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隧洞位于安溪县龙门镇与厦门市同安区交界的马鞍格,海拔337.7米,隧道长1006米,宽10.5米,高7.35米,是省道206线安溪县境内的关键工程。龙门隧道1993年1月3日开工建设,1995年5月1日竣工通车,是安溪连接厦门同安最便捷的通道。
讲起龙门隧道的建设,本人参与建设的厦门市安溪商会秘书长白金胜先生如数家珍。“当时施工隧洞的时候,条件很艰苦,没有电,没有路,许多材料多是靠人力畜力搬运到施工现场。每个乡镇都有任务,用炸药一米一米地炸开山岩,也不怕危险。我们镇领导一整天都在现场,晚上睡工棚,遇到下雨会漏水,经常半夜被淋醒。”
山高云密的安溪
原来厦门通安溪的“安同公路”要经过龙门岭、东岭32公里盘山越岭路段,最高海拔标高745米,成为安溪对外开放和社会发展的天然屏障。百万安溪人民殷切希望“打开山门”。1988年以来,名级政府、部分旅外乡贤和在京安溪籍老干部对此非常关注。206省道建设项目很快获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省道206线原来设计路线并不是现在这样,1992年11月1日,省交通厅才下文批准变更方案,将改建工程越岭方案改为沿溪隧道方案,这才有了“龙门隧洞”。
《安溪:从国家级贫困县向全国百强县飞跃》(江宝章2014年03月04日10:4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
从这篇文章里的介绍来看,建设龙门隧道时的安溪县还是国家贫困县,财政收入微薄。安溪穷,穷在山重水复,境内千米以上高山2461座,使山外的泉州湾和厦门湾变得无比遥远。龙门隧道的建设无疑会快速改变安溪的交通劣势,为招商引资、发展经济创造有利条件。龙门隧道对于安溪意义太过重大。而建设龙门隧道需要巨大的资金要从哪里来?(安溪县财政收入1985年0.9亿元、2000年3.2亿元、2005年8.9亿元、2010年的16.6亿元、2016年37.2亿元。)安溪县用16年的时间,才在2017年底完成从国定贫困县到全国百强县的华丽转身。所以龙门隧道工程一度曾经因为资金缺口而面临停工的危险。
“安溪人真敢闯,无钱也要挖龙门洞。”
这是从白金胜先生那里听来的,当时很长一段时间流行在闽南的顺口溜。翻译成普通话就是:安溪人很敢干,没有钱也要(也想)挖龙门隧洞。这里面包含着两层意思,一种是夸赞安溪人敢于拼搏,一种是讥笑安溪人不自量力,异想天开。后来的事实证明,那些讥笑安溪人异想天开的人,他们错了,龙门隧洞提前打通了。
“龙门隧道”建设是安溪有史以来最大的交通建设,安同公路安溪路段改建总投资7973万元,交通部补助和省、市交通先行工程定额补助一部分,安溪县政府发行了一些建设债券,筹集了一部分资金。尽管这样,整个资金规模还是有巨大缺口。第二届“世界安溪联谊会”很快就要在安溪县城召开,总不能让参会的海外侨胞们再翻越东岭来安溪吧?资金问题一直困扰着工程建设指挥者。
听到龙门隧洞因资金问题面临停工,安溪人急公好义、报团取暖的精神再一次迸发了,一场感人的“我为龙门隧洞募捐”活动在安溪大地上演了。学生捐出零花钱,老人捐出养老钱,企事业单位、海外华侨侨胞纷纷闻风而动,短短两个月时间,共有1048个单位和53295位安溪海内外乡亲、台港澳同胞及各界人士,总计捐资22029519.13元投入建设。一笔捐款从一毛两毛到30万元,爱心不分大小,公益没有晚早。所有安溪人朝向一个目标:打通龙门洞!
“靠自己的骨头长肉”
龙门隧洞一开,仿佛打开了安溪的任督二脉,“跃出‘龙门’,奔向大海”。龙门隧道的正式通车,使安溪去厦门的行车时间由原来的3个多小时缩短到1个半小时。安溪终于从重山中来到了大海边,从“山区县”变成“沿海县”!安溪的经济建设开始飞速发展。安溪人不甘贫穷落后,凭着爱拼敢赢的精神,发挥自身优势,十年摆脱贫困,六年追逐百强,从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华丽转身为中国百强县。安溪县“靠自己的骨头长肉”的脱贫模式被誉为“安溪模式”。
厦沙高速小坪隧道
如今,经由厦门去往安溪的“厦沙高速”也早已通车,厦门去往安溪更是不到一个小时了。人们很少再走206省道,穿过龙门隧道。但是龙门隧道依然屹立在龙门岭马鞍格,就像老一辈安溪人树立起的那座精神丰碑,永远屹立在每个安溪人的心里,代代不忘,代代相传,激励着每一位安溪人团结互助,努力拼搏,勇敢向前!
全国百强县安溪
安溪竹心斋主人2019年5月31日整理。
安溪铁观音的故事。
铁观音名字由来,还有两个美丽的传说!一、铁观音的传说之“魏说”--观音托梦
福建省安溪县所产的乌龙茶中,数“铁观音”最为出名,这种名茶美如观音,重如铁,味醇香浓,深受国内外茶客的喜爱。对这种茶树的由来,安溪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相传,清朝乾隆年间,安溪西坪上尧乡松林头村,有一位老茶农叫魏饮,制得一手好茶,他每日晨昏泡茶三杯供奉观音菩萨,十多年来,从不间断,可见礼佛之诚。
一天夜里,魏饮梦见在山崖上有一株透发兰花香味的茶树,正想采摘时,一阵狗吠声把好梦惊醒。第二天起床后,他立即去屋后山崖,寻找那株茶树,果然在崖石上发现了一株与梦中一模一样的茶树。于是他采下一些芽叶,带回家中,精心制作,然后烧水泡茶。饮后顿觉浓郁的花香扑鼻,茶味甘醇鲜爽,精神为之一振。魏饮认为这是茶中之王,决心用压条方法进行繁殖。他先把茶苗种在家中的几个铁锅里,经过三年之后,茶树长得枝叶茂密,采下茶叶精工制作,果然品质依旧,香味浓郁。他把这些茶叶密藏于罐中,每逢贵客临门,便泡茶待客,品尝过的人个个称赞不已。
一天,有位塾师尝过此茶后,觉得香味特殊,问:“这是从哪里弄来的?”魏饮就将梦中见宝茶的事说了一遍,塾师认定这茶一定是观音托梦所赐,用铁锅栽种,茶叶重实如铁,于是想了想对魏饮说:“这茶美如观音、重如铁,又是观音托梦所获,就叫它‘铁观音’吧!”魏饮连声说: “好!好!”这样一传十,十传百,“铁观音”名茶从此就名扬天下了。
二、铁观音的传说之“王说”--乾隆赐名
相传,安溪西坪南岩仕人王土让[清朝雍正十年副贡、乾隆六年曾出任湖广黄州府靳州通判,曾经在南山之麓修筑书房,取名“南轩”。
清朝乾隆元年(1736年)的春天,王与诸友会文于“南轩”。每当夕阳西坠时,就徘徊在南轩之旁。
有一天,他偶然发现层石荒园间有株茶树与众不同,就移植在南轩的茶圃,朝夕管理,悉心培育,年年繁殖,茶树枝叶茂盛,圆叶红心,采制成品,乌润肥壮,泡饮之后,香馥味醇,沁人肺腑。乾隆六年,王士让奉召人京,谒见礼部侍郎方苞,并把这种茶叶送给方苞,方侍郎品其味非凡,便转送内廷,皇上饮后大加赞誉,垂问尧阳茶史,因此茶乌润结实,沉重似铁,味香形美,犹如“观音”,赐名“铁观音”。
安溪年年香茶业有限公司的历史故事
一天清晨,普足大师做完功课,按例巡察寺务。当他走到山门外的方鉴池旁驻足仰观“清珠帘”瀑布时,一缕阳光恰好照射在瀑边一枞野生茶树上。在晨曦与水雾的映衬下,这株茶树呈现出神异的光彩。
祖师诧异,即刻召来小僧架起云梯,拿着勾锄小心地把茶树从石隙里挖出,轻轻放进竹篓,移栽到铁鼎香炉里,置于岩寺的天井中,悉心照料。
茶树在普足大师的精心培育下,生长得叶肥芽壮,大师又用“压枝育苗”的方法,把一株株茶苗从母株分离,移植到岩寺右下侧新开垦的茶园里,称为“杏林茶”。
有一年,安溪大旱,疫病流行,患者腹泻不止,浑身皮肤溃烂,人们纷纷前来清水岩求普足大师惠赐药方,大师开具药方的同时,采摘杏林茶园里的茶叶炒制后,加进清水煮沸,用叶片沾水反复擦洗患处,疗效显著,一邑疫情很快得以控制,不久尽除。时值宋徽宗当朝,蔡京等专权朝政,安溪状元谭义等仁人义士欲趁蔡京来安溪文庙颁发茶王大赛金奖之机除之,苦于没有能夺取茶王桂冠的茶叶,普足大师赐给谭义“杏林茶”,并根据茶树乃天地孕育,移植于原供奉观音大士的铁鼎香炉里,起茶名“铁观音”。谭义凭借铁观音一举夺得茶王赛金奖。铁观音因此而名声大振。以蓬莱李家村李老伯为首的善男信女来到清水岩,请求普足大师惠赐茶苗,大师应允,便择良辰吉日举行庄严的“授苗”仪式,李老伯代表众人接受铁观音茶苗。
李老伯率众人在李家村种植繁衍铁观音,之后由蓬莱而传播安溪各地。
李老伯感念普足大师恩德,每年四季焙出新茶,必先奉请普足大师品饮鉴赏。大师见李老伯虔诚,挥笔题写“年年香”赠与。李老伯遂开办起“年年香茶行”,专营铁观音。不久“年年香茶行”的生意十分红火,畅销全国,成为北宋茶叶品牌,铁观音因此而四海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