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初三,清高宗乾隆皇帝正式对外宣布皇十五子颙琰为皇太子,并宣布自己将于次年正式退位让位给颙琰,同时乾隆还下旨追封颙琰的生母令妃魏佳氏为孝仪皇后,至此令妃魏佳氏就成了乾隆的第三任皇后,不过是死后所追封。
令妃魏佳氏是乾隆后宫中最受宠的妃嫔,在乾隆与第二任皇后那拉氏反目成仇之后,乾隆对那拉氏的皇后之位是不废而废,虽然没有废掉那拉氏的皇后名分,但乾隆特意晋封令妃为皇贵妃,并让她统摄后宫事务,成为实际上的皇后,而她所生的儿子颙琰后来继承了乾隆的皇位成为嘉庆皇帝,她在死后也被乾隆追谥为皇后。
既然乾隆这么喜爱令妃,为何不在那拉氏去世后立刻册封令妃为皇后?其实乾隆不是不想在令妃在世时立她为皇后,而是他不敢也不能在令妃生前就将其立为皇后。
令妃魏佳氏虽然深得乾隆喜爱,但却不能让他不顾全江山大局
别看令妃魏佳氏这个姓氏看起来很像满人的姓氏,其实她的家族是一个标准的汉人家族,在乾隆时期,像乾隆后宫中很受喜爱的妃嫔如淑嘉皇贵妃金佳氏、慧贤皇贵妃高佳氏还有魏佳氏,她的姓氏都是乾隆给改的满族姓氏,实际上她们分别姓金、高、魏,并不是纯正的满人。
魏佳氏的家族本身姓魏,是地道的汉人,她的家族出身于正黄旗包衣,她的祖先名叫魏国贤,其祖先魏国贤本来是明朝军户家族出身,隶属于明末皮岛总兵毛文龙所部大将耿仲明麾下,当年蓟辽总督袁崇焕诛杀毛文龙之后,耿仲明率所部将士渡海投降了清太宗皇太极,魏佳氏的祖先魏国贤就是这时候跟着耿仲明投降到清朝这头。
本来魏氏家族在八旗中属于汉军,但是后来魏国贤受到清初时期的“逃人法”牵连,其家族被贬为内务府包衣身份。
这里说一个冷知识点,其实在历史上雍正皇帝最宠爱的敦肃皇贵妃年氏与魏佳氏的家族有亲戚关系,魏佳氏的祖母年氏是雍正时期名将年羹尧和年妃兄妹的亲姑姑,所以按亲戚关系来说她算是年氏兄妹的表侄女,用曾经热播的清宫剧人物名字来讲,魏璎珞就是年世兰的表侄女。
令妃魏佳氏比乾隆小了16岁,她大概在乾隆九年(1744年)时进宫,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她入宫时的身份,但是史料中却记载她是“充入宫中”,这个“充”字再结合她的家族乃是包衣家族出身,因此很可能她在入宫时只是宫女身份,只不过后来由于她发迹了,史料中为尊者讳,没有明确记载她的宫女身份。
在乾隆写的御诗中曾经说过,魏佳氏是他的原配妻子富察皇后推荐给他的伴侣,因此魏佳氏是被富察皇后推荐后才正式成为乾隆的妃嫔。
最初的时候魏佳氏只被封为魏贵人,但是仅十几天她很快就被册封为令嫔,而她的封号“令”字是有着非常优美的寓意,这个“令”字是出自《诗经·大雅》中的“如圭如璋,令闻令望”之意,这个意思寓意着美好甜美之意,从这里可以看出魏佳氏应该是一位长相甜美斯文的文弱美女。
乾隆十三年(1748年)富察皇后去世,在富察皇后去世后乾隆对魏佳氏越发喜爱,立刻就晋升她为令妃,而且乾隆还写了不少诗来感念富察皇后把魏佳氏推荐给了他。
虽然在富察皇后去世后,乾隆越发喜爱魏佳氏,但他并没有让魏佳氏成为继任皇后,而是选择让娴贵妃那拉氏成为继任皇后。
不过乾隆三十年(1765年)时,乾隆第四次南巡,在这一次的南巡途中乾隆与继后那拉氏反目成仇,南巡回来之后,乾隆本打算废掉那拉氏的皇后之位,但是由于皇帝废后要与群臣商议,那拉氏平素没有失德和失去人心,再加上乾隆始终对于与那拉氏反目成仇的事情不肯过多透露,因此很多朝臣都不赞同废后。
乾隆只得打消废后的想法,但是他派人收回了那拉氏的皇后册宝,而那拉氏只在名义上保留皇后名分,实际上已经失去了皇后的权力,她的皇后之位等于是不废而废了。
那拉氏的皇后之位被不废而废之后,乾隆就下旨册封已经成为令贵妃的魏佳氏为令皇贵妃,并让她权摄后宫事务,实际上她的权力就如同皇后一般了。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时,那拉氏抑郁而亡,虽然她生前保留了皇后名分,但是死后乾隆却不给她皇后葬礼,并且不许她陪葬进乾隆的清裕陵中。
那拉氏去世了,皇后之位彻底空悬出来,按照皇贵妃魏佳氏如此受乾隆宠爱,她几乎就能成为乾隆的第三任皇后,可是乾隆却一直没有再册封皇后,只是让魏佳氏以皇贵妃身份统摄后宫事务,一直到魏佳氏去世她都没能成为名义上的皇后。
其实魏佳氏没能成为皇后主要还在于乾隆不能把她立为皇后,道理很简单,那就是魏佳氏的家族血统,清朝是满洲贵族统治的天下,而魏佳氏的家族可是八旗包衣的汉人出身,在乾隆朝之前从来没有汉人女子能被立为皇后,雍正的年妃能成为皇贵妃都已经是当时汉人女子中头一份了。
魏佳氏家族出身是低微的八旗包衣家族还是汉人家族,她这种家族出身如果活着的时候被乾隆册立为皇后,那么满洲王公贵族肯定是不会同意的,册立皇后是国家大事,乾隆也不能独自做主,是要和满洲王公贵族共同商议的。
试想一下满洲王公贵族不会接受一个汉八旗包衣家族出身的女子成为皇后,乾隆如果执意想册封魏佳氏为皇后,那肯定会引起不少满洲王公贵族的反对,就算乾隆把这些满洲王公贵族压下去,但肯定会影响满清统治阶层内部的团结,这样是会对于乾隆的统治不利,乾隆再爱魏佳氏也不能为了她影响到皇权统治。
因此就凭这一点乾隆就不能立魏佳氏为皇后,可魏佳氏有没有皇后名分都无所谓,乾隆让她掌控了皇后的实权,在乾隆四十年(1775年)时,魏佳氏49岁去世后,乾隆还特意给予她等同于皇后的葬礼规模,可以说魏佳氏在世时和去世后都享受到了皇后的待遇,只是差了一个名分而已。
即便为了保护嘉庆,乾隆也不敢在魏佳氏在世时立其为皇后
不止令妃魏佳氏的家族出身的政治因素导致乾隆不能在其在世时立为皇后,还有就是乾隆出于保护魏佳氏的儿子嘉庆,也不敢在她在世时立她为皇后。
魏佳氏共给乾隆生育了四个儿子,其中两个儿子夭折,长大成人的只有皇十五子颙琰和皇十七子永璘。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时,14岁的颙琰即嘉庆被乾隆秘密册立为皇储。
其实乾隆在秘密册立嘉庆为皇储之前,他曾经秘密册立过富察皇后所生的皇次子永琏为皇储,只不过永琏在9岁时夭折去世。后来富察皇后生育皇七子永琮,乾隆本打算秘密册立永琮为皇储,结果永琮2岁夭折,至此乾隆就一直把秘密册立皇储的事情耽搁下来。
永琏和永琮都是富察皇后所生嫡子,乾隆曾多次对大臣们公开说过,清朝自清太宗皇太极以来就没有嫡子能继承皇位,因此他就想决心立嫡子继承皇位,可惜的是他两名嫡子都先后夭折,这让他十分悲痛。
乾隆这番对外表态之后,就表明了他有立嫡子为皇储的心理,所以如果他在魏佳氏在世时立为皇后,那也就是向天下表明了嘉庆将会成为皇储,毕竟魏佳氏只有两个儿子即嘉庆和永璘,当时永璘十分年幼,也不适合成为皇储。所以魏佳氏在世时成为皇后,那朝臣就都会明白皇储非嘉庆莫属了。
清朝是自乾隆的老爹雍正皇帝起就开始了秘密立储制度,这主要是雍正吸取了康熙晚年诸子争位的教训,他认为如果明立皇储会使得皇储陷入众矢之的,会引发诸皇子争位的纷争,因此为了政局稳定,雍正采用了秘密立储制度。
如果乾隆在魏佳氏在世时册立她为皇后,由于他此前多次公开表态想立嫡子为皇储的心态,那么就很容易暴露嘉庆成为皇储,而秘密立储也就没有秘密可言了。
所以乾隆出于对嘉庆的保护他也不敢在魏佳氏在世时册立其为皇后,甚至后来乾隆为了迷惑朝臣,特意表现出对皇十一子永瑆的喜爱,在乾隆晚年时,永瑆和嘉庆都很受乾隆喜爱和器重,朝臣们都猜测皇储必在二人之中产生,可是实际上永瑆为人虽然才华横溢,但是偏于文弱,不善弓马,这让乾隆十分不满意,在乾隆内心中永瑆就不是理想的皇储人选。
而本属于魏佳氏的皇后名分一直到乾隆宣布让位给嘉庆时,乾隆才终于下旨给她追谥了皇后名分,魏佳氏也成了清朝历史上第一位汉人血统的皇后,只不过她的皇后名分是死后二十年才被追封的。
虽然魏佳氏的皇后之位是去世二十年后被追封,她的嘉庆在继位之后却以此自夸,他就称自己是清朝历史上第一位以嫡子身份继位的皇帝。当然,嘉庆的嫡子身份后世并不认同,主要就在于魏佳氏生前没有获得皇后的名分,所以清朝历史上第一位以嫡子身份继位的是嘉庆的儿子道光皇帝。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名分在古代其实很重要,虽然魏佳氏生前享受到了皇后的实际待遇和权力,但差了一个名分,就让她的儿子嘉庆的嫡子身份在后世都不被认可。不过乾隆不给她皇后名分也是出于对嘉庆的保护,才不敢立她为皇后,可是按照她生前的待遇和权力来看,她在乾隆心目中早就是皇后了。
写在最后
所以乾隆没在魏佳氏生前将她册立为皇后原因就是两点,一是为了出于对她的爱护和稳定政局,毕竟她的家族出身低微还是汉人,如果她被立为皇后,肯定会引起满洲王公贵族对她的不满,同时也会影响满洲统治阶层团结;二是为了保护她的儿子嘉庆不会陷入众矢之的,毕竟如果乾隆在她生前立她为皇后,那么秘密立储就失去了秘密性。
其实纵观魏佳氏的一生真的是很不错了,她得到了乾隆的宠爱,不仅儿子嘉庆成为皇帝,连其家族也被乾隆抬籍到了镶黄旗满洲,魏氏家族一跃成为了满洲贵族,生前得到了皇后权力,死后享受皇后待遇,也得到了皇后的封号追封。
可以说魏佳氏的人生本身就是一部灰姑娘逆袭史,想想她在清朝作为出身低微的汉族包衣家族女孩,最终站在了封建时代女性地位的顶峰,这完全就是逆袭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