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好意,但这次授衔,我不想去。我还是想请党组织慎重考虑我的要求。”
1955年的一天,在人民解放军驻江苏某部队的一间营房内,一名老兵正在神情严肃地写一封回信。在一天前,他刚刚接到了毛主席亲自给他发来的通知,让他在9月份之前去北京,接受自己的军衔。不过在看到党中央准备授予自己少将军衔的时候,他却缓缓地摇了摇头,然后提笔给毛主席回信。回信上的第一句,就是上面的那句话。
中国的第一次大授衔,在军界引起了一些老将的不满。以钟伟、王近山为首的一批人,觉得给自己的军衔评定过低,因此闹起了情绪。当时还流传着一句话: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授衔时。那么,眼前这个老兵是否也是如此呢?他又有什么特别的身份,以至于毛主席要亲自通知他前去授衔呢?
这个人,就是从红军时期走出来的老兵刘金山。他还有一重身份,就是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的22位勇士之一。
刘金山本来是江西省赣州市农村里的一个苦孩子,三岁时便父母双亡。他在亲戚和乡亲的帮助下慢慢长大,在很小时就开始给地主家放牛干活儿。他的父母去世得早,没有给他留下大名,所以人们都叫他“刘伢子”。
1929年,赣州市附近来了红军,刘伢子觉得这些兵是真正为了穷人而打天下的,于是便主动投身进去。在不断地战斗中,他成长得很快,在红三十五军三零八团当了一名班长。他作风硬朗,敢打敢拼,因此有了个“刘大胆”的绰号。
1934年,红军开始长征。在惨烈的湘江战役中,三零八团团长刘金山身负重伤。临去世前,他拉住刘伢子,说道:“我把我的名字留给你,从此你就叫杨金山。你要替我战斗下去,见证胜利的那一天。”从此后,“刘伢子”就成为了刘金山,一段传奇也正式开始。
不久之后,土城战役打响。刘金山仍然像以前一样冲锋在前,结果不小心被敌人的炮弹炸翻在地,受了重伤。以当时的医疗条件,他的伤很难治好,于是组织上希望他可以留在当地,在老乡家休养。但是,刘金山却不同意。他说道:“我是个孤儿,部队就是我的家,我死也要和部队在一起。”同志们尊重他的要求,带着他一起走。结果不久之后,刘金山居然奇迹般地好转,恢复了行动能力。
经过几轮战斗,刘金山的突出表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后来,他被调入作为开路先锋的红四团战斗。
1935年5月,红四团接到命令,要在三天内拿下泸定桥,为红军渡过大渡河打开缺口。这本就已经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了,但是在一天之后,命令又改成了让他们在一天一夜之间拿下泸定桥。这也就意味着,他们要在剩下的一夜多一些的时间里,急行军120公里,还要在到达指定位置后迅速发起攻击,并且取胜!
这对于任何一支部队来说,都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红军却奇迹般地在指定的时间内,到达了泸定桥南侧。然而他们面对的,是13根光秃秃、晃悠悠的铁索。敌人早在他们来之前,就已经撤掉了全部的桥板,这让夺桥行动变得更加困难。
关键时刻,红四团组织了一个由21名勇士组成的突击队,准备强行夺桥。但是在他们准备发起进攻的时候,原本不在21人之列的刘金山,却写下血书主动请缨,和战友一起攀上了铁索。他们背上一把大刀,手持短枪,腰间挂满手榴弹,在铁索上匍匐前进。敌人密集的弹雨,很快让四位同志中弹,掉下了汹涌的大渡河。但是其他人,仍然在不断地前进着。
敌人一看拦阻不住,便在桥头放起了一把大火,将铁索烧得滚烫。但是,刘金山和战友们,仍然义无反顾地前进。他们的衣服烧着了,头发、眉毛都被烧没了,身体的皮肤被大面积烧伤。但是,这仍然无法阻挡他们。最终,突击队冲了过去,完成了夺桥任务。等到战斗结束后,刘金山才发现,他的手已经和滚烫的大刀刀柄粘在了一起。
这一战,给刘金山等突击队员留下了一生都不曾褪去的伤痕,但是也同样给他们赢得了荣誉。当时,党中央奖励给他们每人一套写着“中革军委奖”的列宁服、一支钢笔、一个日记本、一个搪瓷碗以及一双普通的筷子。这些东西看似价值不高,但这已经是当时党中央能拿出的最高奖励了。
这之后的刘金山,继续在战场上活跃着。1937年,他被编入八路军某部,在晋察冀军区作战。此时,经过战场的洗礼,刘金山已经是一名营长了,但是打仗身先士卒的作风仍然保持着。每次作战,他仍然冲锋在前。
在1939年的一次战斗中,刘金山负责带兵阻敌增援。双方鏖战了一整天,伤亡很大,疲惫不堪。刘金山一个人,要面对五个凶残鬼子的围攻。拼杀中,他虽然击杀了三明敌人,但自己的肚子也被刺刀划开,肠子随着鲜血流了出来。但是,刘金山仍然毫不退让。他将伤口包扎了一下之后,继续指挥战斗,直到顺利完成任务。
战斗结束后,刘金山被送到五台山的后方医院救治。此时 ,人们才发现,他的肠子已经被打断,伤口已经化脓,高烧不退。幸好此时,白求恩的医疗团队正好巡视至此,这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第一时间给刘金山做了手术,总算是将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但是,这次受伤也带给了刘金山严重的后遗症。他的消化系统变得紊乱,任何硬一些的食物不但消化不了,还有可能让他的伤口重新崩裂。不仅如此,一到阴天下雨,他的肠胃就会隐隐作痛。这也就意味着,刘金山从此告别了军粮,成为了需要特殊护理的对象。
在之后的军旅生涯中,刘金山开始成为一名后勤支援型的干部。这也就导致他几乎错过了从1939年以后的全部战斗。他的职位,也从此相对固定了起来,直到解放后。但是不管是在什么地方工作,他都表现得兢兢业业,清正廉洁,不怕困难。1952年,党组织在给他的鉴定报告里写道:“他对党一贯忠实可靠,作风正派,生活朴素,个人利益永远服从于党的利益。”
1955年,全国进行了军事制度改革,军衔的评定成为了必然。在制定评定标准时,毛主席给出了一个自己的意见:红军不下校,也就是老红军出身的人,最差也是从校级军官开始向上评定。这一政策,让新中国一下子多出了三千多名少将。给予老红军一定的地位和待遇,这是国家对他们长期对革命忠诚的一种激励和尊重。
到了刘金山这里,情况则比较复杂。他是老红军,又是飞夺泸定桥的大功臣,在评定时理应进入将官行列。但是,他在1939年以后就一直处在半休养状态,没有太显赫的战功。如果给一个太高的军衔,容易给人一种不公平的感觉。经过一番权衡,党中央决定授予刘金山少将军衔。为了表示隆重,毛主席亲自给刘金山写了信,让他来北京接受自己的军衔。
接到信后,刘金山内心波涛汹涌。当年飞夺泸定桥时候的战友,此时仍然在世的仅有两人,而其中一人还落下了终身的残疾。其他的人如果活着,应该授予什么军衔呢?相比起他们,刘金山越来越觉得自己做得不够,于是他提起笔,给毛主席写了回信。他表示,自己并不想去领什么军衔,如果要去,也不会接受将官的位置。和一些高风亮节的同志一样,他要去降低自己的军衔。
接到回信后,毛主席对这位老革命的胸怀颇为感慨。在和军衔评定委员会商议之后,最终同意了刘金山的要求,将他从少将降为了大校。
在接下来的军队改革中,党中央鉴于刘金山的政治能力较强,想要调他进入中央军委工作。但是,刘金山却执意推辞。他表示,自己的文化程度太低,去做这种全国性质的管理工作不合适。同时他还表示,自己在军事改革中已经难以发挥作用,不如退伍,到地方,到基层去发光发热。党中央在考虑之后,同意了他的请求。于是,刘金山从军队的领导位置上退了下来,去江苏的一个纺织厂当起了副厂长。
开始到地方工作后,刘金山仍然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他所住的房子年久失修,设备简陋,但是他从来不许别人给自己修房子。他不仅自己清正廉洁,还严格要求家人,不许儿女妻子占公家的一点便宜。1964年,国家落实政策,对老红军再次给出了一些优待。刘金山二话不说,将发给自己的奖励全部退了回去。
1999年,刘金山在苏州逝世,享年91岁。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一名革命者的初心,为祖国和人民交上了一份优秀的答卷。他虽然身后没有什么物质上的遗产,但是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却十分丰厚。这样的英雄,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