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前点个关注呗,方便日后继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也方便大家一起谈论。在这里感谢大家的多多支持,您的支持就是写手的最好动力。
文:肆言 编辑:肆言她是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1975年年仅四岁的她在《天津日报》发表诗集小有名气。
1981年刚满10岁的她出版了5本诗集,与柳溪阿姨为代表的天津一批老作家都和她结为忘年交。
1984年初中还未毕业的她因诗歌创作获奖并结集出版被北大西语系读英美文学专业破格录取。
别人家的孩子:田晓菲1987年适逢北大建校90周年前夕,她写下《十三岁的际遇》一文成就经典,之后更是被直接纳入初中语文课目内。
1998年她获得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成为哈佛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博士。
她的前半生堪称传奇,她就是华裔美国人田晓菲。
入美深造,加入美籍
没错现在的她是一位美国人,当所有人都以为她拿到哈佛大学博士学位证就会回国的时候,她选择嫁给比大自己24岁的美国导师,并加入美国国籍。
田晓菲嫁给欧文定居美国这是令很多人都没想到的一个结果,该消息传回国内后立刻引起一片哗然,田晓菲的高材生人设也就此崩塌。
她婚后的生活鲜有人知,不过到了2016年的时候,田晓菲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那时的她满头白发,面容憔悴显的十分苍老。可当时的田晓菲才46岁啊!
于是人们开始猜测她婚后的生活过得如何?难道真的如外人所料的那样她过得并不幸福?
让我们把时间带回到1999年的那一天,美国一所知名酒店内一对新人正在举行婚礼。这场婚礼引起了相当一部分人的注意,因为这不仅仅是一场跨国恋,更是年龄相差25岁的师生恋。
举行婚礼女方正是田晓菲,男方是哈佛大学的文学系教授欧文。
欧文十分热爱中国文化,尤其是古诗词和古典文学方面的研究。欧文在刚见到田晓菲第一眼的时候就被她身上的古典气质所吸引,之后再慢慢的相处中更是被她的才华所折服。
随着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多,欧文产生了与她相伴一生的想法。但考虑此时两人还保持着师生关系,欧文把这份感情深埋内心一直等到1989年田晓菲博士毕业才吐露心声。
爱情至上,灵魂伴侣
然而这第一次的表白是以失败告终的。
欧文表白后,田晓菲毫不犹豫的拒绝了他。虽然她对这位老师的学识和人格十分钦佩,但只限于师生关系,并没有考虑太多。
田晓菲欧文被拒绝后并未放弃,之后的时间里两个人继续以师生的关系相处。欧文不止能在学业上帮助田晓菲,更是为她学做中国菜可谓是十分贴心。
就这样一年后欧文用自己的行动攻克了田晓菲的内心。
当远在大洋彼岸的父母得知女儿这一举动后立刻持反对意见,反对的理由很简单,欧文曾经两次离异还大女儿25岁,这种事情放在哪个父母身上想必都是排斥的。
为此父母频繁写信要求女儿回国发展,并要求她与欧文断绝现在的关系。
此时田晓菲的内心挣扎极了,一边是生她养她的父母。一边是亲密的爱人。这个问题的难度丝毫不亚于母亲与妻子同时掉进水里先救谁。
田晓菲与丈夫欧文在经历过一番挣扎之后,田晓菲选择了爱情。很快她便于欧文举办婚礼,并加入了美国国籍。
该消息一经传播立刻引起国内网友的谩骂:“崇洋媚外,美国狗,祖国白养育你那么多年,现在留在美国不回来了。”
田晓菲看着这些谩骂并无动容,在她看来这辈子能找到一个与自己灵魂契合的爱情可遇不可求的,既然遇到了就好好把握,为什么要那么在意别人的看法呢?
婚后的生活过得如何这一点大家并不知情,只是当45岁的田晓菲回国参加学术研究会再次出现在大家视野的时候满头白发,面容憔悴。于是开始有人猜测她是不是过得不好。
田晓菲满头白发当这些质疑的声音再次传进田晓菲的耳朵里时,她还是那么的坦然。这么多年过去了,她始终按照内心的真实想法去选择自己的婚姻和生活,她很知足。
年少得志,天才出名
田晓菲的家乡在哈尔滨,后来随父母来到天津长大。由于父母在天津文联工作,因此很小的时候她就熟读许多优秀的文学诗集并对诗词歌赋展现出极大的兴趣。
之后更是在父母刻意的引导下,田晓菲在四岁时创造第一首诗歌在《天津日报》发表引起一部分人的关注。
这对于年幼的她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鼓励,到了10岁的时候先后出版5本诗集引起北大的注意被破格录取。同时老一辈的作家也惊艳其年纪轻轻就文采超绝,日后发展下去前途无量。
这些关注和鼓励给了田晓菲莫大的动力,也让她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田晓菲的诗集1987北大正值90周年校庆前期,为了表达对学校的热爱,田晓菲创作《十三四的机遇》一文作为送给母校的礼物。
该文用词优美,引人入胜,一气呵成。一经发布便受到全校师生和社会文学人士的好评。后来更是被选入国家初中语文教材,供无数学生们研讨学习。
因为该文的发布,田晓菲也被冠以“天才少女”的名头。
当然北大的校园从不缺天才,在这里田晓菲结识了人生中最为重要的挚友—海子。
海子同样是一位神童,15岁考入北大,毕业后在中国政法大学任职。两人的相识源于北大老师的介绍,因为海子同样是一个钟情于诗歌的诗人,也曾发布过许多优秀的作品,像“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正是他的杰作。
海子海子是为诗疯狂的个性,这种个性深深吸引着田晓菲,因此她一直把海子当做自己的偶像和目标。同时海子的鼓励也为她坚定了方向,田晓菲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成为像海子一样的诗人。”
挚友离世,埋心研究
可就当她为这个目标不懈努力的时候,却突然被告知:海子自杀了。
得到这一消息的田晓菲好似天塌了一般无助:“怎么可能呢?明明他还那么的年轻。”
有些人经历挫折会一蹶不振,彻底沉沦,而有些人则能及时调整状态,重新出发。幸运的是田晓菲属于后者。
为了忘掉内心的悲伤,她把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文学创作之中,这种做法再次点燃了她内心对于文学的热情,更胜以往。
两年后,田晓菲决定前去美国读博深造。
来到哈佛后她仍旧如国内一般如痴如狂的研究文学,终于在1998年得到哈佛大学的认可,并顺利拿到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成为该校有史以来最为年轻的博士。
哈佛大学伴随着荣誉的同时,她也迎来爱情的洗涤。
田晓菲因文学与哈佛导师相识,相知,相守,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
或许有人会骂她崇洋媚外,忘记祖国,可事实上田晓菲的选择尤其正确。婚后丈夫承担家里大部分家务,为了方便她工作特意把书房改为两间。
正是有了丈夫的悉心付出,田晓菲才能把更多的时间用于文学创作研究出更为杰出的作品。有了这些作品的帮助,田晓菲被哈佛大学聘为终身教授。
身居国外,心系祖国
此时的她可谓是荣誉加身,功成名就。可她并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有着所背负的责任。
田晓菲之后在丈夫的支持下,田晓菲译著了《毛主席的孩子:红卫兵一代的成长与经历》等书籍,该书一经发布立刻受到国内外的关注。在平时的生活中她还会利用自己的优势帮助许多大量赴美求学的留学生。
不仅如此她还代表优秀学子多次回国参与学术研讨会。她所取得的成绩也得到国人的认可,这个时候大家才发觉:白发亮相并非婚后的生活不幸福,而是她忙于文学创作导致的结果。
之后大学对她的指责声也转为佩服和敬佩之情。
田晓菲关于国籍的问题也不止一次表态:“虽然我现在留在了美国,但我始终记得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我也从未忘记自己所背负的责任。”
田晓菲与丈夫欧文田晓菲说到做到,在美国的这些年她一直在为传播中国文化而努力。在她的影响下丈夫也翻译了《盛唐词》《中国文论》等著作。
田晓菲始终认为只有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并欣赏中国文化,才能将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让古老的中华文明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当然早些年大家对于移居美国都是抱着异样的眼光来看待,当然现在随着祖国的蓬勃发展大家对于移居有了更多方面的了解。
其实就像本文说的,虽然田晓菲移居美国但她时刻记得自己是一个中国人,并为了中华文化的传播而努力。
致力于传播中国文化所以大家不能用国籍来分辨一个人的本心,还有更多的人虽身在国外却依然心系祖国。当然也有一部分人心在中国,却总觉得外国就是比国内好。
当然国外是没有国内如此健全的社会体系,遭遇疫情国家不会管你,甚至国外允许持枪这对于个人的人身安全是极大的威胁,相较于此还是国内好。
在这里也希望看不起国内的人好好睁大自己的双眼看清楚,国内并不比国外差,甚至很多方面都要比国外更好,别好高骛远,要饮水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