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过一个问题:刘裕篡位后,为何不学司马炎善待曹奂,而是杀了司马家人。
杀皇帝这个优良传统,说起来还是还是司马家开的。
故事回到回到160年前,甘露五年五月。
高贵乡公曹髦驾长车,率领着一帮宫中杂役杀出云龙门。
司马昭手下重臣贾充带领手下围住皇帝,杂役被打的死走逃亡,曹髦拔出佩剑四处挥舞,没人敢上前。
四个月前,曹髦刚刚封了司马昭为晋王。
司马昭距离皇位只有一步,就差一步了。
曹髦少年心性,不甘心拱手让出曹操打下的江山,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商量:
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
王经等人一出宫就把皇帝的计划告诉了司马昭。
司马昭微微一笑,派出了自己的心腹贾充处理此事。
此时,云龙门外长街上,皇帝的手下被打散,但是皇帝怎么办?拿着把长剑四处乱挥的曹髦该怎么处理?
一众武将心里没谱。
贾充手下有位叫成济的将军是个急性子,他问贾充:大人我们该怎么办?
贾充眼珠一转说:司马公畜养你们,不就是为了今天让你们出力的吗?
成济说:寻常人我一枪就送他归西了,可那是皇帝啊,万一伤了他或者杀了他,会被满门抄斩的。
贾充道:今后这天下难道还是曹家的吗?你是想当曹家的忠臣还是想当司马家的开国重臣,自己想想。
成济一想,也对,所谓富贵险中求,他抖动长枪冲了上去。
长枪寒芒照的少年皇帝睁不开眼。
曹髦死了,魏国群情哗然,大臣们都要求处死罪魁祸首贾充,但是司马昭没舍得,只是杀了愣头青成济。
司马昭大约没想到,杀皇帝这事儿影响深远。
不但他活着的时候再无缘皇帝之位,而且,影响了两晋南北朝一百六十年。
有些事儿一旦开了头,就像一辆奔跑的车,没谁能够轻易拦下来。
比如,杀皇帝。
曹髦死之前皇帝和权臣还保持着表面的体面,即使像汉献帝这种亡国之君,也得以在山阳君的位置上得了善终。
活的比他大舅哥曹丕都长。
汉献帝去世那年诸葛亮也去世了,所以有人怀疑汉献帝就是诸葛亮,呵呵。
司马炎承袭了禅位优待前朝皇帝的优良传统,善待曹奂,封他为陈留王。
曹奂活了五十八岁,善终。
但是曹髦之死,已经打开了一个潘多拉魔盒。
此后南北朝一百六十多年时间里,皇帝越来越不值钱,比韭菜还不值钱,权臣们上位的第一件事就是杀前朝皇帝。
宋王刘裕只是开了个头。
刘寄奴家境贫寒,为了一口饭投身北府军。
靠着自己的聪明和在军事上的天赋,很快崭露头角。
元熙二年,司马德文禅位给宋王刘裕。
实指望自己能像曹奂一样能平安过一生。
司马德文怕刘裕加害自己,饮食起居都由皇后褚灵媛照料。
河南褚氏是世家大族,刘裕也要给三分面子。
刘裕无法下手加害司马德文,后来刘裕让人骗出褚灵媛,然后杀了司马德文。
宋永初二年九月丁丑,裕使后兄叔度请后,有间,兵人逾垣而入,弑帝于内房。
司马德文的死比起曹髦,显然没激起多大的水花。
杀皇帝一旦没有后患,收益是很高的。
很多人看到了其中的商机。
四年后刘裕去世少帝刘义符继位,权臣徐羡之联合檀道济把刘义符赶下了皇帝为位,辅佐刘裕三子刘义隆上位,为了不让少帝有翻身的机会,徐羡之找了个由头杀了少帝。
刘义符的岳父就是被杀的晋恭帝司马德文。
此后在权臣心里,杀个皇帝,成了投资少收益高的优选项。
南北朝时,皇帝遂成高危职业。
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成济杀高贵乡公,这一点星火让后世权臣看到,原来皇帝也是可以杀的。
文:薛白袍
刘裕建宋后为何要杀死晋恭帝呢?
从东晋末年刘裕起兵反对桓玄的统治起,统治阶级内部经历了一系列的斗争。这些斗争的性质是逐渐兴起的下级士族向腐朽无能的高级士族争夺全国统治权的斗争,斗争的最后,下级士族获得了胜利。刘裕杀死晋恭帝,便是整个斗争的高潮。
公元421年,刘裕派人杀死了禅位后的晋恭帝。虽然这个行为遭到了后来儒家的不断抨击和诅咒,但是我们还是有必要去探索一下,刘裕杀晋恭帝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三国时期,正是古代门阀制度形成的一个时期。当时除了汝南袁氏、弘农杨氏等少数显赫家族外,后来的魏晋高门还正在形成中。
司马氏是河内大族,从司马防、司马朗直到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消灭曹爽后,司马懿父子自握权柄,羽翼已丰,代魏只是时间问题。所以司马氏代魏时,晋武帝不但不杀魏帝,反而优待退位的魏帝,允许礼乐制度皆如魏旧。这是在一种强烈的自信心和对形势的绝对掌控之下做出的举动,也受到了后来儒家的高度评价。
刘裕却不具备司马氏的优势。刘裕代晋时,司马氏宗室中有不少人逃亡北方,降附北方政权,对刘裕还是能够构成一定威胁的。比如司马休之投靠了后秦,司马交思投靠了北魏,都曾被后秦和北魏用来对抗刘裕。刘裕对此也是颇为忌惮。
刘裕忌惮的原因很简单,万一这些司马氏的宗室在北朝支持下打回来,肯定会继续拥戴晋恭帝,复辟晋室,自己刚建立的宋朝根基就会被动摇。
刘裕刚当皇帝时,南方的高级士族并不是很拥戴他。刘裕明白,如果不拉拢高级士族,很难巩固统治。这些高级士族垄断军政大权,谢家和鄱家这样的一流高门对刘裕的态度一直是比较轻视的。《宋书》记载:为了拉拢阳翟褚氏,刘裕竭尽心力,不惜以高官厚禄拉拢,让褚氏竭尽心力追随自己。
当然,对于高级士族中对不肯追随自己的异己势力,刘裕也是严加惩处,毫不留情的。
出自一流高门太原王氏的王坦之、王愉父子,曾与谢安共同辅佐晋孝武帝。王愉对刘裕执政一直心存不满,因此“潜结司州刺史温详,谋作乱,事泄,被诛,子孙十余人皆伏法。”
陈郡殷家,也是当时的一流门阀。其代表人物殷仲文“善属文,为世所重”,与桓氏家族关系尤为密切。刘裕起事后,殷仲文一直在为桓玄出谋划策,后见桓玄大势已去,不得不屈服于刘裕。
对于这样的人,刘裕自然不会信任。”刘裕将贬到外地,殷仲文心中自然更加不满,于是“与桓胤谋反,遂伏诛。”
士族
作为桓玄余党,刘裕一直把桓胤、殷仲文看成是腹心之疾,这二人的死,很大程度上是刘裕罗织罪名定罪的。所谓殷仲文参与谋反之事,漏洞很多,但刘裕通过对殷仲文及桓玄残余势力的清理,巩固了自己的统治。
客观的说,刘裕面临的客观形势与晋武帝代魏时大不相同,其统治巩固程度也远不能和司马氏相比。在此条件下,刘裕为避免夜长梦多,害死晋恭帝,也就毫不奇怪了。
刘裕是个极有心计的人。史料记载:元熙二年,刘裕"有受禅意,而难于发言,乃集朝臣宴饮,从容言曰:今欲奉还爵位,归老京师。群臣唯盛称功德,莫晓此意。亮乃悟旨,于是叩屏请见,曰∶须数十人便足。亮既出,拊髀曰:我常不信天文,今始验矣!"
这段记载,把刘裕欲代晋而闪烁其词,以退为进的奸雄本色描绘得淋漓尽致。刘裕独掌大权十几年,但是还是顾忌那些高门士族的态度,所以亲自出马试探这些高门士族的态度。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当时的高门士族并没有主动提议刘裕代晋,这和当年晋武帝代魏,群臣踊跃上表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里面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因为刘裕的出身问题。刘裕想毒死晋恭帝时,手下竟然无人肯出面帮忙,只能自己上,这无疑说明当时统治阶级内部认为他有资格做皇帝的人,以及愿意拥戴他做皇帝的人,还是不占多数的,因此他更要杀掉晋恭帝,断了这些人复辟的念头。
刘裕通过杀死晋恭帝,以及对不愿合作的高门士族的诛戮,高门士族社会的心态与行为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绝大多数高门人物默认了刘裕主政的事实。
为有效地控制高门士族社会,刘裕对高门士族社会采取了严厉的监控手段。他派刘穆之建立了一个情报系统,向自己汇报这些人的动向,“虽复亲暱短长,皆陈奏无隐”。
刘裕代晋的根本性质,是门第寒微的武人势力取代高门士族的统治地位。刘裕对司马氏的诛戮,可视为打击高门士族政策的一部分。除了晋恭帝外,司马秀、司马轨之、司马遵之等晋朝宗室也是死于刘裕之手。所以王夫之在评价刘裕时,才会说:”裕起自寒微,当时在廷之士,无有为裕心腹者,而裕又无驭才之道也。身殂而弑夺兴,况望其能相佐以成底定之功哉?”
王夫之这段评价,说出了刘裕与高门士族社会之间深层次矛盾的实质。这也是刘裕大杀司马氏宗室的根本原因。
刘裕夺位后,为什么会对司马家斩尽杀绝呢?
因为虽然当时的刘裕已经当上了君王,但是他一直没有儿子,到了晚年的时候才生下了儿子来继承自己的皇位,所以他为了防止司马家族的人卷土重来,所以就下令把司马家族的后人都杀了为自己的儿子扫清障碍。
刘裕是晚晋的大臣,虽然出生微贱,但是他不甘堕落,一直在往上爬,最终成为了晋朝的重臣。虽然他已经差不多是君王的存在,但是他一开始却没有当君王,反而是扶持了司马文德登上王位,司马文德为了保命,就把自己的王位让给了刘裕,但是刘裕并没有被他的示好所感动,反而是杀光了司马文德,而且当时的刘裕已经被权利冲昏了头脑,他已经不满足做一个兵马大将军了,所以他就杀光了司马家族的所有人。最终他也登上了皇位。
其实一开始刘裕也并不是想要杀死司马家族的,但是因为他要为自己的儿子铺路,而且刘裕也是知道战乱的痛苦的,所以他就只能把司马家族的人全杀了。而且刘裕上位以后,为了保障自己的地位和老百姓的地位,所以就颁布了很多的限制大地主和豪强的法令。因为这些法令触动了这些大地主的利益,所以很多人对刘裕非常的不满,一直在暗暗的反抗刘裕的政权。因为刘裕知道这个情况,如果自己死了,他的儿子的皇位肯定做的不稳,而且很可能他的王朝会再次覆灭,所以他只能先下手为强把司马家族杀了。
刘裕的做法确实会让人诟病,但是也可以看得出来,在那个弱肉强食的年代,只有这样才是保命的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