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那是一场5万多人仅仅活下来3000多人的战役,而我...恰好是那三千分之一!”一位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幸存的老者心情沉重的说道。
八路军在抗日战场上奋勇作战,一路上打了不少胜仗,然而并不是所有作战都是一帆风顺的。其中打的最惨烈的一仗,期间牺牲了多名高级将领,5万大军仅存千余人,十分惨烈!
这就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冀东抗联西撤战役。
战略要道:冀东抗日根据地成立
说起抗日战争,大家最先想到的一定是卢沟桥事变,一想到日军惨无人道的侵略和杀戮,多少国人心中愤慨难平,这是无可更改的历史事实,是日本犯下滔天罪行的铁证。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寇侵略中国的步伐在老蒋的不抵抗政策下,越来越猖狂。日寇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中国大片大片的土地,导致整个中国陷入水深火热的境地。东北三省全部沦陷,那可是中国的三个大省。
1933年,国民党政府与日本签订协议。自此,冀东人民全部沦丧在日军的残暴行径下!
然而,日寇怎会满足于这点抢来的利益,他们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狼子野心,妄想实现“消灭中国”的荒诞计划。开始觊觎对中国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的冀东地带,想将魔爪伸向冀东地区,也就是现在的河北省唐山市到秦皇岛市这一片区域。
冀东地区北部占据燕山山脉,南部濒临渤海,是连接华北和东北的咽喉要地。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和丰厚的军需物资,冀东地区成为了日寇下一步侵占的目标。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冀东地区沦为日寇向各个战区输送物资的工具。自己的国家已经受到侵犯,软弱的国民政府不但始终没有作为,反而将自己的领土拱手送人。日寇在中国的领土上为非作歹,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中华大地一片哀鸿,百姓民不聊生。
冀东人民承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这是战争史上得一次空前劫难,1937年8月,党中央决定正式成立冀东革命根据地,同时切断日军粮草供应。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冀东各地迅速响应,周遭县城的工人、农民、军人以及各党派还有群众,纷纷走出家门,拿起武器,参加抗日联军的人越来越多,队伍越来越壮大,直到组织起义的最后阶段,队伍已经达到了五万余人。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冀东城乡各地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怒潮。一时之间,冀东各地区的抗日武装起义活动风起云涌。冀东大地沸腾起来了!一场席卷整个河北省东部地区的抗日风暴轰轰烈烈的爆发了。
冀东地区六百多万人,个个都是好儿郎,怎甘心在日寇的侵略下苟延残喘?冀东人民奋起抗战,立志救亡,与搞侵略的日寇血战到底!
1940年的1月份,冀东军区分区副司令员率军联合地方自治密切配合,发动群众力量,建立了盘山抗日根据地,这就是冀东第一个抗日根据地。
武装斗争:冀东抗联战役
血战燕赵,纵马冀东,剑吼长城,亮剑关东!这是给敌人下的血书!
这支声势浩大的起义部队引起了日军的注意,日军侵略者受到了恐慌,迫切想把这支充满正义的起义部队一网打尽。然,历史总会站在正义的一方,可恶的日寇侵略者势必会受到历史的惩罚!
这支起义部队就像一把利刃,狠狠地正中敌人心脏,极大程度上重创了日本军队。他们妄图三个月内消灭中国的幻想打破了,起义部队取得的胜利极大鼓舞了八路军战士。
但是,这支在短时间快速组建起来的武装队伍,缺少军队的正规化和纪律性,在各方面存在着许多潜在的问题。这些人大多没有受过专业的军事训练,武器装备也十分有限。即便起义队伍抗日精神高涨,但是上战场不能光凭“硬思想”,还得靠硬武器。
骄兵必败,无论何时都不能把敌人想象的太过简单,从而忽视了敌人的真正实力,这是用兵的大忌。这支队伍需要经过严格的整理和训练,才能在战场上大显身手。1938年5月,中央委派几位高级将领支援这支抗日联军。
几位高级将领商议过后,一致认为要使这支队伍快速成长起来,最紧要的任务就是立马开始整训。然而谁都没料到,整训还没开始,日军已经打到家门口了!
誓死不当亡国奴,来生还做华夏人!
中央给出的意见是:不到万不得已实时,我们不要西撤。当几位将领紧急召开会议,商量应敌之策的时候,他们认为此时已经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再不撤退,就是死路一条;如果选择撤兵,尚有一丝生还的可能,也能保存一部分兵力。
会议上,有人就现在的形势提出意见,部队已经失去了隐蔽的保障,想要在这里建立起革命根据地实属难上加难,而此时部队缺乏战斗素养,暂时撤退不仅可以尽快的整训军队,还可以保存实力,来年再战。
就地理位置而言,冀东地区属于平原,道路宽敞众多。在失去了保障的前提下,日军一定会对我军进行大扫荡,到时候会很难应对。
也有人提出,冀东地区是大多数人的故里,大家有着很浓厚的家乡情结,不愿意远离家乡,目睹敌人在自己活了大半辈子的土地上为所欲为。
而且,冀东地区的形势还是有回转的余地的,这里不仅有党的基础,还有较好的群众条件和武装力量,可以试着坚持。但是,会议最终还是做出了由4纵主力和抗联一同西撤,留下几个支队坚守阵地的决定。
不曾想,这个决定差点将整个冀东抗战的前程全部断送。紧接着,中央、北方局、八路军总部以及晋察冀军区纷纷发来电报表示:西撤计划不妥,暂不可行。部队不巩固,纪律不好,坚持进行长途行军的话,危险性极大,恐有性命之危。
类似的电报,他们收到过好几份,电报中强烈表达了希望部队领导人将重心转移到巩固部队,提高纪律,发展并跟随党组织的力量上面,并且留一部可观数量的部队与抗联坚持。但是,4纵和抗联的领导人仍然坚持西撤,向平西转移。
大敌当前,是战是退?留下来有坚守阵地又有几分可能性呢?就是否向西撤离的问题,在这件事上耽误了大多宝贵的时间,给敌人营造了可乘之机,为日后埋下了绝大的隐患。
毛主席多次劝阻,仍然收到了“努力创造抗日根据地,配合全国抗战,为最后的胜利坚持到底!”的回电。可见,毛主席和多方的劝阻并没有受到重视。
由于部队人数过于庞大,西撤之前没有进行充分的宣传和动员,导致部队出现了严重的溃散,没有正规军护送,没有军队素养和纪律。前方军队抵达潮白河时,后军还没有出发,一天只能前进十几里路。
再加上行军队伍缓慢,当时已入深秋时节,许多人无法忍受风餐露宿,连饭都吃不饱,于是就出现了大量逃兵。等到达平西之后,当初的抗联军队只剩下几千余人。此时,日寇发现了抗联军队的踪迹,不遗余力的想要将这些士兵一网打尽。
当时部队领导人在发出最后一封电报时,不等中央做出最后的决断,坚持做了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后果不然设想。突如其来的日军袭击,给了抗联军队重重一击。没有作战计划,没有兵力部署,就连如今的军队都零零散散,这样一支部队如何经得起战斗呢?
日军掌握了冀东抗日部队的具体方位,全面包围了西撤队伍。战士们饿着肚子拼死抵抗,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相继倒在了西撤途中。几位高级将领与战士们一同作战,不幸中弹,壮烈牺牲!
这一路上部队被打的七零八落,毫无还手之力,该打的仗一个也没少打。此时的形势已是无力回天,轰轰烈烈的冀东抗日战役,以平西撤退宣告失败。
这是一次血淋淋的教训,平西撤退使部队失去了依托,完全暴露在敌人的火力之下,最终伤亡惨重。
转移至平西的途中横尸遍野,旁边的河流被染成了刺眼的红色,炮弹把周遭炸的面目全非,其中有一位将领被敌人截击,他临死前扯下一块树皮,用布满鲜血的右手用力的写道“血战到底!还我河山!”
这次冀东抗日部队的转移,导致八路军的武装力量受到了严重损失,最终抵达平西的战士只有1000余人。可想而知,战况是多么的惨烈!
不过,这次失败也为以后开展的游击战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到头来依旧重复犯同样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