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是周人树立起来的帝王先祖,最早的文献记载也到了春秋时期,而在出土的甲骨文中并没有黄帝的记录,以把祖先当做神灵喜欢向祖先占卜的商人来说,如果黄帝是其祖先,不可能在甲骨文中不出现黄帝。所以可以看出来黄帝的确是周朝才出现的。
《史记·五帝本纪》建立了一整套黄帝的谱系,夏商周三代都出自黄帝一脉,就是所谓的“三代同源”,这个在今天看来肯定是不足信的。
《国语·晋语四》载:
“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吉、儇、依是也。”其中“姬”为周人的姓、祁是“尧帝”的姓,己是“少昊”的姓。“吉”原来带女字旁,是后期“古燕国”的国姓(不是周朝那个燕国)。有时候看这些记载很让人感慨,如果是后人伪造的传说,又为什么那么具体?如果是口口相传下来的记忆,两三千年的时间,什么样的记忆会这么清晰呢?
不过经过春秋战国几百年的改造,包括稷下学者为代表的管仲学派则将黄塑造成“理想王者”的形象,最后成为了《史记》中聪慧多智神勇无敌的帝王。
我们看下蚩尤在先秦文献中的记载
《史记·殷本纪》引《汤语》:
“昔蚩尤与其大夫作乱百姓,帝乃弗予,有状.”《尚书·周书·吕刑》:
“惟吕命,王享国百年,耄,荒度作刑,以诘四方。王曰:“若古有训,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贼,鸱义,奸宄,夺攘,矫虔。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杀戮无辜,爰始淫为劓、刵、椓、黥。越兹丽刑并制,罔差有辞。民兴胥渐,泯泯棼棼,罔中于信,以覆诅盟。虐威庶戮,方告无辜于上。上帝监民,罔有馨香德,刑发闻惟腥。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报虐以威,遏绝苗民,无世在下。乃命重、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群后之逮在下,明明棐常,鳏寡无盖。”这个记载的比较多了,把蚩尤滥用酷刑,失信暴虐描写的活灵活现。
《逸周书·尝麦》详细谈及蚩尤作乱:
“昔王若曰:“宗揜大正,昔天之初,□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于宇,少昊以临四方,司□□上天末成之庆。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河,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以甲兵释怒,用大正顺天思序,纪于大帝。用名之曰:绝辔之野。乃命少昊清司马、鸟师,以正五帝之官,故名曰质。天用大成,至于今不乱。”《庄子·盗拓》:
“黄帝不能致德,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流血百里.”《战国策·秦策》:
“昔者黄帝伐逐鹿,而禽蚩尤。”《管子·地数》:
“黄帝修教,十年而葛卢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为剑艳矛戟,是岁相兼者诸侯九。”《吕览·荡兵》:
“人曰:`蚩尤作兵.’蚩尤非作兵也,利其械也!未有蚩尤之时,民固削林木以战矣.”《大戴礼》:
“公曰,蚩尤作兵与?子曰:`否.蚩尤,庶人之贪者也,及利无义,不顾厥亲,以丧其身。蚩尤昏欲而无厌者也,何器之能作?’”我们可以看到,蚩尤已经被描写成一个贪婪失义,原始落后的丑陋形象。
《山海经·大荒北经》:
“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命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葱,雨止,遂杀蚩尤.”这里有了神话传说的味道,不过蚩尤善作兵,应该是共识,也就是蚩尤擅长制造兵器,是玉制的兵器还是青铜的呢?我们推算玉制的可能比较大,通常认为蚩尤属于“苗蛮集团”,考古发现苗蛮集团的玉文化还是很发达的,有良渚文化灭亡以后的融入。
根据上面古文献的记载,我们可以做出下面的推论,由于蚩尤残暴无得,并不听黄帝的号令(可以理解为背叛),炎帝来讨伐蚩尤,擅长用火的炎帝,遇上擅长用水的蚩尤,结果“争于琢鹿之河,九隅无遗”,按照山海经的说法,应该是赶上大风雨了,所以炎帝惨败后请黄帝出兵,虽然山海经上黄帝请来了天女,我们估计黄帝等着大风雨过后才出击,击败了蚩尤,并且杀了他。”
后世学者对蚩尤进行过很多解读,多认为蚩尤的蚩指的是蛇,蚩尤部落可能是蛇崇拜的部落,有人根据蚩尤有两个角,推测蚩尤带着一个有角的牛头面具,属于牛崇拜,无论是什么,说明蚩尤其实是一个部落联盟。而且很强大,善于制造武器。《国语·楚语》:
“及少昊之衰也,九黎乱德……其后三苗复九黎之德”
是说蚩尤之后的九黎又复乱德,而九黎的后人三苗也乱德。这个属于胜利者的记载,事实上应该是几个原始部落之间的争斗。我们看下考古上发现了什么。
考古上的发现通过文献我们基本上得出来这样一个结果,炎黄集团与蚩尤集团在涿鹿大战,而由于少昊集团的衰弱,蚩尤集团(九黎、三苗)又不断的进行乱德行为(可以理解为不断与争斗)。
现在通常的看法是,炎黄代表着西边来的古羌人集团(这里我们不称他为华夏),而少昊代表着东边来的古东夷集团,蚩尤代表着南边的古苗蛮集团。最早进入中原地区的是蚩尤的古苗蛮集团,而西边来的古羌人集团为了抢夺中原肥沃的土地,对在中原的古苗蛮集团进行了攻击,炎黄集团经过多次失败后终于战胜了蚩尤集团,蚩尤集团的后人(九黎)退出中原,进入汉中平原。但蚩尤集团不甘心失败,又不断向北攻击炎黄集团,这时候炎黄集团已经与少昊集团组成了联盟,少昊集团相对更发达些,成为了联盟的盟主,同时对蚩尤集团进行了再次攻击,蚩尤集团继续南退,退至长江中游的荆汉平原,等少昊集团衰弱后,化做“三苗”的蚩尤集团又向北进攻,企图夺回中原,结果炎黄集团出来了强者,重新成为了联盟的盟主,就是尧舜禹,这次战争也就是史籍上记载的“征三苗”。这次蚩尤集团被彻底击败,再也无力北侵。
我们看下考古的结果。
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 , 徐旭生先生就提出中国上古时候不但有过三大集团的存在 , 而且它们之间从很早就相互发生关系。时至今日 , 随着考古发现与研究的进展 , 三集团的真面目开始自历史传说的迷雾中渐渐显露出来。 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 , 大汶口—— 龙山文化可能属东夷文化(少昊集团) 2 ,屈家岭——石家河文化可能属苗蛮文化(蚩尤集团) 3 ,仰韶——中原龙山文化可能属华夏文化(指的是文化,不代表华夏民族,这时候还没有形成华夏族,炎黄集团),
三大文化集团之前的交融我们这里不谈,看下最后阶段的变化。
进入铜石并用时代晚期 (即龙山时代 )开始 , 情况又发生很大变化。 突出表现在中原龙山文化的影响明显增强。 石家河文化中直领瓮、 盆形擂钵等器物的产生 ,篮纹的不断增多 ;龙山文化城子崖类型中大量拍印纹夹砂罐、 覆盆式器盖、 蒝等的出现 , 都与中原龙山文化对它们的强烈影响有关。 另外,文化的分布地域也有所变动。 此时,豫中地区基本不见石家河文化的影响。说明古苗蛮集团已经在往南迁徙,石家河文化最北只分布到豫南的上蔡、西平一线。原分布着大汶口文化的豫东地区也已成为中原龙山文化造律台类型的地盘。大汶口文化中心在鲁中南泰山附近, 而龙山文化中心则东移至胶莱平原地区。由于石家河文化和龙山文化在地理上不再相连 , 它们之间的交流就很少了。早一个时期的“亚相互作用圈”已不复存在。
从文化发展水平看 , 一方面 , 中原龙山文化从庙底沟二期的低谷中走出 , 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 例如 ,山西襄汾陶寺(据说是尧的都城)墓地不仅规模极大 , 随葬品多而精美 , 而且是按墓葬规模和墓主身份不同而分区埋葬的。 西北部为随葬蟠龙纹盘、 鼍鼓、 特磬的大墓区 , 东南部为有木棺、 彩绘木、 陶器的中型墓区 , 中部则为多无随葬品的小墓区。这些墓区可能属于地位不同的家族所有,表明阶级分化十分严重。又如,河南偃城郝家台发现夯土城垣 ,是聚落进一步分化的产物。 另一方面 , 屈家岭文化在过渡到石家河文化后 , 仅保持了一段时间的辉煌 , 接着就开始走下坡路。 石家河文化只是延用原屈家岭文化城垣而未再新筑。 龙山文化势力也相对减弱。龙山前、 后期之交 , 三大集团文化在交互关系上终于发生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巨变。 此时 , 石家河文化消亡 , 龙山文化有所发展 , 中原龙山文化则势力大盛。
石家河文化是屈家岭 、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 两者的许多文化特征一脉相承 , 如均流行土坑竖穴墓 , 都有壶形器、 斜腹杯、 高领罐等。 石家河文化本身极具特色的是一组富有宗教色彩的红陶小器物 , 包括红陶杯、 壶形器、 钵、 大口圈足杯、 陶塑小动物等。 但到龙山后期 、, 以上典型特征在原石家河文化分布区消失殆尽; 土坑竖穴墓基本不见而流行瓮棺葬; 石家河城等废弃 , 在原建筑区上遍布灰坑、 、瓮棺。代石家河文化而出现的是基本与中原龙山文化大同小异的一些遗存: 流行篮纹等拍印纹饰 , 主要有直领瓮、 罐形鼎、 细高柄豆、 圈足盘等陶器种类。 这表明石家河文化的消亡与中原龙山文化的介入可能存在因果关系。(尧舜禹远征三苗)龙山文化继续发展。 例如 , 山东临朐朱封大墓无论从棺椁墓室大小、 随葬品等级、 礼制性器物的多少等几方面都比大汶口文化晚期大墓更高了一个层次。山东章丘城子崖、 邹平丁公、 寿光边线王等夯土城垣的出现 , 是其实力增强的又一证据。(古东夷与古华夏已经合二为一了)
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的当属中原龙山文化 (后期)。西至陕西西部,北达河北南部,东到鲁西南、 豫东 , 南跨江、 淮 , 其分布地域远远超过了二里头文化的范围。 河南辉县孟庄、 登封王城岗、 淮阳平粮台等城址的出现 , 与中原龙山文化 (后期 ) 的兴盛是分不开的。(尧舜时代)
总之 , 经过龙山前、 后期之交这场巨变 , 三集团文化分庭抗礼的局面已不复存在。(古东夷臣服于古华夏,古苗蛮进一步南移)
我们再看下文献中记载三集团交互关系 , 主要是关于它们之间战争的传说。徐旭生先生将其主要归纳为两大阶段 , 即五帝前期华夏集团与东夷集团的战争 , 五帝后期 (唐虞时期 ) 华夏集团与苗蛮集团的战争。
古华夏与古苗蛮的战争最著名者莫过于 “涿鹿之战”。 上文已经提到过的《逸周书· 尝麦篇》 记载:
“蚩尤乃逐帝 , 争于涿鹿之阿 , 九隅无遗。 赤帝大摄 , 乃说于黄帝 , 执蚩尤 , 杀之于中冀 , 以甲兵释怒。“是说古苗蛮集团在蚩尤率领下 , 攻击华夏集团的炎帝一方 , 使其疆土全失 , 只好求救于黄帝。黄帝与蚩尤经过战争 , 才挫败古苗蛮的进攻。但华夏集团的胜利只是暂时的 , 并无一劳永逸之功。 《史记正义》 引 《龙鱼河图》 又说: “伏蚩尤后 , 天下复扰乱......咸谓蚩尤不死 , 八方皆为殄灭” , 表明随着势力的增大 , 古苗蛮集团又进行挑衅 , 致使战争持续了相当长的时期。(导致尧舜禹征三苗)。
五帝前期古华夏对古苗蛮战争上的胜利 , 古华夏与古东夷控制范围有了接触,是与新石器时代晚期庙底沟期仰韶文化对大汶口文化产生强烈影响的实际相符的。 而此后古东夷文化的强盛, 也正和铜石并用时代早期大汶口文化蓬勃发展 , 反过来对仰韶文化施加巨大影响的情况不悖。 当然这两个集团间的争夺只是互有胜负 , 不存在一个集团对另一个集团的征服 , 所以在考古学上的表现也是只有文化的强弱进退而无替代现象。(反映的现实就是少昊、颛顼、帝喾、尧、舜轮流成为联盟的首领)
到尧舜时期, 古华夏集团已走出低谷, 生产力发展, 实力大增; 而古东夷与古苗蛮集团的力量则相对削弱。
古东夷实力的暂时削弱可能与部分东夷其穷兵黩武有关。 侵扰古华夏联盟不说 , 对与自己关系一度密切的集团可能也开始发动战争。 比如和良渚文化(古越人,三大集团在中原混战的时候,古越人旁观独立发展,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玉文化) , 早期大半处于和平交往的状态。 但到晚期 , 却有证据表明它们之间发生过战争。 江苏新沂花厅墓地殉人现象就被认为是良渚对大汶口的远征所致; 而有的良渚玉琮上刻有大汶口文化的符号, 又可能是大汶口征服良渚的纪念品。当古东夷集团在实力大耗而自顾不暇的情况下 , 古华夏集团重振旗鼓 , “箭头” 开始对准曾猖獗一时的苗蛮集团。 这时 , 石家河文化渐趋衰落 , 它与龙山文化的联系也被中原龙山文化从中切断。 《战国策· 魏策》 中 “禹攻三苗而东夷之民不起” 的记载大概指的就是这种状况。(这里应该是东夷和苗蛮混淆)
关于华夏与苗蛮战争的记述很多。 《吕氏春秋· 召类》 说: “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 , “舜却苗民 , 更易其俗” ; 《淮南子· 修务训》 言: “舜南征三苗 , 道死苍梧” , 说明从尧到舜在 一步步向南推进。 至禹时时机成熟 , 终于趁三苗发生内乱和天灾之机 , 大举入侵 , 对三苗进 行了一次毁灭性的打击。 《墨子· 非攻下》 记载:
昔者三苗大乱 , 天命亟之。 日妖宵出 , 雨血三朝 ; 龙生于庙 , 犬哭乎市; 夏冰 ; 地坼及泉; 五谷变化。 民乃大振。 高阳乃命玄宫。 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 四电诱祗。 有神人面鸟身 , 若谨以侍。蝨矢有苗之祥 , 苗师大乱 , 后乃遂几。
高阳就是颛顼帝、帝喾是高辛氏
经过这场惨败 , 三苗衰微。 石家河文化被中原龙山文化替代。 中国由三大集团 “三足鼎立” 演变为夷与夏东西争雄。
综合起来看 , 三大集团在中国文明形成中都扮演了极重要的角色 , 只不过在不同阶段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有所分别而已。铜石并用时代早期 , 东夷和苗蛮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最高。在距今 5000年前后 , 大约已初步进入中国早期文明时代。铜石并用时代晚期 , 苗蛮渐趋衰落 , 东夷继续发展 , 华夏则盛极一时。 此时 , 以华夏为首的三大集团共同把中国的早期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 奠定了向中国成熟文明时代— — 夏代迈进的基础。 最后在距今 4200年左右的龙山前、 后期之交 , 由于华夏集团的向南扩张 , 苗蛮集团远遁 , 夏王朝随之诞生。华夏族群的雏形在这个时候形成。
结语:黄帝战蚩尤,其实就是原始部落时期,两个部落争夺生存空间和控制地盘发生的战争。蚩尤部落始于埃及三角金字塔地区,以来自外星蜥蜴人,高颅人初建,迁移印藏地区的不丹锡金与矮人汇师,也是苗族人的三苗。苗族人与出于埃及三角塔地区犹太人,吉普赛人也是大三苗,三角猫。来自外星蜥蜴人高颅人矮人为侵占不属于自己的移民地球,利用猩猩猴子殖入自己的人种细胞,变形相,长相,只不过头颅,额头,颈部,耳朵,体形体味,尤其是腿形不同于地球所有肤色人种。蚩尤来到中国范围,主要利用中国人种,进行配种变种寄生改种殖民。轩辕黄帝部落也与保护地球各种飞船直接联系,为保护大中国各民族平安,对来自外星寄生改种变种殖民,侵占地球,制造战乱,严重污染地球所有,最终毁灭地球的蚩尤进行大战!驱赶!但从秦始皇以前又利用暗杀寄生移民,利用整容易容控制权力军队进行暗杀寄生改种变种殖民。一直未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