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经典台词#
不是名门望族出身的才子金庸,很难写出这样的话来。
陈近南道:“归家夫妇父子倘若不幸失手,你务须想法子搭救。吴六奇大哥的事出于误会,须怪他们不得。要知道大义为重,私交为轻。他们对我们的侮慢,也不能放在心上。”
这是小说《鹿鼎记》中,在归辛树一家三人去刺杀康熙之后,陈近南对韦小宝说的话。一直以为陈近南是很支持归辛树去刺杀康熙的。因为在之前,这个出色的政治人物很明确地看出反清复明最大的障碍就是英明的小皇帝康熙。但在这里,仔细看看这一句话,他特地提到了“吴六奇”,“他们对我们的侮慢”。一点没提“和他们感情深厚,对自己很重要”之类的话,只是说大义为重,私交为轻,究竟是想救人,还是煽风点火?
接下来:
韦小宝道:“师父吩咐,弟子理会得。只不过……(此处略去一百余字)……只可惜吴大哥……”乘机便哭出声来。
韦小宝被倪匡称为无剑之侠,什么叫“无剑之侠”?为什么能在正反两大组织里担任最高领导人的心腹?他的这一哭,正好应了前面陈近南那句话“归氏夫妇就算能刺杀鞑子皇帝,只怕也回不来了。”
有了他这一哭,青木堂人恐怕没有人会协助归家人了,难怪之后归家人在京城里走了半夜没找到路,最后被韦小宝一顿忽悠,糊里糊涂地死在了皇宫御前侍卫的手下。
为什么有陈近南的支持还会出现这样的结果,看看归氏夫妇前面一通通愚蠢行为吧。
从电视剧和书中,我们都可以看到陈近南对归家刺杀皇帝的计划最初是支持的。在归家犯下大错,杀死吴六奇的时候,尽管陈近南十分悲痛,但是他非常迅速地冷静下来,阻止了归二娘的自杀,并承诺协助归二侠完成大事。
陈近南道:“咱们以天下为重。倘若此刻杀了康熙,吴三桂声势固然大振,但是台湾郑王爷也可渡海西征,进兵闽浙,直攻江苏。如此东西夹击,鞑子非垮不可。那时吴三桂倘若自己想做皇帝,郑王爷的兵力,再加上沐王府、天地会和各路英雄,也可制得住他。”
他的这番话,可谓是十分高瞻远瞩,知道反清复明大业最大的敌人就是小皇帝康熙。如果事情真的按照他的预想发展的话,可以说这是离他的反清复明大业最接近成功的一次。
但是,随即就出现了问题。先是沐王府的苏冈反对,理由是此举太为台湾的郑王爷,而郑王爷身边小人太多。紧跟着,韦小宝也附和沐王府,指出了台湾的奸人郑克爽和冯锡范。
这句话说中了陈近南的心事,令他深感痛苦。
史书所载,明朝之亡,与其说是亡于外敌,不如说是亡于内患。复明势力的不团结,以及统治集团的腐朽。可以说这两段话,让陈近南刚刚燃起的希望之火瞬间冷却了不少。
紧接着归二娘又来了一句,不啻于晴天霹雳:
“赶走鞑子,那是一等一的大事,至于谁来做皇帝,咱们可管不着,反清是一来要反的,复不复明,不妨慢慢商量。大明的崇祯皇帝,就不是什么好东西。”
要知道,天地会和沐王府都是明朝的势力。这句话说出来,等于谋反。而此刻陈近南正处于内外交困的时期,郑克爽处处找茬想给他定罪。而归二娘正好送上了一个天大的黑锅。
归辛树毁掉归钟袍子的白虎皮,是归辛树有数的亮点之一。但是此刻他脑子不清楚的毛病又犯了,没有想明白天地会沐王府等人的想法,直接拔腿就走。可以说他虽然武义高强,称得上是江南武林领袖,但对政治和人情世故的认识,跟江湖草莽的茅十八没有多大区别,他只看到天地会和沐王府的不满,却没有想明白什么缘由。
此刻,陈近南为了自己的理想,再一次挽留归辛树。韦小宝为了保护康熙,又使了个缓兵之计,指明他们不知道路,进了京城,也是瞎转悠。
接着归家一通神操作,惹得两边矛盾进一步加剧。
沐剑声道:“进宫去行刺皇帝的事,……幸蒙韦香主仗义相救,那才脱险。不是我们胆小怕死,这件事可当真不易成功。”
不愧是小王爷,又说事儿又拉关系,在处事才干上,沐剑声不愧是沐王府领袖。虽然沐王府整体实力不怎么样。(* ̄︶ ̄)
归二娘道:“沐王府办不成的,未必姓归的也一定办不成。”
一万点暴击的严重打脸。说事就说事儿,千万不能打脸。稍微谦虚点儿,“一定勉力而为”之类的客套话,说起来就那么难吗?
陈近南道:“归二侠贤夫妇武艺高强,当世无敌。但深入险地,毕竟是敌众我寡。咱们还是商议一个万全之策为是……”
陈近南为了理想,也为了归家人,完全是一番好意。
归二娘道:“我道是陈总舵主当真有什么高见,哼!”转过身来,走向厅门。
连“为人不识陈近南,就称英雄也枉然。”的陈总舵主都逃不脱。什么叫no zuo no die?
这一段我感觉非常有趣,归家人非常典型的一堆二愣子语言,把能得罪的人得罪了个遍。但是如果回想自己年轻的时候,感觉这真的是一种含着泪的笑。不得不说,金大侠对人的观察极为细致,人物语言与性格的匹配堪称绝妙。
陈近南做了最后一次努力:
“归二侠,请息怒。兄弟倒有个计较。”
作为一个头脑清晰的领袖,他看到了内部思想的不统一,而归家冒冒失失前去,多半会有输无赢。他还是希望能够妥善安排,这应该是归家最后的一次机会了。如果归家和天地会好好合作的话,那么归辛树将成为反清复明大业的关键人物,他们误杀吴六奇的过失完全可以一笔勾销,就算不成,也会留下一个光辉的形象。但陈近南的这一番挽救他们的举动,他们完全看不出来。
归家依然是极为刚硬,最后韦小宝掷骰子输给归钟,答应帮他们画皇宫地图。
在这件事的后期,有了这样一处描写:
他(韦小宝)回到东厅,只见陈近南等正在饮酒。他告知师父,已将紫禁城中详情说与归氏夫妇知道,刚才送了三人出去。陈近南点了点头,叹道:“归氏夫妇就算能刺杀鞑子皇帝,只怕也回不来了。”群雄默默饮酒,各想心事,偶尔有人说上一两句,也没旁人接口。
如果熟悉宫斗剧的人往往会知道,如果这句话从一个政治人物口中说出来,往往代表着,虽然他们是朋友,但是我要他们死。而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归家有几个必死的理由:
其一,口出大逆不道之言,严重违背了天地会“复明”的纲领。
其二,杀吴六奇,洪顺堂几乎人人恨不得杀之,而韦小宝的推波助澜,将这一矛盾加剧,即使陈近南也不好收拾。
其三,台湾方面形势复杂,陈近南为了自保,需要与其划清界限。
其四,以武力强行压制沐王府,得罪韦小宝,甚至严重破坏陈近南的形象。
这四条,除了第四条,前三条任何一条都是死罪。孙子兵法有云:“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很明显归家就是那种有能力却没有政治头脑的人,偏偏又不像张无忌那样谦虚听得了劝。如果能听陈近南一句,好好商量一下,尤其是把保康熙的沐王府和韦小宝等人调走,那么多半是另一番景象。但是这里又有一个前提就是,台湾一方不能出幺蛾子。但是,从金大侠对郑克爽的描写,出幺蛾子的事几乎是板上钉钉的。“古来成败原关数,天下英雄大可知。”金大侠用这样两句话形容悲剧英雄陈近南,读起来不禁令人泪目。
陈近南一番话,虽然不是真心希望归家失败,但是也看到了归家未来的阴暗前景,同时也对归家包含着深深的不满,更是对反清复明大业昏暗前景的一种无奈。
读一本好书,可以让你的认识上一个台阶。我是唐小白,期待同大家一起品好书,欲引用本文观点,请注明出处。
#记忆中的经典台词#
哪吒作为太乙真人的弟子,为何实力却不如杨戬呢?
小时候看到哪吒。我感觉他年纪轻轻就下海了。他很威风,心里只有崇拜;但长大了再看哪吒,更多的是跋扈之下隐藏的悲伤。一句话,“不信命,就是哪吒的命。”可以说,我们熟悉的三大谭海运动会的大神哪吒,被诠释的淋漓尽致。以最近在哪吒的大火,说明我的生活和那个控制不住自己的男生不一样;在哪吒神话中,形象其实不是很光彩。虽然被多次洗白,但有些东西还是抹不掉,比如割骨肉还父母,杀龙三公等等.....就因为龙三王子的几个问题,哪吒杀了龙王子。原因是他先扰乱了龙宫,可见其嚣张跋扈;闯了大祸之后,割了骨肉还父母,看似大义凛然,实则对父母感情毫无顾忌,极其不孝。
即便如此,哪吒最终还是以肉身封神,成为为数不多的躲过封神命运的人,作为一个活着的人,在天上诸神中排名第一。原因是他背景太强。哪吒前世是女娲娘娘座下的灵珠。她在女娲的命令下出生在人间,作为西樵的拓荒者,她义无反顾地讨伐纣王;重生后拜太乙为师,成为圣人元氏天尊的第一弟子,倚仗两位大圣人,背景并不可怕。纵观整个神话,身份背景完全可以强于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二郎神杨戬,背后有元氏天尊和玉帝撑腰,但和他差不多。但从战力上来说,哪吒远不如杨戬,连一起封神的三教护法胡伟都比不上。按理说哪吒是朱零的转生,天赋如此之强,背景如此之强,他都不敢确定。他的成就力怎么能远超同龄人?为什么他会被杨戬甩在后面?
边肖不必说杨戬不强。相反,作为天上的战神,杨戬的战力几乎是无与伦比的,而哪吒作为同龄人中唯一的人才,背景能和杨戬比肩,应该不会落后太多,哪怕比不上杨戬。但其实就算加上火枪、混丝、火轮、金砖、九龙神火罩等宝物,哪吒没有任何法宝还是打不过杨戬,可见双方差距很大。那么,哪吒为什么远不如杨戬呢?他们也是圣人和孙子,一个生来是半神,一个转世是灵珠。他们的天赋几乎是一样的。为什么前者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后者?因为后者不完整,不是真正的灵珠转生。哪吒是朱零转世,李夫人怀胎三年后生的,它的起源变成了他的肉体。事情就是这样。他一出生就擅长迎风奔跑跳跃,力量无穷。师从太乙之后,年仅几岁,便能飞进大海,轻而易举地杀死了龙太子,显示了他的资质。
但不幸的是,在四海龙王驱陈堂官的威胁下,哪吒割了骨肉,还了父母,放弃了所有的骨肉,灵魂回到了地狱。后来虽然哪吒被太乙真人救了,但是他的身体已经被哪吒抛弃了,没有康复的可能。太乙真人只能用莲花给哪吒做个新身体。新肉身虽好,却是死东西,潜力有限。怎么能和原灵珠源培育的原肉相比?这也是为什么,后期杨戬越来越高,哪吒还在原地踏步。正是因为莲花化身有其全部潜力,无法突破,哪吒才在后期把剑从偏上取了下来,创造了三头六臂,带来了一堆宝物,增加了他的站立战斗力。
一篇短文200字《李白我想对你说》初中
谪仙李白:你好。
你的挚友杜甫称你作“酒中仙”,徐增称你作“天才”,还有巴尼与杜甫比作文坛万丈火焰……你在生前与身后的好评由滔滔江水绵延不绝,而我去对你的行为提出几点质疑。
你好任侠,尊儒家,为何一生都在为名与利去追逐呢?为了能够得到皇帝地赏识,你不惜摧眉折腰事权贵,去做皇帝的御用文人。并且不以为耻,反而喊出“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口号。这是你大丈夫能屈能伸的体现,还是为了腾达而不择手段的展露?古代的文人想要“达则兼济天下”之人亦并不少:屈原、孔子他们并没有像你那般作为,而是一个个从别的角度实现自己的抱负。屈原救国不成,改去创作了《离骚》这般旷世佳作;孔子纵横未果,则教出曾子、子贡等七十二弟子。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而你却选择了寄居皇帝之下,如此懦弱,那“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壮丽诗篇又是出自谁人之口?不会只是酒后疯话吧?若事实真有如此,你也不枉称“天才”二字了。
而更令我费解的是:你在被赶出皇宫后,作别他人时,写下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去又为何。是对自己前两年中所作所为的自嘲,还是那种“有则乐之,无则怨之”的小人心态的表现?纵览古今,由你一样,做官有被贬谪之人不乏少见,陆游“尚思为国戍轮台”,鲁迅“荷戟独彷徨”,一个个皆不得志,但全都充斥着爱国之情。而你!一味抱怨,以“摘不着葡萄,说葡萄酸”之心态处世,你一生终不能腾达的原因也就有因可查了。证据是集中体现了你的虚伪。表面上看似大义凛然,实则是你的一种消极怠工。
其实你也并不是一无是处,你是继屈原之后又一浪漫主义高峰,所作诗篇飘逸洒脱,气势恢宏,佳句迭出。而剑法之高超可谓振铄古今。
今日,与你这般彻夜长谈,并不是专为批评,而是希望以你为戒,警示自己,万不可失掉节气。古语有云:“命死是小,失节为大”如果你还可以轮回转世,切记不可由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