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网 www.QiQu.net】探秘天下未解之谜 分享全球奇闻趣事

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今天是

泰山何以得名又何以成帝王封禅之地,泰山的历史简介

发布时间:2023-10-15 00:51来源:奇趣网编辑:QiQu阅读: 当前位置:奇趣网 > 科学探索 > 手机阅读

说到泰山,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望岳》诗。诗曰: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泰山何以得名又何以成帝王封禅之地,泰山的历史简介

这首诗的意思是,岱宗(泰山)怎么样呢?有什么特点呢?这座突兀在齐鲁大地上的高山,其特点可以用一个“青”字来概括,但又岂是一个“青”字了得!大自然把天下所有神奇秀丽的景色都集中在了这里,高大突兀的山体分割了这里的阴阳,登上山顶的人已看到了日出,为阳为晓,而还在山下的人却看不到日出,为阴为昏。当登上泰山之顶后,所有的其它山峰都是那么的渺小。整座大山像荡开了胸怀,怀抱里生出层层叠叠的云彩,让人一览无余。人的眼睛就象决开了眼眶,视野无限扩大,俯视下去,就连林中入巢的归鸟都看得清清楚楚。

泰山何以得名又何以成帝王封禅之地,泰山的历史简介

泰山因何得名“泰”呢?原因就藏在杜甫的这首《望岳》诗里,并和《周易》有直接关系。诗中“齐鲁青未了”和“阴阳割昏晓”两句,都透露了泰山和《周易》中的《泰卦》有关。

泰山何以得名又何以成帝王封禅之地,泰山的历史简介

《泰卦》是消息卦,天时为卯,当其时也,斗指正东方向,季在仲春之月,卯正即为春分日,五行属木,其色青,其星象为青龙,对应後天八卦的震位。“齐鲁青未了”就是指泰山坐落在中原大地之东的齐鲁故土,东方五行属木,其色青。“青”是五行之色,为五行之木色,也是东方之色,还是春天之色,代表生机和活力,象征旺盛的生命力,这正好和《泰卦》完全吻合,故而岱宗得名曰“泰”。

泰山何以得名又何以成帝王封禅之地,泰山的历史简介

再看《泰卦》卦形和卦时,六爻阴阳各半,不交不杂,阴阳处于一种平衡状态,从现代历法意义上讲,其时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和经线重合,经线成为分割昏晓的分界线,与诗中“阴阳割昏晓”有异曲同工之妙。泰山是齐和鲁的分界线,齐在泰山之北,鲁在泰山之南。山之南为阳,山之北为阴,故鲁为泰山之阳,齐为泰山之阴,泰山起到了“阴阳割昏晓”的作用。所以从《周易》理论上讲,泰山与《泰卦》高度吻合,故泰山之名得自《泰卦》无疑。

泰山何以得名又何以成帝王封禅之地,泰山的历史简介

那么为什么泰山会成为历代帝王的封禅之地呢?这也和《周易》思想,尤其是和《泰卦》有直接关系,同时也和泰山自身的特点以及地理位置有关。

泰山何以得名又何以成帝王封禅之地,泰山的历史简介

首先,《泰卦》是天地相交之卦,《泰卦·象辞》曰:“天地交,泰。”《泰卦·彖传》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天地交则便于上下沟通,便于人接受到天命,从而做到天人合一。

泰山何以得名又何以成帝王封禅之地,泰山的历史简介

其次,《泰卦》对应後天八卦的震位,《易》曰:“帝出乎震。震,东方也。”在《易》中,“震为长子”,古代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世袭制以嫡长子继承为正统。《易·序卦传》曰:“主器者莫若长子,故受之以《震》。”又“震为蕃鲜”,“蕃鲜”就是指丰盛的祭品。在古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是国之大事,也是最大的礼仪,封禅更是极隆重的祭礼。

泰山何以得名又何以成帝王封禅之地,泰山的历史简介

其三,泰山雄起于华北平原之东,凌驾于齐鲁平原之上,突兀雄伟,一山独尊,有帝王之气。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而况于帝王乎?古代帝王自称“余一人”或“寡人”,就是彰显自己独一无二的地位。泰山的这种独一无二的帝王之气,正应合了历代帝王唯我独尊、功盖千秋的价值追求。

泰山何以得名又何以成帝王封禅之地,泰山的历史简介

其四,泰山位于齐鲁大地,齐国是姜太公的封地,具有代天子而行征伐的特权;鲁国是周公的封地,具有诸侯国中最高的礼乐规格。“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是王道的体现,在齐鲁之间的泰山举行封禅大典,正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集中体现。

泰山何以得名又何以成帝王封禅之地,泰山的历史简介

综上四点,泰山是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的不二选择。在这个能够天地交泰、上下沟通的神圣之地举行封禅大典,一则证明自己受命于天,为天下正统;二则彰现自己的丰功伟业,敬告于天,并以此祈求天帝,诏告天下,以期江山永固,万世传承。

沧海桑田,历史悠悠。封禅之事俱往矣,唯济水尚流、泰山犹在,不减当年雄风。

泰山何以得名又何以成帝王封禅之地,泰山的历史简介

(子夏故坛原创,带你一起学《易经》)

泰山何以得名又何以成帝王封禅之地,泰山的历史简介

封禅是皇帝最高荣耀,为何只有6位皇帝曾经封禅泰山?

泰山何以得名又何以成帝王封禅之地,泰山的历史简介

据统计,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称皇帝始,到1912年“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在近2133年中,中国共有皇帝422人。但封禅泰山的只有6位,分别是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还有一位女皇武则天封禅嵩山,加起来也就总共7位帝王搞封禅仪式,封禅率只有1.66%。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低的封禅率?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封禅仪式本身的要求极高。封禅作为古代帝王的最高大典,只有在改朝换代、江山易主,或者在久乱之后,致使天下太平,才可以封禅天地,向天地报告重整乾坤的伟大功业,同时表示接受天命而治理人世。而古人又认为泰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人间的最高统治者应该到这座最高的山上去祭祀至高无上的上天,才能算是真正的受命于天(当然武则天除外,她封禅嵩山自有其特殊考虑)。正因为搞封禅门槛高,所以宋朝之前的好多帝王有自知之明,他们知道以自己的政绩,没法和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相比,所以就自动打消了封禅的念头。

泰山何以得名又何以成帝王封禅之地,泰山的历史简介

其次,宋真宗擅搞封禅严重拉低了泰山封禅的档次。如上所述,封禅泰山要求是很高的,政绩一般的帝王一般也不会去凑这个热闹,以免贻笑天下,贻笑后世。但宋真宗赵恒却与众不同,这位仁兄没有丝毫的谦虚精神,在与辽国签订了屈辱的澶渊之盟后,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接受宠臣王钦若的建议,决定封禅泰山。但他也知道以他的政绩远远达不到封禅资格,为减少阻力,一方面通过贿赂的的手段摆平宰相王旦(皇帝向大臣行贿,这在中国历史上也罕见),同时自欺欺人,伪造天书,把封禅泰山说成是上天的旨意。舆论造足后,率领百官,花了四十七天时间,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上演了一场彻彻底底的“东封泰山”的闹剧。经他这么一闹腾,严重拉低了泰山封禅的档次,导致后世帝王都羞于与之为伍。于是,自宋真宗以后,再也没有出现帝王搞封禅的事了。

诚然,古代物质条件尤其是交通条件很差,封禅泰山既劳师动众,浪费财力,不仅会遭到言官的责难,又容易激起民怨,同时皇帝本人又会遭受长时间的旅途劳累之苦。因此,更没有多少帝王愿意去做这件吃力不讨好,却受累遭罪的事。这也是造成封禅率很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泰山何以得名又何以成帝王封禅之地,泰山的历史简介

泰山何以得名又何以成帝王封禅之地,泰山的历史简介

封禅是皇帝最高荣耀,为何只有6位皇帝曾经封禅泰山?

泰山何以得名又何以成帝王封禅之地,泰山的历史简介

据统计,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称皇帝始,到1912年“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在近2133年中,中国共有皇帝422人。但封禅泰山的只有6位,分别是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还有一位女皇武则天封禅嵩山,加起来也就总共7位帝王搞封禅仪式,封禅率只有1.66%。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低的封禅率?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封禅仪式本身的要求极高。封禅作为古代帝王的最高大典,只有在改朝换代、江山易主,或者在久乱之后,致使天下太平,才可以封禅天地,向天地报告重整乾坤的伟大功业,同时表示接受天命而治理人世。而古人又认为泰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人间的最高统治者应该到这座最高的山上去祭祀至高无上的上天,才能算是真正的受命于天(当然武则天除外,她封禅嵩山自有其特殊考虑)。正因为搞封禅门槛高,所以宋朝之前的好多帝王有自知之明,他们知道以自己的政绩,没法和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相比,所以就自动打消了封禅的念头。

泰山何以得名又何以成帝王封禅之地,泰山的历史简介

其次,宋真宗擅搞封禅严重拉低了泰山封禅的档次。如上所述,封禅泰山要求是很高的,政绩一般的帝王一般也不会去凑这个热闹,以免贻笑天下,贻笑后世。但宋真宗赵恒却与众不同,这位仁兄没有丝毫的谦虚精神,在与辽国签订了屈辱的澶渊之盟后,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接受宠臣王钦若的建议,决定封禅泰山。但他也知道以他的政绩远远达不到封禅资格,为减少阻力,一方面通过贿赂的的手段摆平宰相王旦(皇帝向大臣行贿,这在中国历史上也罕见),同时自欺欺人,伪造天书,把封禅泰山说成是上天的旨意。舆论造足后,率领百官,花了四十七天时间,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上演了一场彻彻底底的“东封泰山”的闹剧。经他这么一闹腾,严重拉低了泰山封禅的档次,导致后世帝王都羞于与之为伍。于是,自宋真宗以后,再也没有出现帝王搞封禅的事了。

诚然,古代物质条件尤其是交通条件很差,封禅泰山既劳师动众,浪费财力,不仅会遭到言官的责难,又容易激起民怨,同时皇帝本人又会遭受长时间的旅途劳累之苦。因此,更没有多少帝王愿意去做这件吃力不讨好,却受累遭罪的事。这也是造成封禅率很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泰山何以得名又何以成帝王封禅之地,泰山的历史简介

泰山何以得名又何以成帝王封禅之地,泰山的历史简介

封禅是皇帝最高荣耀,为何只有6位皇帝曾经封禅泰山?

泰山何以得名又何以成帝王封禅之地,泰山的历史简介

据统计,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称皇帝始,到1912年“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在近2133年中,中国共有皇帝422人。但封禅泰山的只有6位,分别是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还有一位女皇武则天封禅嵩山,加起来也就总共7位帝王搞封禅仪式,封禅率只有1.66%。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低的封禅率?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封禅仪式本身的要求极高。封禅作为古代帝王的最高大典,只有在改朝换代、江山易主,或者在久乱之后,致使天下太平,才可以封禅天地,向天地报告重整乾坤的伟大功业,同时表示接受天命而治理人世。而古人又认为泰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人间的最高统治者应该到这座最高的山上去祭祀至高无上的上天,才能算是真正的受命于天(当然武则天除外,她封禅嵩山自有其特殊考虑)。正因为搞封禅门槛高,所以宋朝之前的好多帝王有自知之明,他们知道以自己的政绩,没法和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相比,所以就自动打消了封禅的念头。

泰山何以得名又何以成帝王封禅之地,泰山的历史简介

其次,宋真宗擅搞封禅严重拉低了泰山封禅的档次。如上所述,封禅泰山要求是很高的,政绩一般的帝王一般也不会去凑这个热闹,以免贻笑天下,贻笑后世。但宋真宗赵恒却与众不同,这位仁兄没有丝毫的谦虚精神,在与辽国签订了屈辱的澶渊之盟后,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接受宠臣王钦若的建议,决定封禅泰山。但他也知道以他的政绩远远达不到封禅资格,为减少阻力,一方面通过贿赂的的手段摆平宰相王旦(皇帝向大臣行贿,这在中国历史上也罕见),同时自欺欺人,伪造天书,把封禅泰山说成是上天的旨意。舆论造足后,率领百官,花了四十七天时间,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上演了一场彻彻底底的“东封泰山”的闹剧。经他这么一闹腾,严重拉低了泰山封禅的档次,导致后世帝王都羞于与之为伍。于是,自宋真宗以后,再也没有出现帝王搞封禅的事了。

诚然,古代物质条件尤其是交通条件很差,封禅泰山既劳师动众,浪费财力,不仅会遭到言官的责难,又容易激起民怨,同时皇帝本人又会遭受长时间的旅途劳累之苦。因此,更没有多少帝王愿意去做这件吃力不讨好,却受累遭罪的事。这也是造成封禅率很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泰山何以得名又何以成帝王封禅之地,泰山的历史简介

泰山何以得名又何以成帝王封禅之地,泰山的历史简介

封禅是皇帝最高荣耀,为何只有6位皇帝曾经封禅泰山?

泰山何以得名又何以成帝王封禅之地,泰山的历史简介

据统计,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称皇帝始,到1912年“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在近2133年中,中国共有皇帝422人。但封禅泰山的只有6位,分别是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还有一位女皇武则天封禅嵩山,加起来也就总共7位帝王搞封禅仪式,封禅率只有1.66%。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低的封禅率?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封禅仪式本身的要求极高。封禅作为古代帝王的最高大典,只有在改朝换代、江山易主,或者在久乱之后,致使天下太平,才可以封禅天地,向天地报告重整乾坤的伟大功业,同时表示接受天命而治理人世。而古人又认为泰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人间的最高统治者应该到这座最高的山上去祭祀至高无上的上天,才能算是真正的受命于天(当然武则天除外,她封禅嵩山自有其特殊考虑)。正因为搞封禅门槛高,所以宋朝之前的好多帝王有自知之明,他们知道以自己的政绩,没法和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相比,所以就自动打消了封禅的念头。

泰山何以得名又何以成帝王封禅之地,泰山的历史简介

其次,宋真宗擅搞封禅严重拉低了泰山封禅的档次。如上所述,封禅泰山要求是很高的,政绩一般的帝王一般也不会去凑这个热闹,以免贻笑天下,贻笑后世。但宋真宗赵恒却与众不同,这位仁兄没有丝毫的谦虚精神,在与辽国签订了屈辱的澶渊之盟后,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接受宠臣王钦若的建议,决定封禅泰山。但他也知道以他的政绩远远达不到封禅资格,为减少阻力,一方面通过贿赂的的手段摆平宰相王旦(皇帝向大臣行贿,这在中国历史上也罕见),同时自欺欺人,伪造天书,把封禅泰山说成是上天的旨意。舆论造足后,率领百官,花了四十七天时间,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上演了一场彻彻底底的“东封泰山”的闹剧。经他这么一闹腾,严重拉低了泰山封禅的档次,导致后世帝王都羞于与之为伍。于是,自宋真宗以后,再也没有出现帝王搞封禅的事了。

诚然,古代物质条件尤其是交通条件很差,封禅泰山既劳师动众,浪费财力,不仅会遭到言官的责难,又容易激起民怨,同时皇帝本人又会遭受长时间的旅途劳累之苦。因此,更没有多少帝王愿意去做这件吃力不讨好,却受累遭罪的事。这也是造成封禅率很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泰山何以得名又何以成帝王封禅之地,泰山的历史简介

泰山何以得名又何以成帝王封禅之地,泰山的历史简介

封禅是皇帝最高荣耀,为何只有6位皇帝曾经封禅泰山?

泰山何以得名又何以成帝王封禅之地,泰山的历史简介

据统计,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称皇帝始,到1912年“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在近2133年中,中国共有皇帝422人。但封禅泰山的只有6位,分别是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还有一位女皇武则天封禅嵩山,加起来也就总共7位帝王搞封禅仪式,封禅率只有1.66%。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低的封禅率?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封禅仪式本身的要求极高。封禅作为古代帝王的最高大典,只有在改朝换代、江山易主,或者在久乱之后,致使天下太平,才可以封禅天地,向天地报告重整乾坤的伟大功业,同时表示接受天命而治理人世。而古人又认为泰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人间的最高统治者应该到这座最高的山上去祭祀至高无上的上天,才能算是真正的受命于天(当然武则天除外,她封禅嵩山自有其特殊考虑)。正因为搞封禅门槛高,所以宋朝之前的好多帝王有自知之明,他们知道以自己的政绩,没法和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相比,所以就自动打消了封禅的念头。

泰山何以得名又何以成帝王封禅之地,泰山的历史简介

其次,宋真宗擅搞封禅严重拉低了泰山封禅的档次。如上所述,封禅泰山要求是很高的,政绩一般的帝王一般也不会去凑这个热闹,以免贻笑天下,贻笑后世。但宋真宗赵恒却与众不同,这位仁兄没有丝毫的谦虚精神,在与辽国签订了屈辱的澶渊之盟后,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接受宠臣王钦若的建议,决定封禅泰山。但他也知道以他的政绩远远达不到封禅资格,为减少阻力,一方面通过贿赂的的手段摆平宰相王旦(皇帝向大臣行贿,这在中国历史上也罕见),同时自欺欺人,伪造天书,把封禅泰山说成是上天的旨意。舆论造足后,率领百官,花了四十七天时间,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上演了一场彻彻底底的“东封泰山”的闹剧。经他这么一闹腾,严重拉低了泰山封禅的档次,导致后世帝王都羞于与之为伍。于是,自宋真宗以后,再也没有出现帝王搞封禅的事了。

诚然,古代物质条件尤其是交通条件很差,封禅泰山既劳师动众,浪费财力,不仅会遭到言官的责难,又容易激起民怨,同时皇帝本人又会遭受长时间的旅途劳累之苦。因此,更没有多少帝王愿意去做这件吃力不讨好,却受累遭罪的事。这也是造成封禅率很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泰山何以得名又何以成帝王封禅之地,泰山的历史简介

泰山何以得名又何以成帝王封禅之地,泰山的历史简介

泰山为什么能成为历代皇帝的封禅地

无论谁爬泰山的时候,一定都不能错过一个景点,那就是五大夫松景点.相传是秦始皇当时在登泰山的时候曾经在一棵松树底下避雨,然后他就觉得这棵松树护驾有功,于是便给它封为五大夫,这个五大夫是当时秦代的一个官爵,相当于九等爵位。 除了五大夫松之外,秦始皇上泰山还留下一个石刻,就是碑刻,叫做李斯小传碑。
  秦始皇想借泰山封禅来弘扬自己的功德。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认为自己是功高盖世,是万世之君。统一了文字、实行郡县制,而且是统一了度量衡,所以把自己比作始皇帝,第一个皇帝。这个功绩怎么能记载下来呢?只有到泰山封禅才能记载下来,所以通过封禅留下了秦刻石。今天的泰山岩石有着28亿岁的高龄,形成于距今3000万年前的新生代,泰山山脉延绵黄河南岸两百多公里,主峰巍峨雄峙在滨海的山东省泰安市内,在泰山的岱庙里,存有碑刻200余通,其中不乏历代皇帝留下的铭刻,有一通奇特的唐碑,它碑身双石同座并立,覆以石盖,这就是武则天公元660年派人所立的“双束碑”。
  武则天在历史上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女人,她当时也很有点儿野心,她想通过各种方式来表达她内心的想法。那么,这个碑如何来表达武则天的意志的呢?它是由两块条石并立而成的,上面是一块石头做的碑帽,底下是一块石头做的碑座,也就是说他们并立天下,共治四方。虽然武则天当时还没有当皇帝,但是她希望自己的地位和权利是和皇帝一样的,就是除了在政治上的寓意以外,因为武则天是高宗的皇后,是一种夫妻关系,这个碑就表达了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所以老百姓把这个碑叫做鸳鸯碑,这是当时武则天派人立这个碑的意思。果然这个碑立了以后,过了大概5年,在公元666年那一年,她就鼓动了高宗李治来泰山封禅。
  在泰山顶上,苍岩如墙,峭壁如削,镌刻了数十处摩崖石刻,而最有历史价值,最为壮观的就是皇帝封禅的摩崖石刻。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十三年封禅时亲自撰书了《纪泰山铭》碑,碑刻叙述了封禅的起因和规模,记有封禅仪典的过程。《纪泰山铭》碑形制宏伟、高大,1000个鎏金大字金碧辉煌,碑文通篇为八分隶书,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引来后人诸多的感慨。
  泰山封禅刻石铭记着一代君主政治、经济、文化所取得的成就,选择生命力如此恒久的岩石来刻碑记功,著以功绩,的确是人类的一大发明。然而,泰山玉皇顶前耸立着一通古拙稳重的大碑,却通体不刻一字,称为“无字碑”,是汉武帝刘彻封禅泰山时所立。对此无字碑,古人评说不一,有人说,碑不着一字是汉武帝谦虚的表现,因为他自认为自己渺小,做了皇帝,惶恐不已,还有人说,汉武帝自认为功绩卓著,难以用文字表达,因此立碑岱顶不著一字,与有字碑相比,颇有此碑无字更有价的含义。而最著名的封禅刻石则是秦泰山刻石,它不但是泰山最早的刻石,也是中国古代帝王最早的纪功刻石。
  无论是这些内容丰富的碑刻还是通体无字的碑石,面对着它,人人都能真切地触摸到泰山帝王封禅的历史脉络。
  正式的皇家仪式应该说从秦始皇开始,因为秦始皇以前据记载有72代君王祭祀泰山,但秦始皇把过去的柴望祭祀变为国家的正式封禅大典。 秦始皇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保持国家的统一,所以必须求助于泰山,就是想利用封禅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实践证明这个目的通过到泰山封禅也确实起到了。泰山上正式举行封禅大典的是六位:秦始皇、汉武帝、东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
  封禅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仪式,让这么多的帝王都如此向往呢?所谓封就是帝王在泰山顶上堆土设坛祭祀天,祭天就叫封。所谓禅就是帝王封以后,到泰山脚下的一个小山上,一般都是在社首山和梁父山,都是在小山上,也是堆土设坛。说封是针对天而言的,禅是针对地而言的。为什么中国那么多的名山大川,这些帝王不选择别的山,偏偏选择了泰山来作为他们举行如此规模宏大的皇家礼仪之地呢?
  很早很早以前,世界初成,天地刚分,有一个叫盘古的人生长在天地之间,天空每日升高一丈,大地每日加厚一丈,盘古也每日长高一丈,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就这样顶天立地的生活着,后来盘古慢慢地衰老死去时,刹那间巨人倒地,他的头部变成了泰山,因此,泰山成了五岳之首。有拔地通天之势,也有擎天捧日之姿,因此,自古以来人们就把它作为崇高伟大的象征去仰慕它。从远古的七十二君王到秦皇汉武,再到康熙、乾隆,历代帝王的泰山情结,赋予了它神圣的威严和权能,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历代文人墨客感吟唱颂,圣人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被传为佳话,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以“重于泰山,轻于鸿毛”,来衡量人的社会伦理、道德价值。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成为千古绝唱。黎民百姓,万众心向泰山,对泰山无比的尊崇和膜拜,以祈福平安。因此,泰山是 民族之山,历史之山,文化之山,是中华民族一统的象征。1978年泰山被联合国列入世界第一个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名录。
  泰山古称“岱宗”。以壮丽著称,雄、奇、幽、奥一应俱全,顺中路盘亘而上,一路抚古松,听流泉,过幽涧,望天门,步天街,在“天上”神游南天门、玉皇大帝庙、碧霞元君祠。漫游山顶,可观到东升的旭日,赏到夕映的晚霞,眺望黄河金带,一览云海玉盘。被称为“人间灵应无双境,天下巍峨第一山”。
  历史上形成泰山崇拜这是一种文化现象,在古代海岱地区的文化比较发达,随着海岱地区发达文化的发展、扩展和传播,作为文化的发展地当然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就高了,这是一个方面的原因。第二个方面是泰山的位置,泰山处在祖国的东方,它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一般太阳升起给人以温暖、给人以光明,给人以生命的源泉。
 不是所有的帝王都有资格来封禅,它的条件大体是这样规定的,基本上是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更朝换代国家统一。第二个条件,帝王在位的时候必须有政绩,政绩卓著,要国泰民安、国富民强,要有政绩,大家都信服,这是第二个条件。第三个条件就比较软,也是比较硬的条件,就是必须有祥瑞出现。就是有一个吉祥物。比如齐桓公,春秋时期他是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他想到泰山来封禅,但是当时的管仲就极力反对,为什么反对呢?就是说你不够资格。当时齐桓公就说,我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我的功劳够大了,难道还不行吗?他说不行,你缺乏祥瑞。实际上缺什么祥瑞呢。这样管仲就给他提了几个吉祥物,其中包括东海的比目鱼,西海的比翼鸟,这根本是弄不到的,没有这个东西你不能封禅,实际上就是说你的功德不够。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为了加强统治,他多次进行全国性的巡视,巡视中以封禅为旗号,登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封禅意味着天下盛世,功绩卓著。秦以后,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也竞相效仿封禅泰山。到唐玄宗时代,社会发展达到鼎盛,封禅大典也前所未有的隆重。于是公元725年,一个春夏之交的日子,一支浩浩大大的封禅大军从都城长安出发,这一天,在山东泰安市的泰山脚下,方圆百里的空气中,一改往日的轻松和随意,静谧和凝重之间,古乐奏鸣,车辚辚,马萧萧,由远及近越来越真切。浩浩荡荡的御驾亲王队伍,文武百官手持仪仗兵器 ,千乘万骑,众多护卫, 前呼后应,层层簇拥,这种磅礴的气势 ,令中国有史以来任何一次讨伐出征都黯然失色。
  历代皇帝的封禅,不但要有突出的功绩,而且,必须要有天帝示以的祥瑞,北宋时期,宋真宗在和契丹人的战争中屡屡失败,好不容易在澶州打了胜仗,又定下了屈辱之盟。为了实现封禅愿望,宋真宗假造了天书的祥瑞,于是公元1008年,宋真宗一行浩浩荡荡从开封出发,历经17天跋涉到达泰山,举行了隆重肃穆的封禅大典,到结束封禅活动返回开封共用了47天,宋真宗的这次活动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封禅大典。
  从宋真宗之后封禅就结束了,为什么到这儿这么大的封禅典礼结束了呢?
  宋真宗继承乃父乃伯父的衣钵,也是怕兵怕打仗,并不是胆小,而是怕丢了****。宋真宗封禅并不完全具备封禅的资格。陈尧叟和王钦若劝他逃跑,一个劝他到四川,一个劝他到南京,他说那不行,总得想出一个法来。他想出来第一个办法就是带兵到河北去打仗。他说不行,不打,不打怎么办呢?他说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封禅,封禅要有祥瑞,他说我没有祥瑞,没有这个东西,祥瑞就是你给他做一个,你只要相信。皇帝觉得行了,有了理论根据了,但王旦怎么对付呢?他觉得宋真宗的功绩没有达到封禅的程度,持反对意见。皇帝就请王旦喝酒,皇家的酒都是御酒,都是好酒,王旦说,您的酒太好喝了,他说好,我送你一坛子酒带回家,和你的妻子孩子喝去! 这会让人觉得皇恩浩荡,王旦感觉受宠若惊。回去以后打开一看一坛全部是珠宝、珍珠。王旦也是一个政治老手,很懂得这些权术,心里明确了, 第二天上朝不说话了。宋真宗死了以后,他们就认为这个东西不是个办法,就重新改相更张了。
  从明朝开始,每年都派大臣代表帝王来泰山搞祭祀,也就是搞告祭。搞祭祀活动实际上是原来封禅的延续,内容和形式变了。
  从明朝往后,一个是大臣代替帝王来搞告祭,一个是帝王亲自来,这样都不很方便,为了方便帝王祭祀泰山神,所以从明朝开始,明朝在京城建了一个天坛。就是北京城的天坛。运回来几块大石放在天坛的一侧,这几块石头就象征着泰山。北京的天坛实际上就是帝王封禅活动的一个延续,这个活动随着清王朝的消亡而结束了。但是整个泰山崇拜这种文化现象在民间并没有结束。

泰山何以得名又何以成帝王封禅之地,泰山的历史简介

为什么泰山会成为古代帝王参禅的宝地

泰山在五岳中名声最著,其原因亦与秦汉之际开始的封禅活动有关。封建帝王的封禅活动是政治和迷信的混合物。封禅是一种祭祀性的礼仪活动,“封”是在泰山上堆土为坛,在坛上祭祀天神,报答上苍的功绩;“禅”是在泰山下扫除一片净土,在净土上祭祀土神,报答后土的功绩。古人认为“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天高不可及于泰山”,祈愿“天地交泰”。于是,凡所谓“受命于天”的帝王,为答谢天帝的“受命”之恩,便到接近天神的泰山之巅,积土为坛,增泰山之高以祭天,表示功归于天;然后,再到泰山之前近地祗的梁父、社首、云云等小山丘设坛祭地,表示厚上加厚,福广恩厚以报地。这就是历代帝王狂热追求的泰山封禅大典。一代帝王登封泰山,被视为国家鼎盛、天下太平的象征,皇帝本人也俨然成为“奉天承运”的“真龙天子”了。历代帝王封禅泰山活动,有其开始和发展的过程。封禅泰山,大约可溯源于原始人群对自然山川的崇拜。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引《管子·封禅》说:“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东汉哲学家王充在他的《论衡·书虚》中也说:“为王太平,开封泰山,泰山之上,封可见者七十有二,纷纷湮灭者,不可胜数。”司马迁从《管子》中找到名字的是十二位,他们是:无怀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颛顼氏、帝喾、尧、舜、禹、汤、周成王。这些人大都是古代比较强大的部落首领,是传说中的人物。《尚书·舜典》记载:“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觐东后。”所谓“巡狩”是指游牧民的巡行狩猎。“柴”,烧柴火。“望”,是一种祭祀形式。这是一种原始的自然崇拜,与后世有目的的神道设教,告成功于天,以强调帝王统治权力的礼仪活动,有明显区别。封禅和朝拜泰山,载入史册的是从秦始皇开始,秦二世、汉武帝、汉光武帝、汉章帝、汉安帝、隋文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清圣祖、清高宗等帝王,都曾到泰山登封告祭、刻石记功。其中汉武帝七次东巡登封。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封禅泰山的皇帝是宋真宗。元明以后改为祭祀。清乾隆十一次朝拜泰山,六次登岱顶。历代帝王借助泰山的神威巩固其统治,而泰山又因封禅告祭被抬到与天相齐的神圣高度。一座自然山岳,受到文明大国的历代最高统治者亲临封禅祭祀,并延续数千年之久,几乎贯穿整个封建社会,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精神文化现象
小编推荐:如果您对本文《泰山何以得名又何以成帝王封禅之地,泰山的历史简介》感兴趣,还可以看看《富士康退出195亿美元合资企业,印度芯片梦再受挫 》这篇文章。奇趣网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本文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北大天才,助美攻克1nm芯片难题后,却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下一篇:美国发现四维世界真相揭秘 四维世界里都有什么

科学探索排行

科学探索精选

科学探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