命之火燃烧得更加光耀,遂不顾病痛,终日伏案,直到48岁英年早逝。1904年5月,在戴伊先生的安排和许多朋友的帮助下,纪伯伦在戴伊先生的画廊中举办了他的首次个人画展。画展是成功的 ,画展也为纪伯伦的文学创作打开了大门。纪伯伦认识了阿拉伯《侨民报》的创办人,他答应《侨民报》每周发表《泪与笑》中的2篇文章。1903--1908年纪伯伦在《侨民报》发表了50多篇散文,总标题为《泪与笑》。纪伯伦是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在生命的最后岁月,他写下了传遍阿拉伯世界的诗篇《朦胧中的祖国》,爱与美是纪伯伦作品的主旋律。他曾说:“整个地球都是我的祖国,全部人类都是我的乡亲。”他反对愚昧和陈腐,他热爱自由,崇尚正义,敢于向暴虐的权力、虚伪的圣徒宣战;他不怕被骂作“疯人”,呼吁埋葬一切不随时代前进的“活尸”;他反对无病呻吟,夸夸其谈;主张以“血”写出人民的心声。文学与绘画是纪伯艺术生命双翼。纪伯伦的前期创作以小说为主,后期创作则以散文诗为主。此外还有诗歌、诗剧、文学评论、书信等。《先知》是纪伯伦步入世界文坛的顶峰之作,曾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一生颠沛流离,贫病交迫,终身未婚,一生孤独,英年早逝.这样历经磨难的天才,却将残酷的现实当圣殿,把爱与美当信仰,深情地为生命献上一朵玫瑰.卡里·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作家。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文、法文和绘画。学习期间,曾创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1908年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本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国。后去法国,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1911年重返波士顿,次年迁往纽约长住,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纪伯伦青年时代以创作小说为主,定居美国后逐渐转为以写散文诗为主。他的小说几乎都用阿拉伯文写成,有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灵魂》和长篇小说《折断的翅膀》(1911)等。《折断的翅膀》写东方妇女的悲惨命运和她们与命运的苦斗,谴责贪婪、欺诈和屈从,歌颂自尊、意志和力量。他的小说以主人公充满哲学意味的独白、对话和叙述,特别是被压迫被损害者充满激情的倾诉取胜。他用阿拉伯文发表的作品还有散文《音乐短章》(1905),文诗集《泪与笑》(1913)、《暴风雨》(1920),诗集《行列圣歌》(1918),以及《珍闻与趣谈》(1923)、《与灵魂私语》(1927)等。他用英文写的第一部作品是散文集《疯人》(1918)。此后陆继发表散文诗集《先驱者》(1920)、《先知》(1923)《沙与沫》(1926)、《人之子耶稣》(1928)、《先知园》(1931)、《流浪者》等,以及诗剧《大地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先知》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作者以智者临别赠言的方式,论述爱与美、生与死、婚姻与家庭、劳作与安乐、法律与自由、理智与热情、善恶与宗教等一系列人生和社会问题,充满比喻和哲理,具有东方色彩。纪伯伦并自绘充满浪漫情调和深刻寓意的插图。在15个月里,相继3位亲人去世,并且因为治病,欠下了15000美元的债务。为了还债,纪伯伦兄妹便卖了家中的财物,纪伯伦靠写文章、卖画、做零工来赚钱,并且还要还债。这时候,纪伯伦在波士顿的老师戴伊知道了这个情况,伸出了援助之手。并在经济上,精神上给予他们帮助。纪伯伦又能专心致力于写作、绘画,并且开始酝酿散文诗《泪与笑》的文字。纪伯伦认为诗人的职责是唱出“母亲心里的歌”。他的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通过大胆的想像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高远的理想。他的思想受尼采哲学影响较大。他的作品常常流露出愤世嫉俗的态度或表现某种神秘的力量。他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的作家,并组织领导过阿拉伯著名的海外文学团体“笔会”,为发展阿拉伯新文学做出过重大贡献。他的作品已译成世界多种文字,受到各国读者的欢迎。他的作品最先介绍到中国来的是《先知》(冰心译,1931)。从50年代起,他的其他作品也逐渐为中国读者所了解。纪伯伦的主要作品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不以情节为重,旨在抒发丰富的情感。1931年,纪伯伦逝世于美国纽约,遗体葬于黎巴嫩。 在东方文学史上,纪伯伦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他的作品既有理性思考的严肃与冷峻,又有咏叹调式的浪漫与抒情。他善于在平易中发掘隽永,在美妙的比喻中启示深刻的哲理。另一方面,纪伯伦风格还见诸于他极有个性的语言。他是一个能用阿拉伯文和英文写作的双语作家,而且每种语言都运用得清丽流畅,其作品的语言风格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东西方读者。美国人曾称誉纪伯伦“象从东方吹来横扫西方的风暴”,而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视为“东方赠给西方的最好礼物”。
  其诗的现实指导意义
  早在1923年,纪伯伦的五篇散文诗就先由茅盾先生介绍到中国。1931冰心女士翻译了《先知》,为中国读者进一步了解纪伯伦开阔了文学的窗扉。近十多年来,我国又陆续出版了一些纪伯伦作品。这位黎巴嫩文坛骄子在中国有越来越多的知音。他的作品既有理性思考的严肃与冷峻,又有咏叹调式的浪漫与抒情。
小编推荐:如果您对本文《古代画家奇闻六则故事,中国古代著名画家故事》感兴趣,还可以看看《中国民航历次空难,中国民航史上一共发生过多少空难 》这篇文章。奇趣网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本文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未来十年最值钱的13个证书,随便考过一个就赚大发了

下一篇:为什么会有恐怖分子?年轻人成为恐怖分子的十大原因

奇闻趣事排行

奇闻趣事精选

奇闻趣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