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网 www.QiQu.net】探秘天下未解之谜 分享全球奇闻趣事

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今天是

民族团结进步看德宏梁河九保传承民族文化祖孙两代的阿昌族织锦情

发布时间:2024-01-25 07:47来源:奇趣网编辑:QiQu阅读: 当前位置:奇趣网 > 世界之最 > 手机阅读

10月16日,云报全媒体记者走进梁河县九保阿昌族乡丙盖村永和村民小组,在一个颇具阿昌族特色的院落内,一个皮肤黝黑的小男孩正在织锦机前认真织布,一旁一个身着阿昌族服饰的妇女时不时地对其进行指导。

民族团结进步看德宏梁河九保传承民族文化祖孙两代的阿昌族织锦情

祖孙两代的阿昌族织锦情

男孩名叫李根旭,今年8岁,学习阿昌织锦技艺已有近6年的时间了,而从旁指导的阿昌族妇女正是他的奶奶,阿昌族织锦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梁润仙。

“刚开始看见奶奶打线,觉得很好玩,我就跟着学。后来觉得织布也好玩,能把红红绿绿的线织成一块块的布,做成漂亮的衣服、筒裙。奶奶发现我对织布感兴趣,就开始指导我,现在我学会织布,还能抠6种花色了。”当记者问及为什么喜爱织布时,李根旭停下手中的活,微笑着介绍。

民族团结进步看德宏梁河九保传承民族文化祖孙两代的阿昌族织锦情

祖孙两代的阿昌族织锦情

梁润仙也十分惊喜,刚开始本以为孙子只是三分钟热度,不曾想他越学越喜欢。起初梁润仙也有犹豫,觉得织布是女孩子做的,但看到孙子很有天赋,坚持要学,就改变了念头。“男孩子同样可以传承我们阿昌族的织锦技艺,现在他织得很好,前不久织出来的布还被人买去了。”

民族团结进步看德宏梁河九保传承民族文化祖孙两代的阿昌族织锦情

祖孙两代的阿昌族织锦情

据了解,梁润仙是阿昌族织锦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5岁就跟着母亲学习织锦,现在已有30多年的织锦经验。正因为有这样好的手艺,在她的影响下,孙子李根旭从小耳濡目染,3岁开始跟着打线,6岁学习织布,7岁已能抠花,今年8岁的他已经可以独立完成一织布,并且抠6种花。

民族团结进步看德宏梁河九保传承民族文化祖孙两代的阿昌族织锦情

祖孙两代的阿昌族织锦情

九保阿昌族乡作为全国仅有的三个阿昌族乡之一,近年来,在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阿昌族民族文化在当地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阿昌族织锦技艺便是其中之一。现如今走进乡里,总能看到老人带着孩子或青年在学习织锦,而今年只有8岁的李根旭便是他们中目前最小的一个。

云报全媒体记者 马楠 谭雅竹 管毓树 吴沛钊 赵丽槐 夏方海

梁河融媒体中心 孟必先 董海瑞 摄影报道

民族团结进步看德宏梁河九保传承民族文化祖孙两代的阿昌族织锦情

民族团结进步看德宏梁河九保传承民族文化祖孙两代的阿昌族织锦情

阿昌族风俗简介

一、习俗:八月十五先喂狗

阿昌族就有在尝新节时,户主以首领的神态,率领全家先喂饱狗,全家人再吃饭的习俗。传说来源于古老神话,阿昌族古老观念认为人类最古老之谷种,是灵狗给人类带来的。因此,在中秋节、尝新节这一天,破例先要让狗先吃饱,主人才吃饭。

二、习俗由来:

1、人类早期,遭遇滔滔不绝的大洪水把谷种冲走了,狗冒着生命危险,游到洪水中,把一技谷穗子咬着回来,交给人类,人们反复种植后,才繁衍下来。为了感激狗带给人类的谷种子,从此,阿昌人就有了"八月十五先喂狗"的古老习俗。

2、云南省梁河县一带的阿昌族,每逢中秋都忘不了给狗饱食一顿。相传从前稻谷皆自生自长,而且高大如芭蕉树,人们因此养成好吃懒做的习惯,并把吃不完的稻谷都糟蹋掉了。一天,观音娘娘见人们如此不珍惜粮食,一气之下刮起一阵狂风,卷走了所有的谷子。

不久,人们一个个饿地嗷嗷直叫,观音听到狗叫,想到作孽的是人不是狗,于是就朝狗叫的地方撒下一个饭团,饭团上有几粒谷子,人们把狗撵开去抢谷种吃。一位老人劝阻了大家,并把捡到的几粒谷种播撒在河边的田里。

从此代代相传,人们不仅学会了种谷子,还懂得了生活要靠辛勤劳动的道理。为了不忘过去的教训,也为了报答狗讨来谷种的恩德,八月十五这天早上,家家户户都要用新收获的大米煮饭喂狗,而后走亲访友,欢聚娱乐。

三、饮食

阿昌族饮食以大米为主食,辅以面食,嗜食酸笋、酸 菜等食物,也喜食火烧猪肉。户腊撒的“过手米线”、梁河的黄花粑粑及生片石姜等是较有特色的民族风味食品。阿昌族喜欢饮酒,多数人家自酿米酒。已婚妇女大多喜欢嚼槟榔,闲暇时,大家互传槟榔,以牙齿染成黑色为美。

四、服饰

阿昌族服饰别具风格,各地稍有差别。传统上,阿昌族男子一般穿蓝色、白色或黑色的对襟上衣,黑色长裤。腊撒地区的成年男子也有穿左襟上衣的。户撒阿昌族男性青壮年喜欢包白色包头,梁河的男性青壮年则喜欢包黑色包头。妇女的服饰因地而异。


扩展资料:

阿昌族一般行土葬。在信仰佛教的地区,人死后,先请佛爷念经,然后择吉日出殡。也有接气、报丧、停灵祭奠等习俗。

出殡时,由佛爷用一条长约三、四丈的布系于棺木之上,手牵布幅走在前面,以示由老佛爷领路,让死者平安到达“天国”。棺木抬出门时,死者妻室儿女跪在两旁,棺木要从他们头上抬过,表示“搭桥”给死者过河。每个村寨均有公共墓地。

梁河阿昌族老人去世时,过去要用火枪对天鸣放,现在改为放鞭炮,向大家报丧。还要请“活袍”(经师)主持祭奠。葬礼中最悲切的场面是唱孝歌,催人泪下,以情感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阿昌族

民族团结进步看德宏梁河九保传承民族文化祖孙两代的阿昌族织锦情

阿昌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阿昌族的传统节日

阿昌族各地节日众多。从阿昌族的民族节日里可看到受汉、傣等民族文化及佛教文化的影响。户撒阿昌族的节日比较多,有赶摆、泼水节、进洼、出洼、烧白柴、火把节、换黄单、过新年、浇水花等,这些节日与小乘佛教信仰有关。其中,“做摆”活动近年来规模越来越大,也是各村寨及阿昌族与傣族民间交往的重要方式。

阿昌族最隆重的民族节日是“阿露窝罗节”。它是根据阿昌族人民的意愿,将原梁河地区阿昌族纪念传说中的人类始祖遮帕麻与遮米麻的民族宗教节日“窝罗节”与陇川户腊撒一带阿昌族传统的小乘佛教“会街节”统一起来的节日,“阿露窝罗节”于每年公历3月20日—21日举行,节日标志为青龙、白象。

从1994年3月20日开始,每届节期,各地阿昌族欢庆节日,各村寨、各支系互派代表,共祝佳节。节日内容丰富多彩,阿昌族不仅向前来参加活动的宾朋展示他们的人才、歌舞、服饰,还举行各种联谊比赛活动,早已突破了宗教的局限,朝着传承民族文化,加强经济交流,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方向发展。



阿昌族是云南特有的、人口较少的7个少数民族之一,民族语言为阿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待定,有梁河方言和户撒方言两种方言,兼通汉语、傣语等其他民族的语言或方言,无本民族文字,使用汉字。

阿昌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乡、梁河县囊宋阿昌族乡、九保阿昌族乡,其余分布于潞西、盈江、腾冲、龙陵、云龙等县。此外,在邻国缅甸也有部分阿昌族分布。

阿昌族制造的铁器极负盛名,以“户撒刀”著称于世。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阿昌族总人口数为39555人。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阿昌族

小编推荐:如果您对本文《民族团结进步看德宏梁河九保传承民族文化祖孙两代的阿昌族织锦情》感兴趣,还可以看看《姓屎的有多少,中国最稀少的姓是什么姓 》这篇文章。奇趣网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本文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世界上最阴险的吃人植物 日轮花怎么吃人的过程是什么

下一篇:哪种虚拟货币适合你买(虚拟货币)

世界之最排行

世界之最精选

世界之最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