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题目,有意识地想去述说一个姓,印象实在太太深刻了。
那么,这个姓氏是什么呢?就是秘姓,读音作bèi或bì(注意:不读mi)。知道这个姓氏是因为认识的一位朋友,为了搞清楚这个姓还发生了一些趣事,所以会无意间搜集一些秘姓的信息,有些是他讲的,有些是网上看到的。
一、秘姓的历史形成。历史上对秘姓的记载不是很多,有两种秘姓的形成值得一说。
1、秘姓是由官职演化而来。
秦朝宰相吕不韦创立“秘祝”官职,主要工作是维护秦始皇的功德尊严。到了秦朝灭亡后,汉朝刘邦沿用“秘祝”这个官职,并对这个它发扬光大,简而言之“秘祝”看到皇帝工作中产生了过错,“秘祝”的官员就赶紧去给皇帝“擦屁股”,把过错转移到倒霉官员的身上,让起承担。且“秘祝”只对皇帝负责还是世袭。(这个官职极像宫中谄媚地太监;又和明朝的锦衣卫有几分相似)
根据史料记载,后来的汉文帝对“秘祝”深恶痛绝:“即便是百官的错误和罪过,也要由皇帝来负责!”这话说得真是好到了极致,不亏“文景之治”的掌舵人。所以,就此废除了“秘祝”之官职。
虽然官职不存在了,但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之威赫称作秘氏,世代相传至今。
有《姓氏考略》:“汉有秘祝之官,以官为氏,望出天水。其后裔以官名秘为姓。”作为考证。
2、秘姓是源于姜姓,出自十六国时期的陇西古西羌豪族,是汉化后改姓。
历史久远,且涉及公元385年东晋的事情,有些人名和地方没听说过,我就简要说明一下吧。故事的开头是东晋皇帝司马耀麾下有一位大将乞伏·国仁(名字好别扭)东征西讨,打到了今甘肃陇西的西羌族地盘,豪门首领对乞伏·国仁十分信服,携羌众三万余户主动降附于乞伏·国仁,乞伏让西羌首领坐了刺史高位,后裔子孙中慢慢融入到汉族这个大家庭中,绵延至今。(汉族的包容力惊人)
有《后汉书》:“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其国近南岳。”和《西秦录》“秘姓为西羌姓,出南安郡西羌豪门,其首领秘宜曾帅诸羌胡五万余人归降于西秦国。”的古史作为考证。
二、秘姓现代的分布和发展。要说明地一点是,百家姓是有“秘”这个姓氏的,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姓,是因为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两千位,且读音还分两种:有的地方读作bei,有的地方读作bi。在山东、河北省、山西、湖北、内蒙古、台湾省等地,均有有秘氏族人分布,总人口两万多。
虽然人口稀少,但是秘姓在代也发挥着重要是作用,如当代农机高级工程师秘希涵、当代美术家秘景超、秘如沿等,为祖国的建设在添砖加瓦。
三、认知过程往往带着趣味和尴尬。为什么要写这个姓呢,前文我就提到了发生过一些趣事,啼笑皆非。
在十多年前,我参加了某项考试并被顺利收入政府工作,当时的笔试成绩中等(这不是重点)。笔试成绩下发时,我还是在校学生,所以说一屋子人一起查看的,突然有人惊叫“有黑幕,绝对有黑幕!”,我们就赶忙问怎么了,“你们快看看,那有笔试第二不告诉名字的,居然标‘秘(mi)密’两字,这还不让人知道咋地?”于是,一群人就你一言我一语地胡侃,赶快看看证件号(考试成绩一般都带证件号的,就怕混淆了),说不准就是你呢,然后手忙脚乱的都查啊查,都不是。
其实,这事本来已经慢慢淡忘了,毕竟还是自己的成绩主要。但面试成绩公布后,还是“秘mi密”二字,当时就引起很多地考生的不满,还有去找当地组织部问询的。不过,我是顺利通关了,就没再多打听。
之后的体检啊培训啊焦头烂额,也没时间去关注为啥有个人不让知道名字的事儿了。但是,没想到后来有段时间会和这位仁兄一起工作,才真正明白了,原来还有“秘bi”这个姓,当然这个读音是他告诉我的。他介绍自己说,我叫秘bi密,你们千万别喊我“秘mi密”!引得大家哄然大笑。
后来的后来,很熟悉了,才知道他是某地的一支,人口不多,父辈给起了这么个名字“秘密”,也是徒呼奈何。
这个事情嘛,其实挺尴尬的,学识不够却自以为是,怪怨考试不公,抱怨有黑幕,然后称呼人家都不知道正确读音,特别是至今都喊秘mi密,实在是顺口了,他也只能默认大家这么称呼了。说不准过多少年之后,秘这个姓氏会多出一种读音mi,也是犹未可知的。
中国的知识博大精深,人文地理文化更是源远流长,所谓学无止境,生活中处处都是学问。
徐姓,源自赢姓,大禹封贤臣伯益的小儿子若木的后代于徐(今山东省郯城一带),建立徐国,其后以徐为氏。西周初,徐国因被周王封的爵位是“子”爵,所以徐君就称为徐子,而不是徐侯。到徐国后期,徐偃王执政时期,徐国迁都于江苏省邳州梁王城。公元前521年,吴王夫差伐徐,徐子章带着王室族人逃奔了楚国,其后代以国名为氏,遂为徐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