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元帅戎马一生,带兵打仗不仅勇猛有余,并且善于用谋,经常料敌于先,出奇制胜。陈毅元帅曾称赞这位老战友是“论兵新孙吴,守土古范韩”,说刘伯承几乎是拿着一本《孙子兵法》打天下。
论谋略,刘伯承有“军神”美誉;论资历,他成名讨袁护国之战,参加过南昌起义。论指挥能力,他又是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的高才生,带了大半辈子兵,战功赫赫。但为何在后来抗美援朝为志愿军选帅时,刘伯承却不在司令员的候选名单之列?
在志愿军入朝前,粟裕就已经被任命为东北边防军司令,作为志愿军司令的第一人选。在粟裕因病不能赴任时,同样在养病的林彪也成为候选人之一。当时的方案是空出司令员一职,等林粟病愈,随时赴任。但美军在朝鲜战场进展迅速,将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志愿军入朝刻不容缓,从大西北被调回的彭德怀元帅临危受命,率军入朝作战。
作为解放战争时期四大野战军的军事主官,彭林粟都在志愿军选帅的候选人之列,为何同样身经百战,威望极高的刘伯承元帅也一直没有被考虑呢?
没有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经验?无稽之谈
经常有一种说法,认为刘伯承元帅没有成为志愿军司令,是因为他缺少大兵团作战的经验,没有指挥过30万以上的部队。
擅长指挥大兵团作战,确实是志愿军选帅的第一硬性条件,但以这个条件来说明刘伯承军事素质不过关,却是无稽之谈。
解放战争时期,第一野战军34.4万人,第二野战军28万,彭德怀和刘伯承指挥过的总兵力相差并不大。所以用30万来作为大兵团的一个门槛,没有任何理论依据。并且在抗美援朝后期,接替担任过志愿军司令员的陈赓、杨勇,都出身刘伯承的二野,大兵团作战经验自然比不过老首长。所以论军事素质和指挥经验,刘伯承在全军中都首屈一指,完全符合志愿军司令的要求。
多重因素,难以出征
真正让刘伯承无法挂帅的原因,其实有两点。第一就是身体,当时刘伯承已经58岁,比彭德怀还大了6岁,并且常年征战,旧病缠身。朝鲜战场环境非常恶劣,无论是极低的气候温度还是高压紧张的军事形势,对身体的考验都非常大。让老将刘伯承承受连续高强度的指挥作战的做法,实在太过于冒险。
第二点就是当时刘伯承正好在南京负责组建军事学院,担任校长,为办好全军第一个诸军兵种合成的高等学府呕心沥血。培养优秀的中高级军官,发展各兵种齐全的指挥体系,是当时最重要的军队建设工作之一。而能够胜任这项工作的,只有刘伯承。
刘伯承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是正经的科班出身,对如何建设军校有自己的心得和理解。并且自身战斗经验丰富,文化素养高,对世界战争史都有研究,是搞军事教育的最好人选,后来刘伯承亲自培训师资,审定和翻译教材,更是佐证了这一点。最重要的,是只有刘伯承的威望才压得住那帮同样身经百战的学生,比如《亮剑》中李云龙那样的刺头。
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刘伯承的军事学院的工作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全军中也很难找出第二个人接替。而彭德怀当时在西北指挥作战,局势已经整体趋向稳定,调往朝鲜对各方影响较小,更为合适。选帅只是历史的小插曲,更重要的是对于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来说,拥有这样一大批能够开创基业,并力挽狂澜的将军们,就没有跨不过去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