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围攻南京城
曾国藩,“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他做到了汉臣能做到的一切。毛主席也感叹,“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1864年,这是曾国藩一生中最巅峰时刻,多年的鏖战,湘军终于击败了老对手洪秀全,攻陷南京城。
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经常被提起,按理此时的曾国藩已经拥兵至少30万,占据着清廷半壁江山,完全可以以此为基础称帝,为何他甘愿寄人篱下呢?事实上,早在湘军攻下安庆后,曾国藩的威望日渐提高,而向来对汉臣颇为信任的咸丰皇帝又在此时驾崩。
曾国藩(中)
这一切似乎都在给曾国藩问鼎天下提供了机会。湘军将领借着恭贺攻克安庆之功,送了八个字,“王侯无种,帝王有真”;左宗棠更是颇有心机地说,“神所凭依,将在德矣。鼎之轻重,似可问焉!”;彭玉麟更是直接写信称,“今东南半壁无主,涤丈岂有意乎?”
且不说上面这些人是否真心拥戴曾国藩称帝,但从侧面说明了当时的曾国藩具备了称帝的实力。当湘军攻下南京城后,据说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鲍超四人在玄武湖有过一场密谋,探讨拥戴曾国藩称帝的可能性。
庆贺湘军攻克安庆城
随后,曾国藩率领30多名湘军高级将领去见了曾国藩。曾国藩深知将领们的用意,于是当着大家面写了一副对联,“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此事最终不了了之,湘军将领大感惋惜。
究竟是什么让曾国藩不愿意称帝呢?有人说,这是曾国藩核心实力不够。持这种说法的人认为,看似曾国藩拥有30万大军,实则只有12万湘军能使用。进一步分析,这12万湘军中也是派系林立,真正对曾国藩死忠的只有曾国藩麾下的5万湘军,而且清廷对曾国藩已经有了防备。
曾国藩(右二)
这都不是主要的,因为改朝换代无一不是九死一生,与刘邦、朱元璋等开国皇帝相比,曾国藩的优势已经十分明显了。真正决定曾国藩选择臣服腐朽晚清政府,是源自两个字:信仰。
作为儒家的代表性人物,曾国藩忠于儒家而非朝廷,他在《讨粤匪檄》中表露了自己的心迹,“举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荆。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
曾国藩认为太平军就是破坏伦理纲常,这于自己接受的儒家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是邪术,必须加以打击。当然,曾国藩身上也充斥着儒生们愚忠、愚孝的封建伦理思想,这让他对清廷还寄托着某种希望。不过,从更大的背景来看,曾国藩的这样举动,反映了儒家思想里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生追求。
参考资料:《曾国藩传》、《曾文正公文集·讨粤匪檄》
拥兵三十余万,占据晚清半壁江山的他,为何不造反?
拥兵三十余万占据晚清半壁江山的曾国藩没有造反的理由。曾国藩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同样是大清王朝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他自己组建的湘军是晚清时期最具有战斗力的一支部队,在镇压太平军起义过程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虽然手下拥兵30余万,但是他从来没有反叛大清王朝之心,首先要关注一个客观因素,当时清王朝的腐朽落后已经是众人皆知,曾国藩作为提出洋务运动的先进人士,他当然认识到社会矛盾的激烈性。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使近代中国的三座大山。清政府早已经没有挽救的可能,如果这个时候曾国藩举兵起义或许能够登上皇位,但是恐怕自己也坐不稳这个位置。清政府是自己依靠的一棵大树,同样是这个时代众矢之的,曾国藩拥有这颗大树,还能够过上不错的生活。如果自己举兵造反,即使最后成功恐怕也沦为西方列强统治的工具,他自己无法再成为高高在上的帝王。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曾国藩手中虽然有足够的兵源,却没有后勤保障。无法在短时间内筹集大量的粮草供自己部署接下来的军事活动,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果没有充足的粮草,这些士兵不可能陪着自己冒着掉脑袋的风险反抗大清王朝。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曾国藩满足不了30万大军的欲望,如果自己轻易举兵很可能遭到反噬。而且他身上有一种士大夫精神,传统儒家思想宣传忠君爱国,这样的种子同样深深扎根在曾国藩的心中,他没有理由造反,他更不想推翻清王朝这棵大树,现在的局面对于曾国藩比较有利,时代背景和客观条件,都不允许曾国藩称帝。
曾国藩拥兵30余万,占据半壁江山,为何不造反?
曾国藩是晚清时期时期四大名臣之一,他操练的湘军所向披靡,平叛了太平天国运动,可以说是很有势力的,但是这么有势力的曾国藩却没有想过要反抗清朝,自立为王,这是因为清政府早已经想好了曾国藩带兵团练,可能会谋反,所以做好了两手准备。曾国藩那么聪明,自然也会想到这一点,说不定他要真是反叛,还没实施,已经传到清政府的耳朵里了。
一、清政府抗拒团练。其实在清朝之前,就有官员团练的做法,比如说汉朝,官员团练之后,掌握了一定的权利,最终架空了政府,所以才导致最终的灭亡。所以曾国藩向咸丰皇帝提出团练的时候,咸丰一口就给回绝了,不仅拒绝,还很生气,把曾国藩的奏折都摔在了地上,可见政府是害怕武将团练的,但是咸丰最后似乎是想开了,同意了曾国藩团练。
二、咸丰已经想好了解决方案。咸丰在同意曾国藩团练的时候,已经想好了解决武将拥兵自重的方案,就是所有权利收归中央所有。曾国藩辛辛苦苦攻打下来的地方,归朝廷所有,官员归朝廷任命,曾国藩不能有治理权,此外,团练费用由朝廷支付,所以没有自治权,湘军是由曾国藩领导,但是却接受朝廷的封赏,因此,他们更倾向于为朝廷卖命,这样就等于是架空了曾国藩的权利。
三、曾国藩已经看出了咸丰的意图。其实曾国藩本来也就没有谋反的计划。李秀成死之前,曾经鼓动曾国藩谋反,但是曾国藩害怕这样的言论到了皇帝耳朵里自己解释不清,所以直接处死了李秀成。而且当时曾国藩的湘军所向披靡,但曾国藩的身边都是皇帝的眼线,所以曾国藩是不敢造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