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网 www.QiQu.net】探秘天下未解之谜 分享全球奇闻趣事

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今天是

三样俱全的俗世奇人有哪些,俗世奇人深度解读

发布时间:2023-10-04 10:46来源:奇趣网编辑:QiQu阅读: 当前位置:奇趣网 > 奇闻趣事 > 手机阅读

作者:杨 葵

2000年作家出版社出版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可能是作者当时出过的最薄的一本书吧。很不起眼,售价8元。当时我还在这家出版社工作,近水楼台先得月,看到此书校样,刚翻几页就放不下了。我从那时到今天,读书有三大爱好,一爱小册子,二爱笔记类,三爱读闲书。《俗世奇人》一册在手,三样俱全。

读完校样颇觉意犹未尽,可是突遭兜头一瓢冷水。冯骥才在后记里说了:“写完这组小说,便对此类文本的小说拱手告别。狡兔三窟,一窟必死;倘若再写,算我无能。”急得我当场一句话都喊出声儿了:别啊大冯!

说来这也是阅读的一个——不叫乐趣,叫特点吧:果真好书的话,沉浸其中,生怕读完。终结之页一旦来临,真想喊出个别啊别啊。然而真放下了,大不了脑海萦绕几日,过后也就那么回事儿,毕竟想读的好书太多了。好比邂逅美食,总要拼命为难自己的胃,真撂下筷子,也什么都不耽误。

没想到,念有所忘,也有回响。2015年又有了《俗世奇人》(贰),又读得心旷神怡。这还没完,2020年又有了《俗世奇人》(叁)。这是当年读第一本时万没想到的。更没想到的还有一条:这个系列总计销售逾600万册,吓死人。

我说《俗世奇人》三样俱全,小册子、读闲书好理解,为什么说它是笔记类?需要多说几句。

冯骥才是小说家,他说《俗世奇人》是小说,可见是当小说写的。但我更愿意将之归类于一种更传统、更中式的文体:笔记。中国古代,笔记这一文体涵盖面极广,从内容分,主要有鬼神仙怪、历史掌故、考据辩证等类别。《俗世奇人》写的是奇人逸事,不说鬼神仙,至少也是怪;几乎每篇内容都有不少天津风土人情和历史掌故;又以写小说的心态塑造人物,力求精准深入,这又很像考据辩证的严谨……如此一来,笔记这一文体的主要类别,薄薄3本小册子一应俱全——又一层面的三样俱全,因此读起来虽薄犹厚,结实厚重的厚。

笔记自古有之,最早的笔记确实被归纳到小说一类。不过此处所谓小说,是不入三教九流的小说家这一层面的小说,而非西风东渐之后所谓的小说。时至北宋,宋祁首次将“笔记”用于书名,从此笔记文体长盛不衰。关于这点不赘述了,我想说的是,笔记文体的内涵,远比如今我们共识中小说这一概念的内涵更为丰富,研究文学、文体的朋友可以留心,有好多题目值得深入。而真想读透冯骥才的《俗世奇人》,从辨别文体这条路切入,可能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再多扯个线头儿吧:《阿Q正传》亦可从笔记文体角度去研究,鲁迅说起这篇作品时曾经说:“总而言之,这一篇也便是‘本传’,但从我的文章着想,因为文体卑下,是‘引车卖浆者流’所用的话,所以不敢僭称,便从不入三教九流的小说家所谓‘闲话休题言归正传’这一句套话里,取出‘正传’两个字来,作为名目……”假如剔除鲁迅这番话中白话文运动的时代背景,纯从文本、文体角度考察,自有一番滋味可咂摸。甚至,如果剔除《阿Q正传》整篇小说的时代背景,阿Q也是一个“俗世奇人”。稍有不同的是,冯骥才笔下的俗世奇人大多从正面写,而阿Q是从反面写的。

退一步说,放弃文体考察的任务,单从文本上讲,《俗世奇人》也可视作冯骥才写小说的创作笔记,比如人物勾勒、故事模型,诸如此类。说不定里面哪些人哪些事,很快就会在冯骥才继之而来的皇皇巨著里现身。你看他此前的名篇如《神鞭》《三寸金莲》,就像《俗世奇人》的加长版。

《俗世奇人》接续的这种中式传统,是从《史记》一脉相传至今的。在我读来,《俗世奇人》中有些篇目就像《史记》里的“鸿门宴”,像“李愬雪夜入蔡州”;有些分明有着《世说新语》直至《聊斋志异》一路而来的亲切。这是笔记嫡传一系,根正苗红,有贯穿古今、一脉相承之感。

当然,传承不是模仿,不是泥古不化,要传承的是这一血脉的精神实质。冯骥才做到了,他传自古人,又写出21世纪新笔记的独特之处。这份独特,他写到第三本的时候,已经很自觉了,所以他在《俗世奇人》(叁)后记里会说:“这些人物虽然性情迥异,却都有天津地域文化的共性。我喜欢天津人这种集体性格。”

历代传统笔记更注重一个“随”字,随意,随性,随便,多为极其个人化的性情之作,以我目力所及,挺少冯骥才这样大处着眼,志在描摹一个地域的集体性格。王国维说李白“纯以气象胜”,气象之大,正是冯骥才对笔记这一文体的新拓展、新贡献。《俗世奇人》一而再,再而三,却并不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而是有气象,气象大,气象更大。3本小册子写出笔记大气象,令人尊敬。(杨 葵)

三样俱全的俗世奇人有哪些,俗世奇人深度解读

《俗世奇人》都有什么人物?

1、刷子李

此人手艺极高,外号刷子李‘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任嘛甭放,单坐着,就赛升天一般美。

最叫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一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别不信!他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

2、泥人张

泥人张大名叫张明山。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咸丰年间常去的地方有两处。

一是东北城角的戏院大观楼,一是北关口的饭馆天庆馆。坐在那儿,为了瞧各样的人,也为捏各样的人。去大观楼要看戏台上的各种角色,去天庆馆要看人世间的各种角色。

3、快手刘

快手刘是个撂地摆摊卖糖的胖大汉子。他有个随身背着的漆成绿色的小木箱,在哪儿摆摊就把木箱放在哪儿。

箱上架一条满是洞眼的横木板,洞眼插着一排排廉价而赤黄的棒糖。他变戏法是为了吸引孩子们来买糖,戏法十分简单,俗称“小碗扣球”。

一块绢子似的黄布铺在地上,两只白瓷小茶碗,四只滴溜溜的大红玻璃球儿,就这再普通不过的三样道具,却叫他变得神出鬼没。

4、苏七块

苏大夫本名苏金散,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正骨拿环,天津卫挂头牌。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

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颏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赛的乌黑锃亮。

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

他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呢?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

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自好。倘若再来,一准是鞠大躬谢大恩送大匾来了。

5、贺道台

绰号“死鸟”,他有两样能耐,伺候头儿,伺候鸟。伺候头儿就是拍马屁,当撒气篓子;伺候鸟,是因为他对鸟儿们的事全懂,经他那双小胖手一摆弄,毛儿鲜亮,活蹦乱跳。

三样俱全的俗世奇人有哪些,俗世奇人深度解读

《俗世奇人》的故事简介

内容概括:

天津卫是天津的古称,当年,它既是水陆交通要道,也是世人瞩目的开放城市。所以,在天津生活的人,“不强活不成,一强就生出各样空前绝后的人物”。他们有的现身于上流社会,有的混迹在市井民间,都是“俗世”中人;然而他们又不是普通人,他们所做的事情令人匪夷所思,是“俗世”中的“奇人”。

他们中间既有凭着一把钓竿把鱼钓绝的大回,也有只认牙不认人的牙医华大夫;既有专会溜须拍马的“死鸟 ”贺道台,也有抠团鞋泥就能捏出人像的“泥人张”。这些“俗世奇人”,在作家冯骥才独到的眼里、幽默的笔下,个个生动有趣,活灵活现。

《俗世奇人》共有18篇作品,每篇记述一个奇人趣事,各自独立。内容虽互不相关,但“读起来正好是天津本土的‘集体性格’”。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晚清光绪年间,天津卫本是水陆码头,居民五方杂居,性格迥然相区别,然而,燕赵之地,血气刚烈;水咸土盐,风俗习惯强悍。近一百多年来,列举所有中华大灾大难,没有一个不首当其冲,于是产生出各种怪异人物,既然在显赫上层,另外在市井民间。作者听的很多,长记在心,所以,作者随想随记,描绘了解放以前出现的社会风土人情;每个人一篇,各不相关,最后写成一书,名为《俗世奇人》。

作者简介

冯骥才,男,浙江宁波人,1942年生于天津。中国当代作家、画家和文化学者。在文学上为文革后崛起的“伤痕文学”代表作家。一九八五年后以“文化反思小说”对文坛产生深远影响。

冯骥才兼为画家,出版过多种大型画集,并在中国各大城市和奥地利、新加坡、日本、美国等国举办个人画展。他以其中西贯通的绘画技巧与含蓄深远的文学意境,被评论界称为“现代文人画的代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俗世奇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冯骥才

小编推荐:如果您对本文《三样俱全的俗世奇人有哪些,俗世奇人深度解读》感兴趣,还可以看看《云南省普洱市老翁上山放羊带回来历不明的蛋回家孵化 原来是珍稀动物“白鹇” 》这篇文章。奇趣网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本文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鱼腥草可以治疗脱发吗?鱼腥草功效与作用有哪些

下一篇:童年是什么?童年到几岁结束(幼年到少年之间)

奇闻趣事排行

奇闻趣事精选

奇闻趣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