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康熙字典》的解释,《说文》中“膳”为“具食也”,《韵会》:“熟食曰饗,具食曰膳。”《周礼》中郑注曰:“膳之言善者也,今时美物曰珍膳。”《周礼·天官》中注释:“膳夫掌王之食饮膳羞。注曰,膳,牲肉也。”《博雅》:“膳,离也,又宫名。掌王之饮食膳羞。”
从以上种种解释,我们可以看出,膳可以做名词,有肉、祭祀用的肉等意思。膳还可以用做动词,即饮食、进食的意思。皇帝因为吃的都是珍馐美味,他的饭因为美而善,故称“膳”。也有好几种叫法,如“传膳”、“进膳”、“用膳”等。
为了伺候皇帝吃饭,宫廷中专门设立了一个机构,叫做“御膳房”,直接由内务府管理,设管理事务大臣若干,管理大臣下设尚膳正、尚膳副、尚膳、主事、委署主事等官职,具体负责皇帝吃饭的事宜。皇帝每天清晨起床盥洗完毕之后,首先宫人给其呈上茶汤以及各种小点心,吃过之后,执役人在中殿陈设早膳。于是皇帝在一阵悠扬的音乐声中进食。
明代皇帝吃饭用的都是高级的材质,除了牙盘之外,也用金、银、铜、锡之类。在皇帝或皇后等用膳之时,宦官们传膳上菜,均有一定的规矩。每次传膳的时候都用黄绢盖着,盒盖上用小曲柄黄伞一把、金铃铛数十个,太监端着盒子进来的时候,摇曳有声。把膳馐送到后,太监跪进,必须马上用领巾将口遮住,以免呼出的气影响到御膳。崇祯用膳的时候,胸前佩戴天蓝色的餐巾,吃过之后,金盆洗手,就传出口谕,准备到哪个殿阁。皇帝吃饭前还有尝膳的,就是防止食物中毒。
以明太祖御膳的内容为例,其早膳为:羊肉炒、煎烂拖虀鹅、猪肉炒黄菜、素熇插清汁、蒸猪蹄肚、两熟煎鲜鱼、炉煿肉、筭子面、撺鸡软脱汤、香米饭、豆汤、泡茶。午膳则为:胡椒醋鲜虾、烧鹅、燌羊头蹄、鹅肉巴子、咸鼓芥末羊肚盘、蒜醋白血汤、五味蒸鸡、元汁羊骨头、糊辣醋腰子、蒸鲜鱼、五味蒸面筋、羊肉水晶角儿、丝鹅粉汤、三鲜汤、菉豆棋子面、椒末羊肉、香米饭、蒜酪、豆汤、泡茶。统计早膳有饭菜十二道,午膳有二十道。至于晚膳内容,则未见于记载。
◎本文摘自《北大国学课》,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古代皇帝吃饭叫做用膳,这个膳究竟是什么意思?
膳 shàn,指的是饭食、进食。形声字。准备饭食谓之“膳”。西周时字只作“善”,东周开始追加“肉”旁而成为形声字“膳”,汉时字或作“饍”,从食,善声。《说文》:“膳,具食也。从肉,善声。”段玉裁注:“具者,供置也,欲善其事也。”西周小克鼎:“王命善夫舍令于成周。” “善夫”即膳夫,为职官名。“善”本从羊,从二“言”,晚周省去一“言”,隶变楷化后作“善”。具食含进献之事,故“膳”有进献食物之义。《仪礼·公食大夫礼》:“宰夫膳稻于粱西。”郑玄注:“膳,犹进也。”又用作烹调义。《周礼·天官·庖人》:“春行羔豚,膳膏香。” “膳”作名词多用其饭食义,一般指肉食类美食。《周礼·天官·膳夫》:“掌王之食饮膳羞。”郑玄注:“膳,牲肉也。”《礼记·玉藻》:“膳于君。”郑玄注:“膳,美食也。”战国齐侯敦:“齐侯乍(作)……孟姜善(膳)敦。” “善敦”即膳食所用之敦。
古代皇帝吃饭叫做用膳,这个膳究竟是什么意思?
在古代以皇帝为核心的封建社会当中,皇帝有很多专用的词语,比如说朕是指皇帝自己,当然还有其他皇帝喜欢用别的自称,而古代皇帝在吃饭的时候叫作用膳,膳这个字所代表的是什么意义呢?
有资料记载膳,这个词所代表的意义,不只是皇帝吃饭,还代表肉食,或者祭祀用的肉,皇帝吃的都是珍馐美味,因美而善,所以称作膳。而且在每个朝代为了伺候皇帝吃饭,还有专门这样的机构叫做御膳房,这个机构是专门为皇帝建立的,伺候皇帝饮食的机构,相信很多人都有听说过,在古代的封建王朝,并不像现在一样,任何一家人的饮食都有各自的特色,每家每户所做的饭菜都非常美味,可口,在那个时候,做菜局限性非常的大,距离现在更远的朝代甚至没有过他们每一道菜,的烹饪方式都是清蒸或者烤,这样最原始的方式,而皇帝所吃的美食,自然与平民百姓家的有所区别。
就算现在这个民主的时代,国家领导人所吃的饭菜也与平常人家有很大差距,而在封建时代,能做一手皇帝,能瞧得上的饭菜,甚至到御膳房为皇帝专门做饭菜,他的卧室非常了不得的事,所以一国的皇帝,吃饭菜自然非常挑剔,所用的餐具,也多是金银器皿,而且皇帝用膳之时,宦官们船单都有一定规矩;每一道菜在皇帝食用之前,都要先由宦官尝一口,确定没毒之后,然后再由另一位宦官加菜到皇帝面前,然后用衣袖遮住口鼻,送到皇帝的嘴里。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太监一直是跪着前行的。
就算再仁慈的皇帝,也有自己的威严,自然不会让人站着喂自己吃东西。而皇帝在吃饭的过程当中都有这么多的规矩,吃饭自然需要一个更美好的词来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