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农民出身的壮汉,一手推翻大明王朝的领袖,一个信誓旦旦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的皇帝,一个杀人如麻的魔王。这就是李自成,一个矛盾的集合体。他到底是一代草莽英雄,还是一个视人命如草芥的魔王?后世又当如何评论这位在中国历史上写下波澜壮阔一页的大顺皇帝?
李自成发迹史
李自成是陕北米脂人,自小就喜欢打拳踢脚,舞刀弄枪。年轻的时候在驿站管理马匹。不过他运气挺差的,这份差事干了不久,就因为丢失公文,连同饭碗一块丢了。没有工作,李自成只能闲坐家中,借债度日。债主三天两头上门讨债,妻子有不安于室,在外拈花惹草。李自成得知此事后勃然大怒,索性一到宰了债主和妻子。为了避免吃官司,李自成逃到了甘肃投军,不久便因作战勇猛,被提拔为把总,可很快他又因为欠饷和参将吵了起来,这时候李自成的暴脾气又发作了,手起刀落,参将和当地县令双双毙命,李自成也扯起了反旗。
带着一支小队伍的李自成四处投靠农民义军,但很快这些义军都先后被朝廷招安。李自成不得已,东渡黄河来到山西,投被了自己舅舅,号称“闯王”的高迎祥,受到其舅舅重用,被封为“闯将”。
朝廷对于高迎祥等人颇为忌惮,屡次派重兵前往围剿,但李自成一则打仗强悍不畏死,二则足智多谋,因此很难对付。中原五省总督陈奇瑜曾将李自成军包围在兴安车厢峡中,眼看就要全歼义军,但李自成买通陈奇瑜的幕僚,伪装投降,获得了喘息的机会。待一出峡,立刻复叛。后来洪承畴接任五省总督,义军损失惨重,不得不采取李自成“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作战策略,挥军南下,袭取安徽凤阳。凤阳作为明太祖朱元璋的“龙兴之地”,沦陷于义军之手,对明王朝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没过多久,高迎祥兵败被杀,李自成接任“闯王”。
崇祯十四年(1641年)李自成攻破洛阳,擒杀福王朱常洵。朱常洵是万历皇帝的儿子,由于深得万历宠爱,一再受封获赏,富可敌国。李自成缴获了福王的财产,军势大振,遂兴起了攻灭明王朝取而代之的想法。
在红衣大炮震耳欲聋的开炮声中,农民义军呐喊着向北京城发起了冲击。城内守军毫无还手之力,纷纷四散逃窜。讽刺的是崇祯的宠臣,收成总管、宦官曹化淳率先打开广宁门投降。第二天宦官王相尧、兵部尚书张缙彦、朱纯臣等人也纷纷打开自己把手的城门。大顺军几乎不费一兵一卒就顺利占领了北京城。真正成为孤家寡人的崇祯帝只得吊死在煤山上。
《明史》对李自成的评价
在官方史书《明史》里,李自成被列入《流贼传》中,在对李自成的评价中,作者写道:“盗贼之祸,历代恒有,至明末李自成、张献忠极矣。史册所载,未有若斯之酷者也......自成为人高颧深頤,鸱目曷鼻,声如豺。性猜忍,日杀人斫足剖心为戏。”对李自成的评价可谓是到了极端地污蔑地步。
《明史》是清朝人写的,作为一个胜利者,对败军之将自然不会有什么好话。不过从中能看出一个问题,那就是李自成为人比较残暴。
野史之中对李自成的认识
在民间,对李自成的认识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吴伟业在《圆圆曲》中所说的:“颜流落非吾恋,逆贼天亡自荒宴。”这里的逆贼,自然指的就是李自成。吴伟业站在明的立场上,将李自成称为逆贼,算不得客观,但也反映了当时明朝遗民的主流心态随之而来的后世始终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并且在清朝前期都能起到一呼百应的效果恐怕也是与这种心态分不开的。
当代对李自成的评价
当代人对李自成的评价,最具有价值意义的当属郭沫若所著的《甲申三百年祭》一文。文中第一次清晰地分析了李自成的成败之因。在对李自成的评价上,带有一种主观的同情色彩。文中认为李自成算得上是一位优秀的农民起义领袖,是他推翻了内朽外破的大明王朝,带给中国百姓以新的希望。正如郭沫若在此文中所说的另一句话那样:“在一般史家的习惯上是把甲申年认为是明亡之年的,因为要限于明室来说吧,事实上它久已失掉民心,不等到甲申年,早就是仅存形式的了。”明朝之亡早已是定局,即使没有李自成来推翻它,也会有王自成、张自成等来完成这个任务。
近年来,又出了不少对李自成评价的新观点,但大体上逃不出以上几种情况。看来,关于对李自成是英雄还是魔王的争论,还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李自成是英雄还是罪人?
李自成既不是历史罪人,也不能尊作英雄,只能算作一个造反失败的大头目。
李自成失败招致满清入关,给当时汉人造成了比天灾更深重灾难。所以说,小民心态、缺点和过失颇多的李自成不能称作英雄。但把大明灭亡主因往他身上推,这也是片面的。其实明朝灭亡是必然的,不可逆转的。
家世背景李自成的祖籍是米脂县李家站,在米脂县殿市镇有个村落,名叫李继迁村,当地人也叫做李家站,村里的人代代相传,是西夏奠基者李继迁的后人。
李自成家庭属太安里二甲,明代前由甘肃太安里迁徙来到李家站。而这个李家站正是当年党项拓跋平夏部从甘肃东迁后居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