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景清月白,人影绰绰,一派祥和安宁的夜晚,京城的百姓们都涌向街头参加灯会。道路两旁挂满了红灯笼,热闹非凡。这一年是永乐二十年,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朱棣登基已有17年。17年前,朱棣在靖难之役中胜过侄子朱允炆,结束了宁王与建文帝之间的争夺战争。
一、繁星点点,热闹非凡的京城灯会
作为新的皇帝,朱棣在位初期便迁都至北京。这受到了很多朝中的老臣们的反对,因为北京远离南方的经济文化中心,气候寒冷干燥。但是朱棣有自己的考虑,北京靠近北方边疆,可以更好掌控局势。为了平息反对的声音,朱棣在北京大力兴建,努力将其打造成全新的帝都。
经过17年朱棣的治理,北京渐渐焕发出新的气象。它逐渐成为实至名归的帝都,人口滚滚而来,市井繁荣。此时此刻,朱棣带着随从也来到了人群中,想要亲近民情。心中一时兴起,他决定与百姓们一同赏灯。
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百姓们看到平日里高高在上的圣上也来到自己中间,不禁格外激动。大家举着灯笼,讨论着今年的灯会有哪些看点。空气中洋溢着节日的喜气,还带着些许紧张和期待——没想到居然能与皇上同乐,真是有生之年难得一遇啊!
朱棣沉浸在热闹的人群中,看着洋溢着喜悦的人们,心情不免畅快起来。17年前的靖难之役以很大的代价取得了胜利,后来强行迁都的决定也遭到很大反对,一路走来并不容易。但是眼前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让他异常欣慰,觉得一切努力都没有白费。
两旁的灯光映照在朱棣脸上,他微微一笑。自己上位虽然付出了不少代价,但为了堵住悠悠众口也是费了不少心思,如今天下太平、繁荣昌盛就是最好的回报。他高兴地融入百姓之中,沐浴着灯红酒绿,享受着难得的乐趣。
二、一时兴起,皇帝出难联考倒臣子
这时,朱棣心中一时兴起,决定考考随从们的才华。他清了清嗓子,朗声说出一个上联:“灯明月明,大明一统。”
这个上联寓意深远,看似简单,却难以对出下联。“灯明月明”指的是现场灯火通明的热闹景象,“大明一统”意指天下归一之后太平盛世的君王气概。更为巧妙的是,前后两句共有三个“明”字,这就意味着下联也要有三个重复字出现,并且还得对仗工整,意境相对。
朱棣身边的几位翰林学士听后都目瞪口呆,面面相觑。这个上联实在太难了,几位学士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知如何作答。
朱棣看到众人的反应不禁有些得意,同时也略感遗憾。自己出的这个上联确实难度很大,这也印证了他的学识过人。但身边的臣子们似乎都不够资质,难以配合这番才情横溢的文字游戏,不免有几分失落。
想到这里,朱棣微微摇头,提起脚步向着京城的深处走去。刚才看过了繁华热闹的一面,他现在也想感受一下普通百姓的生活。这宁静的夜晚,或许更适合去体会一下小民淳朴的气息。
三、稚嫩读书声,惹人注意的彭印山
朱棣穿行在京城的小巷中,这里远离了刚才灯火通明的大街,灯光渐渐稀少,街道两旁是普通百姓的住宅。在静谧的夜色中,偶尔可以听到屋内 笑语。
这时,朱棣走近一处小院时,注意到屋内透出了稚嫩的读书声。夜深人静之时,一个六七岁的孩童还在苦读,说明他十分勤奋好学。出于好奇,朱棣忍不住走上前去,轻轻推开了木门。
屋内是一个极简的客厅,墙上挂着几幅字画,正中坐着一个六岁上下的男孩,面前摊开着几本典籍。男孩穿着朴实无华的长衫,神态端正,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正盯着书看得入神。
听见门响,男孩抬起头来,看见一个衣着华贵的老人站在门口,顿时有些讶异。朱棣看到这个聪慧乖巧的孩童,心中立刻生出好感来。原来传说中的溧阳神童长这样,真是灵秀聪颖。
四、神童对出佳句,让皇帝叹为观止
朱棣忍不住想考考这位神童的机智,就把刚才出的上联抛给了彭印山:“灯明月明,大明一统。彭印山听完上联,稚嫩的脸上闪过一丝笑意。他立刻意识到,面前的是明成祖本人,这是在考察自己才学的机会。
”彭印山思索片刻,开口道:“君乐臣乐,永乐万年。朱棣听完,不禁连声称赞。果然名不虚传,对上了一个妙语连珠的下联。
下联“君乐臣乐”与上联“灯明月明”对应,“永乐万年”与“大明一统”呼应。更巧妙地利用了“乐”字与“明”字的谐音,完全吻合上联的结构。
最动听的是,彭印山把朱棣的年号“永乐”融入下联,表达出对皇帝的赞美和祝福。朱棣听后不禁面带喜色,这个六岁的孩童真是聪明伶俐,让人大为惊叹。
“好个神童!朕大明又得一解缙矣!”朱棣忍不住赞叹,并抱起了小小的彭印山。解缙乃是明朝三大才子之一,朱棣似乎在彭印山的身上看到了千载难逢的奇才。”彭印山稚嫩的声音带着些许得意。
这一天的经历让他看到了美好的前景。能得到皇帝的赏识不容易,从此以后他定会受到重视,有机会在朝堂上大显身手。想到这里,彭印山更加坚定了读书的决心。
五、一言惊天动地,神童渐入佳境
这场邂逅一时间成为京城的佳话。皇帝与六岁神童的对话被刻意保密,但是依然传扬开来,为百姓津津乐道。
一句“君乐臣乐,永乐万年”就让皇上欣喜不已,这神童的才能果然名不虚传啊。百姓们感叹道。而出联考倒群臣的事迹也流传甚广,让朱棣的英明更加深入人心。看来陛下功力深厚,要选拔优秀的大臣辅佐啊。
彭印山也从此真正成名,“溧阳神童”这个美誉如雷贯耳。朱棣特意嘱咐朝中大臣优待他,安排他在宫中读书深造。一个六岁的孩童就能得到如此殊荣,让许多达官显贵直咂嘴唇。
在王公贵胄的簇拥下,彭印山渐渐进入佳境。他投身于音律、诗词、书画等典籍之中,显示出惊人的记忆力与理解力。朝中官员时不时出难题考他,都能对答如流。看似艰深的学问在他手中都变得轻松惬意。
而彭印山也沉浸在这突如其来的荣光中,他清楚这都是自己聪慧过人的天赋带来的机遇。他要努力学习,将来在朝堂上一展才华,不负皇帝的期望。
六、门俏语,神童才智绽放
在王公贵族的关照下,彭印山的生活无忧无虑。他整日沉浸在书海中,对古典诗词了如指掌,对音律诗赋驾轻就熟。
许多达官权贵喜欢考他的才学,故意出难题给这神童。彭印山从不辜负众人期待,总能立刻回答,赢得无数赞叹。
一天,一个刚从外地巡视归来的小官侍郎路过彭印山的住处,听说了他的盛名,忍不住进来考他一番:
说完,他提出一个上联:“拾穗遇神童。”意思是说在乡野地方,能遇到彭印山这样的神童,真是难得。彭印山听完,微微一笑,脱口对道:“折梅逢驿使。”
下联“折梅”与上联“拾穗”谐音押韵,“驿使”对应“神童”,整齐工整。更巧妙的是,彭印山融入了一个孩子的视角——自己是“神童”,面前的官员就成了“驿使”。
彭印山的才华在这些趣味考验中绽放光芒,朝野传闻他的才学和机智,更加传为佳话。无数文人学士都想见识这个神童的风采,探究他的过人之处。
七、天妒英才,童年终结命途
然而,好景不长。就在彭印山14岁那年,还沉浸在金碧辉煌的宫廷生活中时,他突然染上怪病,情况越来越危急。
大夫们束手无策,朝中穆穆文臣们也无能为力。朱棣亲自嘱咐御医必须全力以赴,但是病情还是一天天恶化,终于不治身亡。
一个14岁的孩子,一个才华横溢的少年,就这样英年早逝。朝野哀痛,都为这一颗桃花妖般的明星感到难过。
结语
若不是天妒英才,以彭印山的资质,本该在未来绽放光彩,成为一代文豪。但是天道无常,童年的骄阳最终消褪在了命途的尽头。
他留下的那些妙语连珠、令人唏嘘的才华佳话,成了永乐盛世一段传奇轶事。它提醒人们,要更加珍惜生命韶华,因为来之不易的光阴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