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讲的是"吃人"之恐怖,是让人触目惊心的。只是,这篇文章,多被理解为是抨击封建社会的"吃人"现象。这样理解当然没有错,可是,在当下,再来看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我们或许才更能体会其深意。
《狂人日记》简介
《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写的第一篇现代白话文小说,这本小说通过寥寥数语,刻画了一个"吃人"的社会,也揭示了鲁迅先生与文学先驱的身份,对封建黑暗社会的抨击,也是对于中国但是文化制度的反思。可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最重要的是,它会历久弥新,换个时代来看,总能有新的发现。
《狂人日记》的时代意义
而探究一片经典文章的时代意义,最好的办法就是结合时事。而现下的疫情下的众生百态,就是最合适的参照材料。
从来如此,便对么
如果让笔者来回忆,我对《狂人日记》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句"从来如此,便对么?"这句"从来如此",可以做太多的延伸理解,比如,常识、习惯、观念等等,一切和自身息息相关,而人们却习以为常的事情,都不一定是正确的。因为常识并非科学,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是在进步的,而一些人的思维却停留在了很多年前。
在这场灾难中,最典型的就是最初乱吃的那些人,他们的思维就是停留在了很多年前。远在明代,我国第一位传染病学专家吴又可,就已经在他的《瘟疫论》中描述了不可随意食用不知名动物,因为动物中带的一些病菌,对染对其本身无害,但是对人类而言很可能是会致命的。可是,在几百年后的而今天仍有一群人,因为一时贪念,使得聚过陷入巨大的疫情之中,这样的人思维不是停在了几百年前吗?
发展的社会,也更新了新的科学知识,但是,不管哪个时代的知识,都不敢说绝对的万无一失。除了知识,人们的是非观也是。在现在这个信息及其发达的社会下,人的意识形成很容易受到一些外界的干扰;或者,在新的时代里,一个人的非常的容易获得知识,而一个人获得的知识越多,就代表着这他不被愚昧蒙蔽的可能性越高。
一个新的时代下的知识分子,或者是接受在新时代熏陶下的人们,都会有自己的新思想,而这样的人,在一个愚昧的群体里是十分痛苦的。因为孤独和不被理解,而最近的灾难之初,网上爆发的年轻人对全解父母不重视的无奈也好,村支书播"骂"人们不闲逛也好。都是具有新知识的人们,不被思想愚昧的人的理解的无奈,所以才可悲。因为,在众人都不重视的情况下,一个重视的人仿佛就成了文中的"狂人"。
2,吃人
而吃人在现在自然是见不到了,或者说鲁迅先生生活的时代中。可是,"吃人"的意思从来不是单纯的"吃人",它代表的是鲁迅先生这样的一个大知识分子,对社会不公现象的痛斥和无奈,以及对遭受这些事情之人的心痛。
而现在,在众志成城时,发生的一些不公之事,实在是被人泼冷水。突然之间,一辆满载而归的车却呼啸而过。人们吃惊、无奈,却更加愤怒。这不是在"吃人"吗?
3,救救孩子
在看到一些新闻的同时,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到,一个小姑娘拿着自己的存钱罐,将自己辛苦攒下的零花钱个捐出去了。几百块钱,对于一个读小学的孩子来说,几乎是一笔巨款了。这代表着什么?代表着新的一代,心中是满载着对社会、对他人的爱的。而《狂人日记》中就有这样的话:"救救孩子没吃过人的小孩子或许还有,救救孩子…"
而在昨天,成都七中以为老师的致辞,也同样是这样的含义。因为孩子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未来,我们该希望孩子们知道,他们之所以能在教室安坐,是因为有人在替他们负重前行。更应该让孩子知道,来之不易的安静书桌前坐的,不该是一个没有思想的大脑。虽然灾难来临,我们不能避免,但是我们能决定的是,自己成为一个怎样的自己。新闻上的那些在远方奋斗着的人物,也和自己有关。
总之你不该说,你说便是你错
在很多时候,一个先行者的伟大,便是因为在当时被认为妖言惑众。明朝的李贽是,西方的伽利略也是,只是,时间总会证明他们是正确的。对于第一个"吹哨人",我们应该满怀着敬意,我们该记得是那人傲立的风骨,曾经给人以警示,并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我们更该记得那些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普通人们,曾用他们普通却感人的爱曾作出了怎样的事,是拾荒老人的慷慨(但是,笔者却觉得对于老无所依的人,以及年纪大的人的捐款,心领就好。)
《狂人日记》总结
学中文的我,多次被质疑学中文无用。而鲁迅先生的这篇《狂人日记》,就是学中文有用的实力证据。中文是记录历史的工具,中文也是表达人思想的工具。当乌云蔽日之时,千年精粹会借它震耳发聩。它会是"蛊惑人心"的文章载体,它更是警钟长鸣的精神载体,之所以会有区别,可怕的却是用它的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