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悠久,朝代更零星纷繁。每朝的创建者要首手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确立国号(朝代名称)。国号就是一个国家的称号,亦即政权之号。《史记·五帝本纪》:“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
宋代及宋代以前,大小国家的国号都是依照地望取的。春秋国家诸如秦、晋、齐、宋、汉、周、赵、魏、楚、吴等等这些明星国号(为什么“秦、晋、齐、楚”这四个封号中当皇帝的最多?),在后代也经常反复出现,就是因为胡汉建国或者起兵或者领袖的封地,都在禹贡九州的体系下活动。建国者都能找到各自对应的地望。即使是南北朝时期,五胡建立的政权,国号也严格依据地望,如北凉、南燕、前秦、后赵等等。但有一个例外,是西汉末期王莽建立的新朝,有革故鼎新之意,赋予了王莽新政的含义。
而随着中国版图的扩大,地望已经不能涵盖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国家了。比如,禹贡九州并没有包括东北和蒙古地区,所以从东北起家的胡人也很难按照地望来取国号。从辽开始,金元等从东北亚起家的胡人取消了以地望立国号的传统,而赋予国号以意义。辽因辽水得名;金能胜铁,故女真取国号为金;所谓“大哉乾元”,元是初始的意思,故蒙古取名为元;明虽然是汉人建立的政权,然而也不准备恢复古制;清则是金的变体。
国号的分类
朝代大致这么几个来源:由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而来,来自创建者原有卦号、爵位;源于创建者原始所或政权统治的区域;源于宗族关系等等,总而言之寓意吉祥。
一、以部落名为国名:以族名为国名在中国上比较常见。夏朝、商朝、周朝都是以部落为名的。
二、以地名为国名:在周朝时的诸侯国最常见,比如陈、蔡等即是地名又是国号。
三、以姓为国号:战国初期的赵、魏、韩这三国就是典型的以国君姓(赵襄子、魏桓子和韩康子)为国号。
四、以原封号为国号:开国皇帝在未登基前,有过封号后来就以封号为国号。比如:曹丕在称帝前世袭魏王,当皇帝后就以魏为国号。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比如刘邦受封汉中王,司马炎受封晋王,杨坚袭父爵隨国公,李渊袭父爵唐国公、后又受封唐王等。南朝的刘宋、萧齐、萧梁、南陈更是齐刷刷保持这样的规律,刘宋武帝即位前为宋王、萧齐武帝即位前为齐王、萧梁武帝即位前为梁王、南陈武帝即位前为陈王,更有意思的是他们的谥号均为“武帝”;夏,五代时期定难军节度使李彝兴(李彝殷)被北宋封为夏王,后来李继迁叛宋,又被辽封为夏王,故国号为夏,史称“西夏”;其实封号也是地名,指被封的地方。再举几个例子,让楼塌一下。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在建立北魏王朝前,自称代王。后唐庄宗李存勖在建立后唐王朝前,封号晋王。后晋高祖石敬瑭在建立后晋王朝前,封号赵国公。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前,封号吴王。
五、从文化角度确定的国名:国号都寄托了某种愿望。比如:元朝,就是取自《周易》中的一句话“大哉乾元”。元为首,为刚。而“大明”在《易经》中,表示光明周而复始,成就天地四方,在《诗经》中是歌颂周文王的功业。清又是五行属水,水克火,明属火。是从五德文化角度上确定的。
六、继承(山寨)历史上同姓或同族人的国名:唐朝时,武则天因为出身本不显,加上唐人认为,唐以前的盛世只有周朝和汉朝,而周又比汉更为称赞。为了表明自己其实出身显赫,武自认是周平王的少子姬武的第40代子孙,改唐为周,史称“武周”。五代时的代北沙陀族人李存勖以忠于唐朝自居,故灭梁后以唐为号,史称“后唐”;郭威自称为周朝虢叔后裔,故国号为周,史称“后周”;又以郭威之姓,别称“郭周”, 或以柴荣之姓称“柴周”。清朝在前期叫金,就是继承女真族完颜部建立的金,史称“后金”;刘姓皇帝除了刘裕甭管跟刘邦有无血统关系就喜欢继承汉朝的国号。这些无非是显示皇族的历史悠久和血统高贵。刘姓建立了9个正统政权,李姓建立了6个正统政权。
龙兴之地,指每个朝代的起源、发迹或肇基之地。一般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指的是朝代的龙兴之地,王朝及地方政权的起源地,封地。第二种指的是开国皇帝的龙兴之地,祖居地或开国君主出生地。第三种指的是开国皇帝的发迹之地,也就是政权创始人最初控制的地区。
开国皇帝立国立朝后,基本都会厚待龙兴之地,有的龙兴之地都会有执政者的祖庙设立,有的龙兴之地也会被升为陪都(如:北宋升龙兴之地宋州为南京),有的则没有龙兴之地。当龙兴之地发生灾害或者叛乱时,有的创始人会不惜一切代价救灾或平叛。龙兴之地更多的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具有迷信色彩。比如几乎任何开国皇帝出生时,史料都会形容当天夜空紫微星发亮,当地龙气飞腾,异象丛生,祥瑞降临。龙兴之地和五德说一样,都和风水说法有关,认为龙兴之地是龙脉所在地。从商代起就已经有了龙兴之地的概念,当龙兴之地说法在民间盛传时,就具备很大的意义。
三大“龙兴之地”
在中国古代,有可能、有资本统一天下的边角地区,也就是关中、河北、东南三个。中国历史上,最终能够统一天下的势力,也大多出自这三个地区之一。“山河四塞,百二秦关——关中”、“上游之势,临驭六合——河北”、“龙盘虎踞,东南形胜——东南”如此特殊的地位,这三个地区被称之为“龙兴之地”、“王霸之基”。
朝代
奠基人
建立人
创立时间
龙兴之地
夏朝
禹
启
公元前2029年
阳翟(禹都,今河南禹州),安邑(夏都,今山西夏县)
商朝
契
汤
公元前1559年
商/亳(今河南商丘)
西周
古公亶父、姬昌
姬发
公元前1046年
周原(今陕西岐山)
东周
姬发
姬宜臼
公元前770年
洛邑(今河南洛阳)
秦朝
秦非子、嬴渠梁
嬴政
公元前221年
秦(秦国,今天甘肃天水),咸阳(秦朝,今陕西咸阳)
西楚
项羽
项羽
公元前206年
吴中(今江苏苏州)
西汉
刘邦
刘邦
公元前202年
芒砀山(今河南永城境内)
新朝
王莽
王莽
公元8年
常安(今陕西西安)
玄汉
刘邦
刘玄
公元23年
淯水(今河南南阳)
东汉
刘邦
刘秀
公元25年
宛(舂陵、新野,河南南阳附近)
曹魏
曹操
曹丕
公元220年
邺(今河南安阳)
蜀汉
刘备
刘备
公元221年
成都(今四川成都)
东吴
孙坚 孙策
孙权
公元222年
吴郡(今江苏苏州)
西晋
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
司马炎
公元226年
洛阳(今河南洛阳)
北魏
拓跋力微、拓跋珪
拓跋珪
公元386年
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
北齐
高欢、高澄
高洋
公元550年
邺(今河南安阳)
北周
宇文泰、宇文护
宇文觉
公元557年
关中
隋朝
杨忠、杨坚
杨坚
公元581年
关中
唐朝
李虎、李渊
李渊
公元618年
晋阳(今山西太原)
辽朝
耶律阿保机
耶律阿保机
公元916年
临潢府(上京,今内蒙巴林左旗)
北宋
赵匡胤
赵匡胤
公元960年
宋州(今河南商丘)
西夏
拓跋思恭、李继迁、李德明
李元昊
公元1038年
夏州(今陕西横山县)
金朝
完颜阿骨打
完颜阿骨打
公元1115年
会宁府(今黑龙江哈尔滨)
南宋
赵匡胤
赵构
公元1127年
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
元朝
孛儿只斤·铁木真孛儿只斤·窝阔台孛儿只斤·蒙哥
孛儿只斤·忽必烈
公元1271年
漠北(今蒙古国境内)
明朝
朱元璋
朱元璋
公元1368年
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
清朝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爱新觉罗·皇太极
公元1644年
赫图阿拉(金兴京,今辽宁新宾),盛京(清,今辽宁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