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有人说,心年轻,可知时间到底为何物?
说明:阳历纪年法,即太阳历又称为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太阳历的历年近似等于回归年,一年12个月
阴历纪年法,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一年为十二个历月的一种历法。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
我们经常说什么年纪做什么事,看了这种纪年法,不过是跟着地球转了几十圈罢了,而如果地球不转,这种所谓的“时间”对于人又何去何从!
如果我们单一的理解二十岁要怎么怎么样,三十岁要怎么怎么样,有两种可能,孔子说的这句话太低级,或者你理解错了。
无论这句话原意是什么,笔者如此认为,人道之下,从生至死,一定要经过弱冠,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在人道之下,弱冠、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到底说的是什么?笔者也不去说一般人的理解:
弱冠:简单的说即是成年
而立:立自身,自己的世界观,宇宙观
不惑:明白自己应该要去做的事情
知天命:知道天地的规律,尽人事,听天命
耳顺:也叫花甲,一甲子,十天干十二地支,一个轮回,一个结局,知道有些事情不可强求,有些事情应该让它结束了
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在天地的规律下,去享受任何事情,无论好坏悲哀
如果能做到这几点,这类人似乎就是武侠小说中侠客,有点酒剑仙的味道,但是在现在,常常听到,年纪到了要结婚,要生孩子,变成有种宿命论的味道,为什么?不明白所谓的时间到底是何物,即使笔者这样解释,也不能完全解释时间,也不可能有人能解释时间。
而笔者,常常被人称作算命先生,但是宣扬的又是科学,人生,因为别人不懂玄学不懂命理,笔者有时候很无奈,常常说道算命,就被冠以骗子,神棍这种说法,文化上的误解。要成为一个君子的算命先生,是需要科学,玄学,宗教很多很多知识,才能真的成为玄学大师。
同样的不懂时间,又怎么生活?
另:笔者最近在看一本书《320万年前的宇宙战争》,纵笔者觉得自己的观念已经很先进了,但在这本书面前如渣渣,有兴趣想看的朋友可以留个邮箱。
30而立 40不惑 50… 60… 谁知道后面是什么?
三十而立:三十岁,知道规矩,能在社会上站得住脚;
四十不惑:四十岁,知识较丰富,听各种不同议论,不致迷惑;
五十知天命:五十岁,知道大自然赋予人们的命运;
六十耳顺: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能分别真假,判明是非。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出自】: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故特指女孩子十三四岁)。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耄(mào)耋(dié)指八十岁。鲐背之年指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30而立,40而不惑,50而知天命,有谁知道后面是什么啊?分别是什么意思?
30而立,40而不惑,50而知天命的后面是: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句话的意思是:
三十而立。是说在前面阶段的学习和充实自己修养的基础上,确立自己在为人处事,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原则。
四十不惑。是三十而立的下一个阶段,四十不惑,是说用自己的原则在经历许多的人和事后,对自己的原则不惑,而不是说对什么都不疑惑,如果都不疑惑那就成为神人了。
五十知天命。也不是所谓的宿命论,而是明白所谓命运,现在的一切一切,都是自己造就的,因此就应不怨天、不尤人。
六十而耳顺,是说这个时候。能明白是非,好的坏的自己能辨别。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说到了七十岁时的时候,你在为人处事的方方面面都成熟,做事的时候就基本不会犯错,而不是说随心所欲,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出自:《论语·第二章·为政篇》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释义: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
所谓立:站得住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扩展资料: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而在古文中的意思:
1、连词 。
2、音节助词 不译 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3、语气词 用在句尾 今译为:啊、吧 。
4、比况词 今译为:如、像、似 。
5、代词 。
6、通“能” 今译为:能够、才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