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新播的《玫瑰行者》中,岭南市禁毒大队长程吉在为手上的禁毒案踩点时,不幸被毒贩杀害。同事在烈士陵园为程吉送行时,除了脱帽、敬礼、献花等一系列的常规礼仪外,还有一项特殊的鸣枪礼。4名警察,朝天举枪约45°,鸣枪三次。
或许,你从影视剧中看过类似的鸣枪礼,但你知道这项特殊的鸣枪礼的来历、有什么特殊含义、鸣枪礼兵有什么数量上的要求吗?
鸣枪礼的来历鸣枪礼起源于欧洲,最初是源于和平意图的示意。从十五世纪起,欧洲国家开始装备火器,但当时正处于冷、热兵器交替的年代,火枪还大多是明火枪,需要从枪口装火药,每次射击后还需要重新装火药。因此,很多时候,双方都没有时间再次装填发射,只能放一枪后,用冷兵器肉搏。
战斗结束后,双方都要收拾战场,为了表示自己已经停战,会将枪里的子弹朝天射击,表示自己不会搞突袭,对对方没有威胁。时间长了,这种停战手法就在战争结束后,安置死伤者时被固定了下来,慢慢地就演变成了一种对死者表示哀悼的礼节了。
鸣枪礼的文化内涵?现在鸣枪礼早已被固定下来成了军队的集体悼念活动,是军人对牺牲战友的最高礼节。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军队都使用鸣枪礼,一是抚慰、追思,表达对战友的缅怀;二是告慰亡灵,表达对战友的祝福;三是表明悲愤,表达对战友的敬仰。
2015年3月21日,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举行安葬志愿军烈士遗骸仪式时,原沈阳军区部队27名礼仪卫兵鸣枪九次;
2016年6月9日,为迎接在马里执行维和任务牺牲的战友申亮亮烈士回国,29名礼仪卫兵鸣枪11次,寓意是申亮亮29岁,军龄11年。
2018年,为了更好地表达对烈士的褒奖、悼念和尊重,中央军委在新修订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队列条令(试行)》中,首次设置了“鸣枪礼”环节,明确了礼兵人数、鸣枪次数、实施步骤、动作要领等规范。
鸣枪礼兵数量通常为12-50人,具体人数由旅(团)级以上单位根据情况确定,集体鸣枪12次,军人葬礼仪式鸣枪3次。
2020年9月29日,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举行的第七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安葬仪式上,礼兵鸣枪三响,向志愿军烈士致敬!
除了重大活动,礼兵的每次鸣枪礼的背后都是死亡,这是军人的荣誉,背后代表着负重前行,为今天的幸福生活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