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反映清宫生活的电视剧里,常常有“皇帝微服私访”的故事,封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们为什么放着金銮宝座不坐,要去民间“忆苦思甜”呢?他们出行的目的,真是为了“体察民情”吗?
何谓“微服私访”?要弄清这个概念,需先搞清古代皇帝的出宫方式。住在阴森森皇宫里的皇帝,闷了、烦了、闲了、想了解下情了、军事需要了,就有亲自出宫的欲望与必要。外出方式无非明暗两种:鸣锣开道,八面威风,周遭肃静回避,大张旗鼓地外出为第一种;神不知鬼不觉、偷偷摸摸地“溜”出去,是为第二种。后一种因皇帝需着百姓便装,所以叫“微服私访”。古人语言简洁,将其称为“微行”或“燕出”。
在人们的头脑中,但凡提到微服私访,几乎都会将其与康熙帝扯上联系。其实,康熙不仅不会微服出访,康熙还是史上唯一公开反对微服私访的帝王!康熙晚年的下了一篇圣谕,解释了他反对微服私访的原因,一是老百姓都认识他,微行很难成行;二是了解天下事根本没必要如此做。的确,康熙一生多次公开外出巡游,全天下人几乎都知道他长得什么模样,纵是有人未曾谋面,口耳相传,圣容也可暗记于心。再者,康熙对自己所建立的信息网络超级自信,坚信他的忠臣遍天下,他们皆有资格做自己的第三只眼。
其实,在中国古代,皇帝微行的主要目的,倒还真不是体察民情或为民解忧,而是寻欢作乐。古代皇帝,多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即使皇宫生活丰裕无比,毕竟活动区域有限,高高的宫墙很难阻挡住皇帝对外界的好奇之心。当他们对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产生严重的审美疲劳后,自然就会把目光转移到宫墙之外。家花不如野花香,这个道理皇帝也是懂的。
史书上说,汉成帝经常微服出宫,带着几名侍从,有时乘坐一辆小车,有时骑着马匹,便轻装寻欢去也。对汉成帝而言,他微服私访的最大收获,或许就是觅得了大美人赵飞燕。一次,成帝几人微行到了阳阿公主家中,公主设宴款待。宴乐之间,必有舞女助兴。台下一舞女一出现,便把汉成帝的魂魄给勾了过去,此女便是赵飞燕。后来成帝把赵飞燕带回了皇宫并封做皇后。他与赵氏姐妹整日卿卿我我,结果,没等白头偕老,成帝便率先一步,死在了温柔乡。汉成帝以后,把微行当作寻欢作乐之佳径的帝王,还有明武宗和清同治帝。明武宗英年早逝且未留子嗣,极有可能与宫外淫乱有关。而同治死于花柳病,更当归咎于他目的极其明确的微服私访。
对帝王而言,微服私访若用作猎艳,其功效妙不可言;但若体察民情,恐怕没必要。其实,中国帝王微行阻力颇大,约束颇多,圣君断不会轻易为之。首先,微行的必要条件是帝王的平民化装束和隐蔽化行踪,这是人们传统观念所不可接受的。中国古人讲究尊卑有别,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符合人物特定身份。皇帝微行几乎要求他与随从平等相处,活动如布衣草根,这无疑是有失体统的大不雅。正因如此,古代昏君微服私访,得到消息的大臣总会苦苦劝谏,希望照顾一下帝国的颜面。而那时,昏君满脑子已全是“何以解忧,唯有美女”的情爱思维,又怎会听得进劝阻。其次,中国古代有“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的观念,圣君一般总会光明行事,只有阳光一点,臣民才能对其评价较好一点。顺治不是教育后世要“正大光明”吗?至少在微服私访上,康熙倒还算个孝子,听了老爸的话。第三,皇帝微服私访危险系数颇高,安全没有保障。以一国之尊,带着几个人外出,纵是身边护卫皆有万夫不当之勇,冷兵器时代,也难说不会有个三长两短。所以,作为圣君,一般是不会选择微服私访的。
《康熙微服私访记》中康熙经常微服私访,历史上真有这种情况吗?你怎么看?
老百姓自古就有一种“清官情节”,总是希望自己有冤屈的时候所在州县有青天大老爷,但包龙图不再况青天难得,现实是乌鸦一般黑。老百姓在渴求不得的情况下,平常日子里就自个儿演绎出故事来略表安慰自我,这才有了皇帝微服私访一说。
皇帝微服出行于民间,其戏谈最多的是康熙和乾隆,就因为他俩在位时间特别长,前者口碑不错后者风流倜傥,让人感兴趣的素材颇多,因此能成为民间皇帝私访故事中的经常主角。
微服私访的皇帝轻装便行,在名山江湖,在街道茶肆听人言观社情。耳闻一些官员贪污腐败眼见有人蒙受冤屈,然后皇帝按耐不住不平的心情,将自己投入到这类“行政诉讼”或“公诉案件”中。其过程中总会偶见佳人帮助,并且案情跌宕甚至皇帝有生命危险,但最终都能化险为夷。在最后紧急关头皇帝将身份公开,一切恶有恶报尘埃落定,善有善报皆大欢喜,皇帝或抱得美人归或让佳人留在大明湖畔成为永远的夏雨荷。这些自然是小说影视剧耳熟能详的惯用套路,仅供消遣娱乐不得当真。
而有据可查的是康熙从来就没有过所谓的微服私访,并且他还反对怎么做。《清实录》记载康熙曾经为此发过圣谕,认为以前宋太祖和明太祖有过微服私访,那是他们作为开国皇帝怕别人隐瞒欺骗他们,现在再那样干是徒劳无益有伤大体。康熙还认为有很多人都认识他,况且要知道天下事不只是只有易服微行这一个办法。
确实有很多人认识康熙,他出巡的时候并不是绝对不见百姓,所经郡县官民夹道欢迎,康熙还经常亲自过问农民收成情况。从公开的记录上就康熙四十一年,他到河北博野视察农耕,兴之所至亲手在地里耕田,当时在场观看的有上万人。从康熙二十年到康熙五十年之间,康熙六次公开南巡,其主要目的不是观赏风景看美色,而是为了检查河工治理黄淮。
再者康熙也没必要隐瞒自己的身份去民间私访,他在全国各地都有他的耳目,有情况会有“密折”来报告,大可不必私自出宫去所谓的微服私访。国家那么大,仅仅作为个人能去多少地方,能碰到多少问题,又能解决多少问题呢,这也是康熙反对皇帝易服出宫的原因之一吧。
《康熙微服私访记》中康熙经常微服私访,历史上真有这种情况吗?你怎么看?
老百姓自古就有一种“清官情节”,总是希望自己有冤屈的时候所在州县有青天大老爷,但包龙图不再况青天难得,现实是乌鸦一般黑。老百姓在渴求不得的情况下,平常日子里就自个儿演绎出故事来略表安慰自我,这才有了皇帝微服私访一说。
皇帝微服出行于民间,其戏谈最多的是康熙和乾隆,就因为他俩在位时间特别长,前者口碑不错后者风流倜傥,让人感兴趣的素材颇多,因此能成为民间皇帝私访故事中的经常主角。
微服私访的皇帝轻装便行,在名山江湖,在街道茶肆听人言观社情。耳闻一些官员贪污腐败眼见有人蒙受冤屈,然后皇帝按耐不住不平的心情,将自己投入到这类“行政诉讼”或“公诉案件”中。其过程中总会偶见佳人帮助,并且案情跌宕甚至皇帝有生命危险,但最终都能化险为夷。在最后紧急关头皇帝将身份公开,一切恶有恶报尘埃落定,善有善报皆大欢喜,皇帝或抱得美人归或让佳人留在大明湖畔成为永远的夏雨荷。这些自然是小说影视剧耳熟能详的惯用套路,仅供消遣娱乐不得当真。
而有据可查的是康熙从来就没有过所谓的微服私访,并且他还反对怎么做。《清实录》记载康熙曾经为此发过圣谕,认为以前宋太祖和明太祖有过微服私访,那是他们作为开国皇帝怕别人隐瞒欺骗他们,现在再那样干是徒劳无益有伤大体。康熙还认为有很多人都认识他,况且要知道天下事不只是只有易服微行这一个办法。
确实有很多人认识康熙,他出巡的时候并不是绝对不见百姓,所经郡县官民夹道欢迎,康熙还经常亲自过问农民收成情况。从公开的记录上就康熙四十一年,他到河北博野视察农耕,兴之所至亲手在地里耕田,当时在场观看的有上万人。从康熙二十年到康熙五十年之间,康熙六次公开南巡,其主要目的不是观赏风景看美色,而是为了检查河工治理黄淮。
再者康熙也没必要隐瞒自己的身份去民间私访,他在全国各地都有他的耳目,有情况会有“密折”来报告,大可不必私自出宫去所谓的微服私访。国家那么大,仅仅作为个人能去多少地方,能碰到多少问题,又能解决多少问题呢,这也是康熙反对皇帝易服出宫的原因之一吧。
《康熙微服私访记》中康熙经常微服私访,历史上真有这种情况吗?你怎么看?
老百姓自古就有一种“清官情节”,总是希望自己有冤屈的时候所在州县有青天大老爷,但包龙图不再况青天难得,现实是乌鸦一般黑。老百姓在渴求不得的情况下,平常日子里就自个儿演绎出故事来略表安慰自我,这才有了皇帝微服私访一说。
皇帝微服出行于民间,其戏谈最多的是康熙和乾隆,就因为他俩在位时间特别长,前者口碑不错后者风流倜傥,让人感兴趣的素材颇多,因此能成为民间皇帝私访故事中的经常主角。
微服私访的皇帝轻装便行,在名山江湖,在街道茶肆听人言观社情。耳闻一些官员贪污腐败眼见有人蒙受冤屈,然后皇帝按耐不住不平的心情,将自己投入到这类“行政诉讼”或“公诉案件”中。其过程中总会偶见佳人帮助,并且案情跌宕甚至皇帝有生命危险,但最终都能化险为夷。在最后紧急关头皇帝将身份公开,一切恶有恶报尘埃落定,善有善报皆大欢喜,皇帝或抱得美人归或让佳人留在大明湖畔成为永远的夏雨荷。这些自然是小说影视剧耳熟能详的惯用套路,仅供消遣娱乐不得当真。
而有据可查的是康熙从来就没有过所谓的微服私访,并且他还反对怎么做。《清实录》记载康熙曾经为此发过圣谕,认为以前宋太祖和明太祖有过微服私访,那是他们作为开国皇帝怕别人隐瞒欺骗他们,现在再那样干是徒劳无益有伤大体。康熙还认为有很多人都认识他,况且要知道天下事不只是只有易服微行这一个办法。
确实有很多人认识康熙,他出巡的时候并不是绝对不见百姓,所经郡县官民夹道欢迎,康熙还经常亲自过问农民收成情况。从公开的记录上就康熙四十一年,他到河北博野视察农耕,兴之所至亲手在地里耕田,当时在场观看的有上万人。从康熙二十年到康熙五十年之间,康熙六次公开南巡,其主要目的不是观赏风景看美色,而是为了检查河工治理黄淮。
再者康熙也没必要隐瞒自己的身份去民间私访,他在全国各地都有他的耳目,有情况会有“密折”来报告,大可不必私自出宫去所谓的微服私访。国家那么大,仅仅作为个人能去多少地方,能碰到多少问题,又能解决多少问题呢,这也是康熙反对皇帝易服出宫的原因之一吧。
《康熙微服私访记》中康熙经常微服私访,历史上真有这种情况吗?你怎么看?
老百姓自古就有一种“清官情节”,总是希望自己有冤屈的时候所在州县有青天大老爷,但包龙图不再况青天难得,现实是乌鸦一般黑。老百姓在渴求不得的情况下,平常日子里就自个儿演绎出故事来略表安慰自我,这才有了皇帝微服私访一说。
皇帝微服出行于民间,其戏谈最多的是康熙和乾隆,就因为他俩在位时间特别长,前者口碑不错后者风流倜傥,让人感兴趣的素材颇多,因此能成为民间皇帝私访故事中的经常主角。
微服私访的皇帝轻装便行,在名山江湖,在街道茶肆听人言观社情。耳闻一些官员贪污腐败眼见有人蒙受冤屈,然后皇帝按耐不住不平的心情,将自己投入到这类“行政诉讼”或“公诉案件”中。其过程中总会偶见佳人帮助,并且案情跌宕甚至皇帝有生命危险,但最终都能化险为夷。在最后紧急关头皇帝将身份公开,一切恶有恶报尘埃落定,善有善报皆大欢喜,皇帝或抱得美人归或让佳人留在大明湖畔成为永远的夏雨荷。这些自然是小说影视剧耳熟能详的惯用套路,仅供消遣娱乐不得当真。
而有据可查的是康熙从来就没有过所谓的微服私访,并且他还反对怎么做。《清实录》记载康熙曾经为此发过圣谕,认为以前宋太祖和明太祖有过微服私访,那是他们作为开国皇帝怕别人隐瞒欺骗他们,现在再那样干是徒劳无益有伤大体。康熙还认为有很多人都认识他,况且要知道天下事不只是只有易服微行这一个办法。
确实有很多人认识康熙,他出巡的时候并不是绝对不见百姓,所经郡县官民夹道欢迎,康熙还经常亲自过问农民收成情况。从公开的记录上就康熙四十一年,他到河北博野视察农耕,兴之所至亲手在地里耕田,当时在场观看的有上万人。从康熙二十年到康熙五十年之间,康熙六次公开南巡,其主要目的不是观赏风景看美色,而是为了检查河工治理黄淮。
再者康熙也没必要隐瞒自己的身份去民间私访,他在全国各地都有他的耳目,有情况会有“密折”来报告,大可不必私自出宫去所谓的微服私访。国家那么大,仅仅作为个人能去多少地方,能碰到多少问题,又能解决多少问题呢,这也是康熙反对皇帝易服出宫的原因之一吧。
《康熙微服私访记》中康熙经常微服私访,历史上真有这种情况吗?你怎么看?
老百姓自古就有一种“清官情节”,总是希望自己有冤屈的时候所在州县有青天大老爷,但包龙图不再况青天难得,现实是乌鸦一般黑。老百姓在渴求不得的情况下,平常日子里就自个儿演绎出故事来略表安慰自我,这才有了皇帝微服私访一说。
皇帝微服出行于民间,其戏谈最多的是康熙和乾隆,就因为他俩在位时间特别长,前者口碑不错后者风流倜傥,让人感兴趣的素材颇多,因此能成为民间皇帝私访故事中的经常主角。
微服私访的皇帝轻装便行,在名山江湖,在街道茶肆听人言观社情。耳闻一些官员贪污腐败眼见有人蒙受冤屈,然后皇帝按耐不住不平的心情,将自己投入到这类“行政诉讼”或“公诉案件”中。其过程中总会偶见佳人帮助,并且案情跌宕甚至皇帝有生命危险,但最终都能化险为夷。在最后紧急关头皇帝将身份公开,一切恶有恶报尘埃落定,善有善报皆大欢喜,皇帝或抱得美人归或让佳人留在大明湖畔成为永远的夏雨荷。这些自然是小说影视剧耳熟能详的惯用套路,仅供消遣娱乐不得当真。
而有据可查的是康熙从来就没有过所谓的微服私访,并且他还反对怎么做。《清实录》记载康熙曾经为此发过圣谕,认为以前宋太祖和明太祖有过微服私访,那是他们作为开国皇帝怕别人隐瞒欺骗他们,现在再那样干是徒劳无益有伤大体。康熙还认为有很多人都认识他,况且要知道天下事不只是只有易服微行这一个办法。
确实有很多人认识康熙,他出巡的时候并不是绝对不见百姓,所经郡县官民夹道欢迎,康熙还经常亲自过问农民收成情况。从公开的记录上就康熙四十一年,他到河北博野视察农耕,兴之所至亲手在地里耕田,当时在场观看的有上万人。从康熙二十年到康熙五十年之间,康熙六次公开南巡,其主要目的不是观赏风景看美色,而是为了检查河工治理黄淮。
再者康熙也没必要隐瞒自己的身份去民间私访,他在全国各地都有他的耳目,有情况会有“密折”来报告,大可不必私自出宫去所谓的微服私访。国家那么大,仅仅作为个人能去多少地方,能碰到多少问题,又能解决多少问题呢,这也是康熙反对皇帝易服出宫的原因之一吧。
古代皇帝微服私访,是民间传说还是确有此事,为什么要微服私访呢?
我们在很多古装剧电视上都会看到有皇帝到民间微服私访,在这里很多人都会质疑事情的真实性,其实说微服私访是没有问题的,确实有皇帝去民间微服私访,但是目的不一样,因为皇帝的性格不一样,所以他们每次微服私访所追求的东西也不一样。
有的皇帝对时政民情不太关注,因为皇帝背后的智囊团之类的组织很多,所以他对政务的处理也比较少,在宫里就会特别闲,到一定的时间了就会出去微服私访,其实是去找乐子去了。皇宫虽然华丽,但局限性很大,很多东西显得通俗了,显得不尊贵了,都不会被皇宫采用,皇帝在宫里受制于他的皇太后之类的管制,不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所以这个时候都会带一两个心腹,以微服私访的名义去到民间玩乐放松自己。
还有一种就是对政务事情的关注度十分大,德才兼备,权力集中的皇帝。他们通常都是比较贤能的,对于一些地方天灾人祸拨款之后,为了防止下层官员的贪污,他们都会亲自去到民间查看项目进度或者是人民生活,官员的作为等。
其实古代皇帝都会在地方设立监察机构来监督地方官员和汇报一些大事,根本就用不着皇帝自己亲身去到民间,但是也不能就说没有。明清时期,总会有皇帝去到民间,体验老百姓的生活。但是电视剧里面的也不能全信,真相往往只有在史记里面才能得到认可。
封建皇帝为什么有时候要微服私访呢?
在一些反映清宫生活的电视剧里,常常有“皇帝微服私访”的故事,封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们为什么放着金銮宝座不坐,要去民间“忆苦思甜”呢?他们出行的目的,真是为了“体察民情”吗?
何谓“微服私访”?要弄清这个概念,需先搞清古代皇帝的出宫方式。住在阴森森皇宫里的皇帝,闷了、烦了、闲了、想了解下情了、军事需要了,就有亲自出宫的欲望与必要。外出方式无非明暗两种:鸣锣开道,八面威风,周遭肃静回避,大张旗鼓地外出为第一种;神不知鬼不觉、偷偷摸摸地“溜”出去,是为第二种。后一种因皇帝需着百姓便装,所以叫“微服私访”。古人语言简洁,将其称为“微行”或“燕出”。
在人们的头脑中,但凡提到微服私访,几乎都会将其与康熙帝扯上联系。其实,康熙不仅不会微服出访,康熙还是史上唯一公开反对微服私访的帝王!康熙晚年的下了一篇圣谕,解释了他反对微服私访的原因,一是老百姓都认识他,微行很难成行;二是了解天下事根本没必要如此做。的确,康熙一生多次公开外出巡游,全天下人几乎都知道他长得什么模样,纵是有人未曾谋面,口耳相传,圣容也可暗记于心。再者,康熙对自己所建立的信息网络超级自信,坚信他的忠臣遍天下,他们皆有资格做自己的第三只眼。
其实,在中国古代,皇帝微行的主要目的,倒还真不是体察民情或为民解忧,而是寻欢作乐。古代皇帝,多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即使皇宫生活丰裕无比,毕竟活动区域有限,高高的宫墙很难阻挡住皇帝对外界的好奇之心。当他们对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产生严重的审美疲劳后,自然就会把目光转移到宫墙之外。家花不如野花香,这个道理皇帝也是懂的。
史书上说,汉成帝经常微服出宫,带着几名侍从,有时乘坐一辆小车,有时骑着马匹,便轻装寻欢去也。对汉成帝而言,他微服私访的最大收获,或许就是觅得了大美人赵飞燕。
一次,成帝几人微行到了阳阿公主家中,公主设宴款待。宴乐之间,必有舞女助兴。台下一舞女一出现,便把汉成帝的魂魄给勾了过去,此女便是赵飞燕。后来成帝把赵飞燕带回了皇宫并封做皇后。他与赵氏姐妹整日卿卿我我,结果,没等白头偕老,成帝便率先一步,死在了温柔乡。汉成帝以后,把微行当作寻欢作乐之佳径的帝王,还有明武宗和清同治帝。明武宗英年早逝且未留子嗣,极有可能与宫外淫乱有关。而同治死于花柳病,更当归咎于他目的极其明确的微服私访。
对帝王而言,微服私访若用作猎艳,其功效妙不可言;但若体察民情,恐怕没必要。其实,中国帝王微行阻力颇大,约束颇多,圣君断不会轻易为之。首先,微行的必要条件是帝王的平民化装束和隐蔽化行踪,这是人们传统观念所不可接受的。中国古人讲究尊卑有别,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符合人物特定身份。皇帝微行几乎要求他与随从平等相处,活动如布衣草根,这无疑是有失体统的大不雅。
正因如此,古代昏君微服私访,得到消息的大臣总会苦苦劝谏,希望照顾一下帝国的颜面。而那时,昏君满脑子已全是“何以解忧,唯有美女”的情爱思维,又怎会听得进劝阻。其次,中国古代有“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的观念,圣君一般总会光明行事,只有阳光一点,臣民才能对其评价较好一点。顺治不是教育后世要“正大光明”吗?至少在微服私访上,康熙倒还算个孝子,听了老爸的话。第三,皇帝微服私访危险系数颇高,安全没有保障。以一国之尊,带着几个人外出,纵是身边护卫皆有万夫不当之勇,冷兵器时代,也难说不会有个三长两短。所以,作为圣君,一般是不会选择微服私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