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我国古代,封建王朝实施海禁政策,是从宋朝开始的。此后,元朝、明朝、清朝均有不同程度的海禁政策。明朝海禁政策自明朝开国后便开始实施,朱元璋要求沿海人民禁止参与海外贸易活动,同时也禁止外国商人到中国来进行贸易,并制定了严酷的处罚制度。当然,由朝廷经营的朝贡贸易除外。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要实施海禁政策呢?
正文: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便开始下令实施海禁政策,并制定了残酷的处罚制度,以防止沿海的人民参与海外贸易活动。此后,朝廷又多次关闭市舶司(明朝廷设在海管理海上贸易的政府机构,职能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海关)和颁布各种禁海政令来进一步防止沿海人民出海经商。如:明洪武三年(1370年),明朝廷下令关闭太仓黄渡市舶司;明洪武七年(1374年),明朝廷又下令关闭拥有很长历史的福建泉州的市舶司、浙江明州的市舶司、广东广州的市舶司,此后,中国对外贸易以及外国来华贸易完全断绝;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朝廷又因为倭患加剧,再次颁布法令严禁沿海人民私自和海外其他国家的人联系,此后,连与明朝关系很好的其他东南亚国家也不能来中国进行贸易。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明朝廷再次颁布"禁外藩交通令",再次声明严禁其他国家来中国进行贸易;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明朝廷再次颁布法令,禁止人民买卖和使用外国运来的东西,更加严令禁止人民参与海外贸易;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再次颁布法令,禁止人民下海经商。
那么明朝洪武时期,明朝廷为什么要持续实施海禁政策呢?倭患严重,威胁到明朝国家安全和沿海疆域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倭寇侵扰中国东部及东南沿海由来已久,在元朝时便已经开始。公元1274年、公元1281年,元世祖忽必烈两次派军渡海攻打日本国,虽然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但忽必烈的两征日本也使得日本损失惨重,国力几乎耗尽。仗着两次打败忽必烈进攻的耀眼战绩,以平户藩松浦家为核心的日本武士集团开始报复性的侵扰朝鲜和中国沿海边境,在尝到掠夺的甜头后,他们的侵扰频次和规模也越来越大。
到了元顺帝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日本倒幕大将帮助消灭了后,又逼迫后退位,另立天皇。后来设法逃出京都,至此日本南、北两个朝廷形成,日本进入南北朝动乱时期。此时,由于日本朝廷对各守护大名的管控力度减弱,以平户藩松浦家为核心的日本武士集团对朝鲜和中国沿海的侵扰活动更加频繁,此时除了南、北两个朝廷外,日本还有许多独立的守护大名(割据势力),使得国内战争日益频繁,战败的武士也开始加入到对朝鲜和中国沿海侵扰活动中,使得我国沿海疆域倭患更加严重。
明朝建立后,倭寇侵扰我国沿海边境的事件接连发生,对明朝国家安全和沿海地区的人民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朱元璋多次派遣使者到日本协商倭患事宜,但均因日本此时仍处于南北朝分裂状态,每次协商都毫无结果,倭寇侵扰沿海疆域反而越来越严重,其中被载入《明太祖实录》中有明确日期的倭寇侵扰共计有45次,均为较大规模的侵扰,其他小规模侵扰及后来文献追述的侵扰都未统计在内。
面对越来越严重的倭寇侵扰活动,为了保卫明朝国家安全和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明朝政府对倭寇的态度也由消极的外交协商转变为积极的军事防御,在加强沿海军备力量的同时,开始实施海禁政策,封闭国家海岸线,严禁沿海的人民出海通商或与海外联系。明朝洪武时期的倭患侵扰活动,是明朝廷持续实施海禁政策的原因之一,也是最主要的原因。
张士诚、方国珍残余势力及华人海盗威胁到了明朝的统治和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张士诚,江苏盐城人,主要从事贩卖食盐的行当。因经常受到地方官吏的欺压和剥削,便率领盐丁揭竿而起,开始反抗元王朝。后面通过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张士诚逐渐成为雄踞江苏、浙江一带的最强地方割据势力。但张士诚运气似乎不太好,因为跟他一起争夺天下的是朱元璋。最后,张士诚势力被朱元璋派兵平定,张士诚也被杀害。因为,张士诚当时在江苏、浙江一带威望极高,再加上他的好多部下都是江苏、浙江沿海一带的人民,非常熟悉海上的情况,所以张士诚势力被消灭后,他们都不愿意归附朱元璋,而是逃到海上继续与朱元璋为敌,经常袭扰明朝沿海边疆和过往商船。
方国珍,浙江黄岩人,世代都以驾船在海上贩盐为业。后来方国珍被仇家诬告,在斩杀仇家后,带人逃往海上,专门劫掠来往的船只,做起来海盗的营生,势力逐渐壮大,后来元朝几次派兵剿灭方国珍,都被方国珍打败,至此,方国珍成为浙东沿海一带的割据枭雄。方国珍跟张士诚一样,运气也似乎不太好,最后被朱元璋打败,但方国珍比张士诚识时务,被打败后主动归降,保全了性命。因为方国珍的部下好多都是浙东沿海一带的人民,好些还是海盗出身,非常熟悉海上情况,所以好多人没有跟着方国珍归附朱元璋,而是逃到海上继续与朱元璋为敌,进行袭扰明朝沿海边疆和过往商船。
除了张士诚、方国珍残余势力,还有好多沿海豪强,很早之前就举家迁居南洋,带人入海为盗,劫掠过往船只,攻打沿海城镇,势力越来越大,甚至有些势力与倭寇合作侵扰中国沿海疆域,严重威胁到了明朝国家安全和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其中在永乐五年,被郑和捕获并带回斩首的海盗头目陈祖义,就是在朱元璋洪武年间举家迁居南洋,从事海盗营生的。
为了切断张士诚、方国珍残余势力以及华人海盗与沿海人民的联系,朱元璋采取海禁政策,封闭国家海岸线,严禁沿海的人民出海通商,将他们孤立起来,使他们不容易得到补给,同时朱元璋积极加强沿海军备力量,派出水师对这一系列敌对势力进行剿灭。张士诚、方国珍残余势力及华人海盗对明朝国家安全和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也是明朝廷持续实施海禁政策的原因之一。
受自古以来"以农为本"、"重农抑商"经济思想的影响
中华民族从远古开始便生活在黄河、长江流域,大约在6000多年前开始进入以种植经济为主的原始农业经济。.到了我国夏朝、商朝时期,因为所辖疆域地理环境相对封闭,再加上所辖疆域内自然资源丰富,并且土地广阔、肥沃,较容易通过种植和采集取得生活资料,使得农业已经发展为社会的主要生产部门,这些都为形成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打下基础,为"以农为本"、"重农抑商"政策形成提供了客观的经济条件。到了战国时期,因为当时形成的"奖耕战"、"抑商贾"的主流思想,使得"以农为本"、"重农抑商"的思想得到了巩固。到了秦、汉时期,"以农为本"、"重农抑商"的思想完全被统治者接纳,之后,又被后来的各朝统治者继承和效仿。所以,自秦、汉后,我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几乎都把农业当作立国之本,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鼓励农业生产,而对商业的发展进行抑制。
朱元璋出生于元朝末年最底层的穷苦人家,父母和大哥都是因为贫困,吃不饱饭被活活饿死。朱元璋也是因为经常吃不饱肚子,才参加红巾军,走上了造反的道路,所以他深知农业在国家的重要程度。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像其他朝代的统治者一样,接纳了"以农为本"、"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认为只有把农业发展好了,国家根基才稳,才能尽快恢复国家元气,而发展商业对于稳定刚建立起来的大明王朝没有什么大的意义,还占用了好多劳动力。
朱元璋虽然禁止了民间私人海外贸易,但由政府经营的朝贡贸易并没有被禁止。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明朝的朝贡贸易。朝贡贸易实质上是一种政治贸易,因为我国历代大一统的王朝,都以天朝自居,将周边的其他国家视为蛮夷,明朝也一样。对于其他国家派遣使团带着礼物来朝拜明朝皇帝,都会热情地接待,并根据"怀柔荒远"、"薄来厚往"的原则,赏赐给朝拜国礼物,赏赐的礼物价值一般是朝拜国所带礼物价值的数倍甚至几十倍。随着朝拜的国家越来越多,使得明朝廷在朝贡贸易中赔得越来越多,给明王朝带来了越来越沉重的财政负担。
因此,朱元璋更加瞧不上商业,为了贬低商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朱元璋还下令,普通老百姓可以穿绸、纱、绢、布四种料子做的衣服,而商人却只能穿绢和布两种料子做的衣服,并且商人及其后代在考学和当官上,也都受到了很大限制。朱元璋认为明朝的国家根基在于农业发展,也不是商业发展,发展好农业足以养活整个大明王朝。所以,朱元璋"重视农业,轻视商业"的经济思想也是明朝廷持续实施海禁政策的原因之一。
参考资料:《明太祖实录》《明史》《天下郡国利病书》
个别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关注读史如品茶,评论区畅所欲言,让我们一起走进文史世界,不断探索真的过去!
历史上,明朝开放海禁的原因是什么呢?
在现在海上的贸易是最方便快捷的一种运输方式,因此现在靠海的国家都在发展航运,在我国沿海地区主要就是靠航运金星贸易交流。不过在我国明朝时期却是禁止海运的,明朝的皇帝是朱元璋,在朱元璋登基之后就下令海禁,直到朱元璋的儿子即位后才得以解除。
明朝当初为什么海禁?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佃农,是中国历史上出身最为寒微的皇帝之一。而在明朝立国的过程中,朱元璋曾遭遇了两位强劲的对手,张士诚与陈友谅。其中陈友谅出身渔民,在陈友谅的军队里,水军是其最为强大的一支武装力量,并且造出了当时世界上体积最大的巨型战舰。朱元璋几次与陈友谅交手都战败。然而,朱元璋最终还是在鄱阳湖一战中以火攻的方式摧毁了陈友谅的水军。但这位小农出身的皇帝也从此对于水上活动产生了天然的恐惧。
等到朱元璋定鼎江南,赶走蒙元之后,便下了一道禁海令,从此禁止民间从事私人海上贸易活动。其中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江浙一带的百姓,甚至当时居住在泉州一带的外国商团曾经协助过张士诚、方国珍等人与之争夺天下,使他对海上贸易产生了恐惧;二是朱元璋认为明朝的根本在于农业,而农业的产值足以满足这个王朝的需求;三是这一时期,日本进入战国时期,许多日本浪人徘徊于中国沿海,从事海盗活动,频频袭扰明朝沿海地区。
这项海上禁令便成为了大明王朝的基本国策。到了明成祖永乐年间,由于永乐皇帝靠武力夺了他侄子建文帝的位,而建文帝又下落不明。于是,永乐皇帝组织了一支强大的航海队伍,由三宝太监郑和率领,浩浩荡荡七下西洋,向印度洋沿岸各国宣示大明帝国的威严,使之不敢藏匿建文帝。
郑和下西洋,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中国航海史上的创举,然而郑和的七下西洋却并未给当时明朝带来多大的经济利益,反而让这种厚往薄来的贡赐体系增加了明朝的经济负担。
明朝经济几乎全部依靠农业,并且朱元璋采取了让人匪夷所思的财政税收制度,即让人民纳税实物不入仓库,直接供应于军士的家庭,军士则不再发给军饷,并抽派若干税民与军士进行对口,以核实纳税情况。黄仁宇就先生认为,这种财政税收政策与民间经济发展完全脱节,且在明朝内部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中央结算体系,无法提供准确的统计数据,而在全国又布满了各种短距离的补给线,造成税率不一,效率低下。这种财政税收政策直接导致的一个后果就是农民负担过重,尤其以江浙地区最为严重。如南直隶苏州府的田赋几乎占到了农业收入的20%。于是,到了明朝中期,由于禁海令松弛,江浙一带不堪重负的农民便出现了大量出海谋生的现象。而这一现象,又让明朝中央政府产生了高度警惕。禁海令又一次成为了皇帝和大臣们处理这一问题的法宝。
嘉靖元年,明朝和葡萄牙在广东新会爆发了“西草湾之役”。这次战斗结果让当时的海上霸主葡萄牙损失惨重。葡萄牙人开始北上,想要在浙江福建一带从事走私,获取暴利。与此同时,处在战国时代的日本,各种生活用品大量依赖于明朝的输出。日本各藩国大名纷纷派遣“遣明船”来宁波与明朝封贡贸易。这一年,两个日本使团在宁波为争夺代表权问题大打出手,爆发了“宁波争贡”事件。以这两个事件为契机,给事中夏言给嘉靖皇帝上书建议罢市舶,厉行海禁。于是,朝廷接受建议,封锁了沿海各港口,销毁出海船只,断绝了海上交通。
这一政策让当时已经活跃在海上的两大中国商团陷入了“通蕃奸民”的罪责之中。而以徽州府歙县人许栋为首的商团,不仅与葡萄牙人有过合作,同时也与日本人相勾结。王直是许栋的同乡,并经由许栋加入了他的商团。
被朝廷视为心腹大患的许栋集团在与明军的交战过程中被剿灭,许栋本人也被杀。此后,王直成为了这个集团的首领。在朝廷的追击之下,王直逃亡日本,并在日本平户(长崎县)竖起了“徽王”的旗号,招收明朝流民,并联合日本浪人发动对明朝的侵袭,造成了明朝中期的“倭寇之乱”。
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朝廷任命胡宗宪出任浙江总督,胡宗宪以徽州老乡的身份说服王直归国议和,将其诱捕,三年后处死于杭州。
明朝海禁的后果是什么?
明朝海外政策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官方海外开放时期——转折时期——对海外民间社会开放时期,经历了开放——转折——开放的历程.我们可以注意到,明代所谓的禁海大部分时期都是针对日本的带有经济制裁性质,经济封锁性质的贸易禁运,军事禁运,无论明初的海禁,还是嘉靖事情打击海盗倭寇的海禁都是如此。明初是官方垄断的对外开放,在弊端暴露后,中叶政策调整,平定外来侵扰后,转向对民间社会的开放,海外政策完成了以政治中心向经济中心的转移,也即将官方层面的开放下移到民间层面的开放.
明朝海禁是十四世纪时明朝政府对海事进行的一系列限制政策的统称。明洪武年间,朱元璋为防沿海军阀余党与海盗滋扰,下令实施海禁。早期海禁的主要对象是商业(商禁),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也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进贡除外)。 明永乐年间,虽然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但是放开的只是朝贡贸易,民间私人仍然不准出海。而后随着倭寇之患,海禁政策愈加严格,虽起到了自我保护的作用,但大大阻碍了中外交流发展。隆庆年间明政府调整政策,允许民间赴海外通商,史称“隆庆开关”。
明太祖朱元璋实行海禁一部分原因是抵御流寇骚扰和前朝残余势力,另一部分也是推行重农抑商的结果,毕竟明清的商品主义有了较大的发展,至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这对于封建统治是很不利的,明朝的海禁和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都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的今代化,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明朝海禁实施的原因?
海禁的实施明太祖朱元璋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在对外贸易上,除为“怀柔远人”,允许部分国家或部族通过“朝贡”的方式进行贸易外,其他私人海外贸易一律禁止。洪武年间(1368~1398)屡申“通番禁令”,规定“滨海居民不许与外洋番人贸易”,颁布“将入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等严刑峻法。又在山东至广东的沿海地区修筑海防工事,建立严密的“巡检”制度。永乐以后,明廷仍屡申“严私通番国之禁”。但远不如洪武年间严厉,禁令的范围也逐渐缩小。永乐年间(1403~1424)对朝贡贸易的违禁事件,成化年间(1465~1487)对官吏私通番国的贸易事件,都采取比较宽容的态度。正德、嘉靖年间(1506~1566),西方殖民主义者渐次到东方寻找殖民地。嘉靖三十二年(1553)。葡萄牙殖民者以晾晒水渍货物为由,强借澳门。他们盘踞澳门,不服“抽分”,贩卖奴隶,危害明朝主权,并转向福建、浙江沿海从事违法的贸易活动。当时从事海上贸易者获利甚巨,故官僚地主多与商人相勾结,凭恃权势和厚资,串通官府,逃避禁令,招诱破产贫民出海。或违禁。私造双桅大舡下海,有的则“私充牙行,居积番货,以为窝主”。有的舶主更“名为商贩,时出剽劫”,既是走私商,又是海盗。有些豪门世家、奸商舶主,利欲熏心,不仅与葡萄牙殖民者进行非法贸易,而且勾结倭寇在东南沿海一带掳掠杀害中国人民,构成了有明一代的“倭寇之患”。嘉靖元年,给事中夏言认为倭寇起于市舶(即贡舶),建议罢市舶,厉行海禁。朝廷接受建议,封锁沿海各港口,销毁出海船只,禁止下海捕鱼捞虾,断绝海上交通。凡违禁者,必依法处以极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