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在新郑!看到上面的朋友争论黄帝部族在哪里。骂人有点过了,用事实说话一追究便知!
其一,有熊国所在。
汉,焦延寿《焦氏易林》:“黄帝有熊国君少典之子。有熊,即今河南新郑是也。”
晋,皇甫谧《帝王世纪》:“(黄帝)授国于有熊。有熊,今河南新郑县也。”
《帝王世纪》:“(黄帝)有圣德,授国于有熊。郑也,古有熊之墟,黄帝之所都。”
或曰:黄帝都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御览》百五十五),或言故有熊氏之墟,黄帝之所都也。郑氏徙居之,故曰新郑矣。(《水经・洧水》注)
晋,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河南尹新郑县,古有熊国,黄帝之所都。”
魏,郦道元《水经注》:“或言新郑县,故有熊之墟,黄帝之所都也。”
唐,李泰《括地志》:“黄帝征战蚩尤,初都涿鹿,即位乃都有熊。”
唐,杜佑《通典》:“新郑县……有溱洧二水,祝融之墟,黄帝都于有熊,亦在此地,本郑国之地。”
宋,《路史·国名记》:“少典,有熊之开国,今郑之新郑。
从以上文献来看,史传的有熊地望大致在今河南新郑的周边,这里也曾经是祝融之墟,当无疑议。
其二,有蟜氏:
《国语·晋语四》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
有蟜氏,姒姓部落之一,是上古时代汉神话族传说中炎黄二帝的母族,位于河南洛阳市嵩县境,也是有崇氏(崇伯鲧)及夏后氏的活动中心。
有蟜氏是蜜蜂为图腾的部族,居住在平逢山《山海经·中次六经》:“缟羝山之首,曰平逢之山,南望伊洛,东望谷城之山,……有神焉,其状如人而二首,名曰蟜虫,是为螯虫,实惟蜜蜂之庐。”
有蟜氏是崇拜蜜蜂的始祖部落,长期与有熊部落通婚。平逢山为洛阳北邙山之首,位于洛阳孟津县横水镇张庄村平逢山。
辅证,
黄帝四妃,西陵氏、方雷氏有地望,彤鱼氏、嫫母未知:
(1)西陵氏,嫘祖。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
《武威汉简·王杖十简》载:“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汝南西陵县昌里,先,年七十受王杖。”
《汉书·地理志》载:汝南郡有“西平”县。
《水经注·潕水》载:“潕水又东过西平县北……汉曰西平,其西吕墟,即西陵亭也。西陵平夷,故曰西平。”
可见,西汉时期的“西平县”本名西陵县。
黄帝妻家“西陵氏”,直到商周时期这个部族仍居住在今河南西平一带。这就是“西平”本名西陵的根本原因。
西平,位于汝南,漯河南边,距新郑不过100多公里,不算远。
(2)方雷氏
方雷氏是炎帝神农氏的九世孙,因战功被黄帝封于方山(在河南省中北部嵩山一带),建立诸侯国。其子孙以国名为氏,为复姓方雷氏。
《汉书》记载:方雷氏,黄帝妃。黄帝妃方雷氏是神农炎帝十一世孙即八代帝榆罔长子雷的女儿,雷因借轩辕之兵大败蚩尤,所以把女儿许配给轩辕。
方雷氏,地望在嵩山一带,距新郑也不远。
辅证,
《庄子·徐无鬼》言:“黄帝见大隗于具茨之山。至于襄城之野,七圣皆迷。”
具茨山位于河南省中部禹州市、新郑市、新密市三市交界处,属于伏牛山余脉
襄城之野,不用说襄城地界,挨着禹州,距新郑亦不过60公里。襄城南不过5里即为首山。
首山:
《史记·封禅书》云,黄帝采首山铜,铸鼎於荆山下。
《史记》申公曰:‘天下名山八,三在夷狄,五在中国,首山其一也。’
首山,位于襄城县南5里,为八百里伏牛之首,故名首山。
有熊国活动范围:
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在夏、商时期的地图上这样标明:有熊氏地域内有两大地貌特点:南有颍水,北有大隗山,《汉书·地理志》记载:河南郡有大隗山,盖压禹、密、新三县也。”《禹州市地名志》记述:具茨山在禹州北部,蜿蜒东南行,在浅井乡北边的大鸿寨山分为两 支:一支经无梁镇延续出境,在新郑、长葛两县交界处消失;一支由无梁镇南部,经朱阁乡、郭连乡进入许昌县。上古时候没有区域概念,所以《中国历史地图集》只能凭借山、水、丘,壑等自然地貌作界线,标明有熊国的地域范围南有颍水,北有大隗山。可见有熊部族活动的主要区域就在新郑、新密、禹州周边范围之内。
黄帝可能泛指部落。陕甘宁可能是黄帝部落最早活动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