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网 www.QiQu.net】探秘天下未解之谜 分享全球奇闻趣事

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今天是

状元出身的宰相有哪些,宋朝潮汕进士林绍坚

发布时间:2024-01-07 02:54来源:奇趣网编辑:QiQu阅读: 当前位置:奇趣网 > 奇闻趣事 > 手机阅读

宋朝读书人之所以能考进士、中状元、当学士、点翰林,个个都经历了寒窗苦读,经历了极为残酷的比拼,然后过五关、斩六将,脱颖而出。所以,他们五经六艺烂熟于胸,赋诗作文随手拈来,满腹经纶,才华横溢。但让人惊异的是,他们中的一些人,不仅有才华,而且有异秉,奇人逸事,不绝如缕,展现了宋朝读书人异样的风采。

状元出身的宰相有哪些,宋朝潮汕进士林绍坚

王楚望读出进士,王嗣宗打出状元

宋太宗时期的大臣王楚望,曾以擅长朗诵著称。太平兴国八年(983年),王楚望被宋太宗任命为知贡举,主持科举考试。每当殿试结束后,宋太宗便请王楚望为自己朗诵举人们的试卷。由于王楚望声音洪亮,咬字标准,吐音明畅,语调优美,试卷上的辞赋经他一读,立刻优美雅致起来,即便是那些文格不够高雅、语句不够流畅的文章,他也能避重就轻,抑扬顿挫地读出韵味来,让宋太宗等在场倾听的人百听不厌。凡经他朗诵过试卷的举子,从无在殿试中落榜的,不但必中进士,而且往往名列前茅。所以,举子们交卷时,都会默默祈祷道:“但愿得到王楚望的朗诵啊!”

在许多人靠王楚望“读出状元”之前,在宋太祖时期,却有一个考生打出了一个状元,他就是王嗣宗。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以后,确定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基本国策,实行科举制度,大力网罗人才。他求贤若渴,确定了殿试程序,亲自面试那些经过层层选拔上来的举子。不过,他制定了一个怪规矩,凡是参加殿试的举子,都要完成三个题目,谁完成最快谁为状元,这让那些读书人在苦读的过程中,不但追求学习质量,更追求写作速度,争当科场“快枪手”。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开宝八年(975年)乙亥科的殿试中,宋太祖却同时遇到了两个“快枪手”,举子王嗣宗和陈识两人同时完成答题,同时交卷,让宋太祖颇觉为难,一场科考总不能出现两个状元吧?于是,武夫出身的的宋太祖干脆以“文人武斗”的形式决定胜负,要求二人在朝堂之上打一架,谁赢即为状元。结果,王嗣宗打架厉害,三下五除二就摔倒了陈识,高中状元,王嗣宗被人戏称为“手搏状元”。

状元出身的宰相有哪些,宋朝潮汕进士林绍坚

张齐贤会吃成宰相,陈尧咨善射当将军

宋朝士大夫间肚量大、胃口好、最能吃的,非张齐贤莫属。欧阳修曾评价他:“体质丰大,饮啖过人。”年轻时,张齐贤曾经在一次饱饭之后,还吃下了整整一张煮熟的牛皮,可见肚量奇大无比。有一次,宋太祖视察西京洛阳,当时还是布衣之身的张齐贤把皇帝的大队人马拦起了,说要给皇帝献策,其实是贪吃。宋太祖倒也没有架子,让人把他带到行宫,问有什么对策。张齐贤先不说对策,却问有什么好吃的。皇帝让人把饭菜送来,张齐贤狼吞虎咽起来,边吃边说,一下子提了富民、举贤、慎刑、籍田等十个方面的建议,让宋太祖大为欣赏。回京后,宋太祖对其弟赵光义(后来继位的宋太宗)说:“这次西巡洛阳,见识了一位张齐贤,堪称宰相之才!”从此,张齐贤得到了两代帝王的关注与培养,从政后,出任过许多要职,单宰相就当了近二十年。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一篇古文《卖油翁》,文中那位“善射,当世无双”的“陈康肃公”,便是宋真宗时期的大臣陈尧咨。陈尧咨好学上进,学富五车,在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科考中一举夺魁,高中状元。这位状元郎不仅喜欢舞文弄墨,而且喜欢使枪弄棒,尤其精于射箭,他曾以铜钱作靶子,一箭就贯穿钱孔,人称“小由基”(由基,即战国楚人养由基,射箭百发百中)。当时,辽国使臣来宋朝,常以能骑善射而面露骄色,让宋真宗很没面子。宋真宗想在文臣中找一个武艺高超而又形像颇佳的人来接待辽使,为国争光,“小由基”陈尧咨恰好“善弓矢、美仪彩”,是绝好人选。于是,凡辽使来京,接待、考察、骑射,次次由陈尧咨作陪,几次下来,陈尧咨果然表现出色,辽使不再小觑宋朝无人了。后来,宋真宗让宰相晏殊找陈尧咨谈话,说如果他愿意出任武职,将提拔他为将帅职务。陈尧咨慎重考虑后,接受了皇帝的条件,果然被提拔为陕西缘边安抚使、武信军节度使等重要职务,当上了将军。

状元出身的宰相有哪些,宋朝潮汕进士林绍坚

杜镐胸藏万卷书,张方平文不看两遍

宋朝士大夫,记忆力超强者二人,一是杜镐,二是张方平。杜镐以阅读的广泛、记忆的精准而闻名于世。宋真宗时代,杜镐出任龙图阁直学士(龙图阁是北宋初年皇宫内所建馆阁,存放皇帝御书御画、皇家重要文献及宝瑞等物,配置学士、直学士、待制等人员,皇帝的侍从兼顾问)。杜镐任职馆阁,要预备皇帝的咨询,博览群书成了他的日常功课。他早起晚归,手不释卷,有时为完成自定的阅读任务,还干脆夜宿龙图,通宵达旦。他年过五十,还每天批阅经史数十卷。他不但海量阅读,而且记忆力惊人,凡皇帝需要取书进行检阅,或者同僚有问题需要查阅资料时,他便对书吏说:“某事见某书某卷第几行。”书吏一查,果然不误,士大夫美其名曰“杜万卷”。

张方平以阅读的快捷和领悟的深刻而闻名士林,无论阅读何种经典著作,从不需看两遍。当年,张方平任益州知州,把籍籍无名的苏询父子三人广为延誉,使“三苏”在士大夫间名声大震。有一天,苏询拜见张方平,张方平问苏洵道:“令郎最近阅读什么书?”苏洵回答说,儿子近期在重读《汉书》。张方平奇怪道:“读书还用得着看两遍吗?”张方平竟然不知道书还用看两遍才能记住的。据说,他曾经向人借阅“十七史”,总共1100万字,一个月时间就读完了。所以,士大夫评价他:“天资强记,数行俱下,前辈宿儒,无能及之!”张方平后来任过诸多要职,并成为宋神宗朝的副宰相,在辅佐朝政上,作出了卓越贡献。苏东坡曾经评价他文章似孔融,韬略似诸葛亮。张方平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成就,与他超凡的记忆力是密不可分的。

状元出身的宰相有哪些,宋朝潮汕进士林绍坚

苏东坡品食成家,米芾爱石成癫狂

自古称得上美食家的,必然会烹、会品、会创新,对于这三项,苏东坡是全能冠军。就烹而言,他会熬豆粥,会蒸鱼,“沙瓶煮豆软如酥”,“烂蒸香荠白鱼肥”,读来让人嘴馋。就品而言,他曾冒死品河豚。河豚有毒,处理不当,有性命之忧。苏东坡在常州任职时,有一位擅长烹饪的朋友请他吃河豚。当河豚烹好后,朋友的妻儿们躲在屏风后偷窥,见苏东坡半天无语,他们大失所望。随即,苏东坡忽然把筷子一放,赞叹道:“美味,真是美味,值得一死!”至于美食上的创新,对于苏东坡来说,那就太多了,比如“东坡肉”、“东坡羹”、“东坡豆腐”等等,多是他的原创。对于“东坡肉”的制作,他说:“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规范得极细腻精准。对于“东坡羹”,他说:“其法,取荠一二升许,净择,入淘了米三合,冷水三升,生姜不去皮,捶两指大,同入釜中,浇生油一蚬壳多于羹面上……”这道羹实际上是以荠菜与米糁为主原料做的粥,取材极易,动手不难,味道既美,又能治病,难怪陆游后来盛赞此羹“芳甘妙绝伦”。用料不奢,加工不繁,粗中有细,化俗为雅,是苏东坡制作和享受美食的基本原则,这种平凡中见奇崛的美食原则,才是真正的美食之道。

苏东坡的好朋友米芾是个喜欢搞笑的人,生活中的他着装怪异,行为荒诞,尤其喜爱奇石,看石、玩石、收藏石,不亦乐乎。他任涟水军使期间,因涟水多奇石,他到处寻石,每寻到好石头,便躲进书房,终日把玩,导致政事荒废,结果惊动了上级。按察使杨杰为米芾沉迷奇石一事,特赴涟水,对米芾正言厉色道:“朝廷以涟水千斤重担相托,作为地方官,日理万机犹嫌不够,怎能终日玩石?!”面对上司的质问,米芾却神色自若,拿出各种千奇百怪的石头来贿赂杨杰,在米芾三番五次的贿赂下,杨杰竟然收下奇石,不再问责。后来,他在无为军任知州时,河边有一巨石,形状奇丑,米芾喜不自胜,赶快安排人搬至衙门,然后整冠焚香,纳头便拜,还十分动情地说:“我梦想拜见石兄都二十年了啊!”米芾这些荒诞不经的行为,与道貌岸然的官场气质极不融洽,士大夫称他为“米癫”。在一次酒会上,米芾当众问苏东坡说:“世人都认为我癫,请东坡说句公道话。”谁知,苏东坡却呵呵一笑说:“我同意大家的说法。”连苏东坡都认为这个外号甚为贴切,“米癫”更是名满天下了。

状元出身的宰相有哪些,宋朝潮汕进士林绍坚

状元不怎么出名,但出了3个宰相的进士榜单是什么朝代的?

宋朝是一个文化昌盛繁荣的王朝。众多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步入官场,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我们只需要看一下科举榜单,就能够明白“群英荟萃”的真实含义。

太平兴国五年庚辰科(980年),被称为宋朝最厉害的进士榜单。这个进士榜单里名臣云集,走出了3名宰相。相比之下,状元反而不出名,存在感很低。

哪3个宰相呢?他们分别是李沆、寇准、王旦。

李沆,字太初,洺州肥乡(河北省邯郸市)人,生于947年,考中进士时33岁,年纪算是比较大了。



李沆属于大器晚成,但官场之路走得非常顺畅,官至宰相(尚书右仆射兼门下侍郞)。李沆是宋真宗的师傅,当李沆病重时,宋真宗亲自前往探望,送5000两银子。李沆病逝后,宋真宗又亲自前往拜灵痛哭,对左右说:“沆为大臣,忠良纯厚,始终如一,岂意不享遐寿!”

朝廷重臣病逝,皇帝往往辍朝一日或者两日,以示哀悼。李沆病逝后,宋真宗却辍朝五日。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市)人,生于961年,考中进士时年仅19岁,年纪算是比较年轻了。步入官场后,寇准升迁频繁,32岁官拜副宰相(参知政事),43岁官拜宰相(同平章事)。



寇准的名字大家非常熟悉。他在辽国大军入侵时力排众议,要求宋真宗御驾亲征,从而力挽狂澜,避免了失败的厄运。战后北宋与辽国签订的《澶渊之盟》,给两国带来了100多年的和平。如果没有寇准,怕是不会有《澶渊之盟》,只会有景德(宋真宗年号)之耻。

寇准脾气非常倔,人称“寇老西”。他刚进官场时,宋太宗很赞赏他,经常召他谈话。他却并不会一昧迎合领导。有一次,他们两人谈着谈着,话不投机了。宋太宗一怒之下要撒袖而去。寇准却不干了,拉住宋太宗的袖子,不准他走,硬是等两人达成一致意见后,才算罢休。

当然,宋太宗也不会真的生气,他知道寇准是一片赤胆忠心。



不幸的是,寇准虽然对国家赤胆忠心,却遭到王钦若、丁谓等人的排挤和陷害,几次遭到朝廷贬谪,最远被贬谪为雷州司户参军。雷州位于今天广东省的雷州半岛,地处中国大陆最南端,在宋朝时属于边远偏僻之地。

1023年,寇准病逝于雷州,享年63岁。人们都有叶落归根的观念。寇准妻子请求将他的遗体归葬回家乡,宋仁宗也同意了,但拨款不够,灵柩运至中途钱就花完了,只好寄埋于洛阳巩县。10年后,宋仁宗为寇准昭雪,这才让寇准的遗体归葬下邽。

王旦,字子明,大名府莘县(今属山东聊城市莘县)人,生于957年,考中进士时23岁。



王旦出身官宦之家,是兵部侍郎王祜的儿子。他小时候相貌长得丑,又沉默寡言,大家都不喜欢他。只有父亲王祜对自己的儿子很有信心,说:“儿当至公相。”果不其然,王旦在1001年担任副宰相(参知政事),1006年正式拜相,担任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檀渊之盟后,宋真宗在王钦若的鼓动下,打算前往泰山举行封禅仪式。宋真宗担心王旦反对,便送给他一坛酒,特别嘱咐:“此酒极佳,归与妻孥共之。”王旦果然带着这坛酒兴冲冲地回家,打开一看,里面全是珠宝。后来,宋真宗将泰山封禅拿出来讨论时,王旦不敢有任何异议。



庚辰科的状元、榜眼、探花又是哪些人呢?他们分别是苏易简、张秉、陈若拙。

苏易简,字太简,四川梓州铜山(今四川省中江市)人,生于958年。苏易简在参加庚辰科殿试时,洋洋洒洒三千言一挥而就,宋太宗非常欣赏,阅卷时说:“君臣千载遇”,擢为甲科第一。

苏易简的官场之路也还算顺利,官至副宰相(参知政事)。但是,由于他嗜酒如命,宋太祖多次劝告也没有效果,被弹劾后贬官为礼部侍郎,到外地当官。996年12月,苏易简又因饮酒过度去世,年仅38岁。正所谓“喝酒害死人”啊。

张秉,字孟节,歙州新安(今安徽省歙县)人,生于952年。张秉历经宋太宗、宋真宗两朝,官至礼部侍郎、枢密直学士。1016年,张秉病逝,享年65岁。

陈若拙,字敏之,幽州卢龙(今属河北省)人,生于955年。陈若拙累官至给事中、知擅州,病逝于1018年,时年63岁。

苏易简、张秉、陈若拙作为状元、榜眼和探花,除了苏易简当过一段时间的副宰相外,其余两人官职都不算高,在历史上也没有留下值得大书特书的政绩,因此就难以享受青史留名的待遇。

状元出身的宰相有哪些,宋朝潮汕进士林绍坚

暗箱操作让张居正家里出了进士、榜眼和状元的人是谁?

张居正是中国著名的改革家,梁启超曾经将他称之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六大改革者”之一,他执政十年,大胆改革,推行“一条鞭法”,扭转了嘉靖以来明朝的财政危机,使万历初年成为有明以来最繁荣的时期,然而,他的去世,使整个改革顿失方向,万历皇帝及保守派反攻倒算,这场改革以失败而告终,让后人惋惜不已。

讨论这场改革的失败,有很多因素,当然其根本原因在于皇权与相权的斗争,相权的失败是必然的,很多人认为张居正属于“威权震主”,才导致皇帝的猜忌和不满,这个观点并没有错,但是,从张居正的个性而言,也确实让人也欢喜不起来,特别是让万历皇帝感到十分别扭,因此,张居正的失败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但是,他别无选择必须硬着头皮,明知失败也必须为之!

张居正是万历皇帝的老师,身为帝师,是他作为首辅大臣的一个兼职,不过这个兼职足以说明他的地位和荣耀,皇帝在他的身边还要执弟子礼,有一个有名的小故事,说的是万历皇帝在读《论语》,正摇头晃脑读得带劲呢!一不小心将“色勃如也”的“勃”读成了“背”音,老张严厉地批评道:“当读作勃字!”小皇帝吓得就差哭起来了,所谓严师出高徒,万历皇帝的学问自然是不错的,可是你这么批评一个皇帝,让他的面子往哪里搁?

经常被虐的小皇帝只能忍着,小皇帝他妈,也就是慈圣皇太后,作为家长对此不但没有提出意见,反而非常认同张先生的做法,并要求老张要严格要求,“使张先生闻,奈何!”恐怕从老张当上帝师的那一天起,万历皇帝潜意识里就已经相当反感,不要认为两人关系看起来很不错,内心里是怎样?恐怕只有结果说了算!本文为趣历史原创,未经趣历史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虽然是帝师,是内阁首辅,但老张,你毕竟还是一个臣子,皇帝称你为“先生”,那是皇帝知礼,你还真的把自己当成“先生”了?当然,张先生是一个责任心非常强的人,他很有可能会非常严格的要求皇帝读书学习,以至于让皇帝感到身心难受,但是确实是在为皇帝好。

再来举个例子,坐着八抬大轿上班不好吗?为什么非要坐一个三十二个人才抬得动的超级大轿,放到现在,这绝对是加长版限量(唯一)凯迪拉克的类型,这样的排场,比皇帝的规格还豪华,坐着这样的轿子,张先生你坐得心安吗?人家送轿子的,显然是经过精心策划的,绝对是拍马屁的高手,难道您看不出来吗?

再来看看这幅用黄金制作的对联,上联是“日月并明,万国仰大明天子”,下联为“丘山为岳,四方颂太岳相公”,堪称好对!不过这马屁拍得,虽然很肉麻,但是很受用,文化人拍马屁比起那些送票子送轿子送女子的,要高明得多啊!

张家的几位公子确实都很有才,金榜题名时没有问题的,为了让公子们更好的读书,老张想给儿子请一个比较优秀的读书人作为同伴,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一起进步,于是慕名找到了著名的才子汤显祖。


按说小汤你这是中大奖了!这是多少学子求都求不来的机遇啊!出门遇贵人,可是人家小汤偏偏是个有主见的,“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就看不上这些“官二代”,硬是没答应做这个陪读,搞得当朝首辅好没面子,老张一狠心,彻底封杀小汤,在张居正当政期间,汤显祖算是与官场绝缘了。

尽管后来张居正垮台后,他也中了进士,当了官,但官职也并不大,不过,这给他的创作创造了条件,汤显祖仕途不幸,恰好是中国文学的大幸,汤显祖创作出《牡丹亭》,成为千古绝唱。

张家的两位公子参加科考,结果是老三高中状元,老大得中进士,老二在上一届可靠中也得中榜眼,张家人实在太有才了,但是能一位高中状元,一位高中榜眼,不得不说是有人暗箱操作了,翻翻历史书,这个暗地里做手脚的,居然是万历皇帝!

据说,万历皇帝曾言:“张老师对我有大恩,我没什么可以回报的,只能替先生照顾照顾子孙了。”这话说得近似于献媚,皇帝向大臣献媚,你说当时张先生是个什么心理?而万历皇帝又是一个什么心理?本文为趣历史原创,未经趣历史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其实张居正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对历史的研究水平应该在我辈之上,他非常清楚什么叫“威权震主”,相信他不止一遍得看过各种类型的《霍光传》《曹操传》等,是不是人就这样的特点,到了那么高的地位,到了那么贵重的身份,就会不自然地就做出一些傻事呢?笔者认为,张居正应该清楚的看到了结局。

有人曾经设想,此时,张居正若是能收敛锋芒,至少像三十二人大轿,像那副用黄金制作的对联,就不要用了,儿子考个进士也就是了,至于状元、榜眼,应该尽量婉拒,像小汤这样不识时务的高级愤青,在心里恨恨也就罢了,表面上还是得显示自己宽大的胸怀啊!是不是就能避祸呢?如果能,老张为什么又没有这么做呢?

张居正曾言自己是“骑虎难下”,并向万历皇帝申请“退休”,可是没有被批准,这说明他是知道“威权震主”会有什么后果的,他应该看到了结局,但是,他更在意,更着急的事情,是自己花了十年之功的改革,能否能够延续下去!

张居正也曾说过:“我非相,乃摄也!”他非常明白自己所做的这些事情,都是在代替君主行使皇权,这就是在摄政!已经超过了作为一个宰相(洪武十三年废宰相,首辅即为实际宰相)的职责和权限,但是,国家需要继续改革,就必须要按这种非正常模式进行下去,因此,他别无选择。

笔者认为,海瑞对张居正的评价非常到位,海瑞在张居正掌权期间,一直都没有受到重用,这主要是因为海瑞为官为人道德观念实在太强,近似不通情理,与张居正的“任用循吏”的用人标准颇为不符,不过,这二人并不存在谁反对谁的政治分歧问题,甚至这二人在某些问题上(比如主张丈量田亩)还有一些相似的地方,因此,海瑞对张居正的评价,是公道客观的。

海瑞说:“居正工于谋国,拙于谋身。”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张居正做事情是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一切以国事为重,而对于自己的一些私人小事,以及性格特征并没有十分在意,他实在没有精力,也不屑于为之进行辩解,因此,有些缺点也就暴露出来了,他就是太不把自己当回事了!正是因为如此,诸如张居正受贿、好色、僭越礼制等,都成了保守派攻击他的罪证。

笔者认为,在张居正的眼里,只有国家利益,只有改革事业,而没有个人,这种无私的精神实在值得后世子孙学习,然而,如果是作为一个主宰国家命运的人来说,笔者认为还是不学的好,一个人太把自己当回事,有己无国,肯定是会出问题的,而一个人太不把自己当回事,有国无己,也会出问题,要知道,此时的自己,其实并不完全属于自己,而是首先属于国家,然后方才属于自己。本文为趣历史原创,未经趣历史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小编推荐:如果您对本文《状元出身的宰相有哪些,宋朝潮汕进士林绍坚》感兴趣,还可以看看《蒙古国再次向中方求助?我国直接拒绝,表示实在无能为力 》这篇文章。奇趣网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本文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成吉思汗墓灵异事件,成吉思汗墓世界未解之谜

下一篇:第一梯队数码相机,日本尼康企业的陨落,其他相机企业何去何从?

奇闻趣事排行

奇闻趣事精选

奇闻趣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