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要是没有后代,他写那么著名的《包拯家训》是要给谁看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号称当时亚洲船王的华人富豪包玉刚,就自称是包拯的后裔,而包玉刚前往宁波访问期间,在天一阁珍藏的《包氏家谱》里也的确查到了自己是包拯直系子孙。
典籍记载,包拯的发妻李氏没有孩子,而他的继室夫人与侧室,为他生有两子两女,长子名叫包意,次子叫做包绶,两个女儿也都长大成人出嫁。
包意是包拯的长子,是继室夫人董氏所生,仁宗以当时的恩荫制度赐予他太常寺太祝职位,只不过包意次年就病故了。
不仅如此,包意五岁的独子包文辅也因病夭折,包意的妻子崔氏当时尚且年轻,包拯希望她改嫁重新生活,但被崔氏拒绝,守节二十年,被册封为永嘉郡君。
因为包意失去了独子,所以包拯为其过继了自己侄儿包经的儿子,也就是自己的侄孙包永年为包意的嗣子,继承包意的香火,在古代这种过继承嗣的做法,是合乎礼法的。
除了包意,包拯还有个小儿子包绶,他在包拯去世的时候被授予太常寺太祝的职位,之后又升任大理评事,在朝中步步高升。
包绶乃是包家侍女孙氏所生,出生后被长嫂崔氏抚养,直到包拯六十大寿才初次见到。
包绶爱憎分明,从不随声附和他人,而且虚心好学知书达礼,俨然包拯在世。
在包绶长大后,崔氏为其迎娶庐州知州张田的女儿张氏为妻,张氏去世后,包绶又迎娶了宰相文彦博的女儿文氏,包绶对长嫂崔氏,也极其孝顺,如同对待自己的母亲。
与自己的父亲包拯一样,包绶在当时人人称颂,只可惜在四十七岁离开人世,他入仕多年还曾掌管大内珍宝,但去世的时候身上只有四十六枚铜钱。
包绶共有四个儿子,三个女儿当中只有次女出嫁并且有后代。
包拯自己的确是子嗣单薄,长子英年早逝,长孙也早夭,但是次子包绶争气,包拯的血脉也就是在包绶这一代开始壮大起来,并且迅速开枝散叶。
南宋时期包拯后人大多移居江浙一带,尤其宁波与绍兴,至今已经十分兴盛,宁波天一阁珍藏着包拯家族的家谱,包拯不仅有后代,而且数量已相当惊人。
姓氏不是包青天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