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史暮想的回答,可能和别人不太一样,如有异议,欢迎讨论。
这是朱元璋精心安排的冤案。朱元璋的目的就只有一个——裁撤相位。
朱元璋是知道皇帝和文官们是处在斗争状态的这一历史事实的。
在胡惟庸之前的几个丞相,分别是徐达,杨宪,李善长,汪广洋。
徐达只是兼职,常年在外领兵。
杨宪是朱元璋的检校(情报人员),做宰相时间很短,被朱元璋杀了,罪名语焉不详。
李善长干了四年,就老是装病,最后“病退”。
汪广洋消极怠工,最后居然酗酒和装疯。
看出什么了吗?朱元璋的宰相不好当啊。而胡惟庸和前面几个人相比,在资历威望上明显差一大截,所以他能做宰相,是朱元璋的精心安排。目的就是让他最后去死,去背锅,顺势拿掉相位,达到集权的目的。
大明朝从此可能会出强臣,但是绝对不会出现权臣,这算是朱元璋给子孙留下的宝贵政治财富了。
空印案,其实是朱元璋好心做了坏事,也是裁撤了相位后引发的负面影响。
所谓空印,无非就是地方官员来京核对账目,由于一些“正常”的损耗,需要重新编造账本。而账本需要加盖地方财务印章,为了减少往返时间成本,很多地方官员就会提前在空的票据账本上印上财务章,以备在京城重新造册使用。
你说这里面没有有贪污行径,肯定是有的。但这个更多的是一项财务漏洞,而这样的模式是元朝从西方引进来的,已经实行一百来年了。
有人向朱元璋揭发了这种情况,朱元璋那股“杀尽天下贪官”的心理又作祟了,命令锦衣卫严查。然后发现这不是个别现象,全国都这么玩。朱元璋最后下令,杀了所有地方上的负责会计,副手一律充军。这对明朝洪武年间全国财政工作的实行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之后朱元璋时期贪污案件频发发生,和缺少大量有经验的会计是息息相关的。
其实这个时候,如果有宰相在,他就告诉朱元璋,这件事情上升不到这么严重的程度,可惜这个时候已经没人能劝朱元璋了。而后来回过味来的朱元璋,也觉得自己做的有点草率和冲动,就仿照宋朝的大学士制度,选拔了一批官员,作为自己政务的顾问。
这批大学士就是后来内阁大学士的雏形。
对于郭恒案,感觉就是锦衣卫为了在朱元璋面前急于立功而搞出来的株连案件。
简单来说,郭恒案的经过就是朱元璋怀疑有地方官员和中央户部侍郎郭恒有贪污公款,私加税目,侵吞公粮的情况。就让锦衣卫去查,一查查出来牵扯了全国十二个布政使司衙门和中央的礼部,刑部,户部等衙门也卷入其中。此案株连无数,死者达数万余人。据说,当时全国一半的中产家庭都破产了,因为朱元璋表示要追赃到底。
其中绝大多数人是被冤枉的,因为锦衣卫查出来的贪污数目之巨,甚至已经远远超过了明朝的财政收入。
这个案件,锦衣卫是要负责任的。所以锦衣卫在明代中后期,对于富户的敲诈勒索,一直没有间断过。
蓝玉和朱元璋是有根本的分歧的:国家是继续用兵还是发展民生。
在财力相对有限的明初,继续对蒙古用兵显然对朱元璋的财政是一个巨大的负担。而国内的民生经济又急需发展。
蓝玉作为武将,是坚决主张保持对蒙古的高压态势。而事实上,这个时候的蒙古余孽已经翻不起什么风浪了。但是蓝玉依然坚持,甚至裹挟了一批军中重臣和开国功勋的二代们,去要挟朱元璋。
朱元璋是你能要挟得了吗?因为性质已经变了,这等于是蓝云带着一众开国功勋和功勋二代质问朱元璋:这个天下,只能你一个人说了算吗?
蓝玉没有谋反,但是蓝玉的死,已经注定。此案株连甚广,却也间接地为今后朱允炆上台,朱棣执政扫清了一部分政治障碍。
以上,就是对明初四大案的看法。
朝史暮想,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胡惟庸案和蓝玉案说到底是朱元璋诛杀开国功臣的政治事件,因为厉害的军事干将都被杀的差不多了,导致朱棣靖难是,朱允炆手上没有特别厉害的将领;胡惟庸案还导致几千年的宰相制被废除,由皇帝直管百官,中央集权加强,还有就是后期内阁的出现;郭桓案和空印案主要是惩处贪官污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