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条之战是商汤灭掉夏桀的连续作战中,重要的一场战斗,以商胜夏败告终。
难点在于现存历史资料的匮乏,无法完全还原当时战场的详细情况。在本文最后将阐述当时可能的交战方式。
就像大家所知道的,越是靠后的朝代,记载越详细。这要归功于我国纸张和印刷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普及。而早期的夏商周,能够参照的资料就没有这么好条件,商周可以依靠出土文物上的甲骨文金文进行翻译,再对照后世的史书即可。
而了解夏朝和同期的战争,条件更为艰难。目前出土的夏文化时期文物,有部分图案形式的早期文字出现,但难以完全破解它们的含义。目前只能通过《史记》《纪年》《诗经》《尚书》中的片段推测。
龙山文化和商文化之间是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年代大约是公元前23世纪到前17世纪,其中靠前的一二期文化,国内学术界认为极大可能是夏文明的都城,靠后的三四期还有争论。其中三期出土了两座大型宫殿遗址,布局和建筑相当成规模,到底属于商朝还是夏朝目前没有定论。
需要了解周朝之前社会概况和相关战争的话,有几本书籍可以去看一下:
入门——《夏史与夏代文明》,《商史与商代文明》《西周史与西周文明》,詹子庆(先秦史学会副会长,夏商周断代工程评审专家)
拓展——《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晁福林(先秦史专家)
思辨——《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顾颉刚(史学家,古史辩派)
新证——《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许宏(二里头考古队队长)
图为二里头遗址发掘出的夏文化类文字符号
夏朝末期的混乱
夏文明大约是一个部落联盟形式的世袭王朝。对于国土,君主和各部落首领分而治之。在统治延续了400多年以后,越来越明显的出现了衰落迹象。夏朝后期,在孔甲继位时,崇拜鬼神,专好淫乱之事。和各方国(属国)的关系趋于紧张,国家实力不再有往日启和少康的规模。
再往后第四个君王,即第17任君主桀,相传他很是勇武,能徒手和豺狼搏斗,跑起来追的上骏马。然而这些威猛的技能对统治国家毫无帮助。他在位之时,行政措施乖谬,大大兴土木,滥用民力。
据称他修建大型的倾宫,豪华的瑶台,费尽了民间的财富。还让人挖掘了大池塘,灌入美酒,并且用酒糟做成堤坝。一边乐队演奏靡靡之音,一边三千人一起听着鼓声豪饮不止。大臣关龙逢直言劝谏,结果被立刻诛杀,从此官员臣属们都离心离德,像太史令终古等不少人还投奔了政治清明的商汤。
下图为山东嘉祥武梁祠拓片,东汉时期。表现了夏桀手持戟坐在两位女仆身上。我们可以推断东汉时期人们对夏桀的普遍印象——喜好武力,玩乐无度,轻视仆从
历朝末代君主都会受到后世的各种指责,比如夏桀商纣周幽王之类。有些责难可以说是欲加之罪,有些却确有其事。例如商纣王的酒池肉林,经过历年对殷墟的考古,商后期宫殿内的的大型浅水池塘已经被发现,极有可能就是史书记载的酒池。而夏朝末期还没有此种发现,不过考虑到“汤誓”里百姓对夏桀的诅咒以及臣下相继叛逃,这位君王的统治肯定有着极大的问题。
夏桀对其他方国关系的处置也存在严重失误。他不停发动战争,征讨不服从自己的诸侯部落。他用武力讨伐有施氏,得到了美人妹喜方才罢休。后又进攻岷山氏,迫使对方交出了名叫琬和琰的两名美女。这样,夏桀抛弃了原来的妻子,宠幸妹喜和琬,琰几位美人,大失民望。他还杀掉了有缗氏的首领,囚禁商族领袖汤于夏台,后来虽然释放。但和商族以及多个方国的关系已经不共戴天。
如此,夏王朝在桀的折腾之下,内外离心,实力大大削弱。
夏商时期,由于政治模式和生产力限制,一个王朝能直接控制的地盘比较有限。能直接调动的民力财力和兵力也都有限。因此往往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诸侯国或者附属部落(方国)的力量。依附自身的诸侯越多,实力也就越强,反之亦然。
商灭夏的战略
商文明在强人汤的领导下崛起之后,成汤采纳了贤臣伊尹、仲虺的提议,灭夏大计初期避免和夏直接交锋,而从剪除夏的羽翼开始。这就是“先弱后前,先枝后干”的策略。
公元前16世纪时,商汤联合与夏有仇衅的有缗氏等诸侯势力,先消灭了靠近己方远离夏朝的顾,韦,葛等夏的附属方国(诸侯国)。后又击败了昆吾,身为夏伯的昆吾首领被当场斩杀。为此,商军出征十多次,获得全胜,夏朝的三个主要属国——韦,顾,昆吾全部被清除,夏桀已经处于孤立状态。
鸣条之战的情形
削弱夏朝实力的同时,商汤还派伊尹做间谍,秘密潜入夏的都城斟(音zhen,xun,今河南省巩义市西南或偃师市二里头,未有定论)。伊尹通过积极活动,以及运用多种关系,从夏桀的宫廷内部刺探到了夏的真实情况。商汤根据这些重要情报,反复试探夏朝的底线,发现对方已经丧失对全面局势的掌控,时机终于成熟。
鉴于成汤的步步紧逼,夏桀坐不住了,他不得不亲自率军前往迎击。结果首战就在有娀之虚失败。但夏桀不肯轻易认输,于是重整队伍,双方大军在鸣条这个地方(今山西夏县之西)的原野准备决战。
商军投入大约70俩战车,6000名死士,还有众多方国的军队。这些部队大多经历了此前的多次战斗,经验丰富,战斗力很强。夏军实力记载不详,但考虑到已经先输一阵,加之失去了三个主要属国的支援,人数很可能不会超过商军。
战前,成汤在现场做了激动人心的誓师大会,即《尚书》里的“汤誓”。斥责了夏桀违逆天命的种种罪恶,表示民众们难以忍耐,即便夏桀如同太阳,也宁愿和他一起灭亡。自己现在就要讨伐夏桀来匡正天道。并且鼓励将士们英勇作战,自己定会赏罚分明。
根据《甲骨文合集》《二里头文化兵器初论》等学术著作以及出土文物,我们可以大致还原当时的场面。
由于夏朝末期战车发展尚不成熟,多是两人坐小车,难以承担作战任务。因此,夏商两军都以步兵为主。(周灭商的牧野之战已经是战车决胜)这时期的战斗还处在相对原始的交战模式下,以正面攻击为主。双方的士兵数量,质量,士气等综合因素将决定战斗的胜负。
两军的首领和贵族将官手持铜钺或铜戈站在人群之中,他们身穿藤木和整块兽皮做成的盔甲,十分雄壮。身旁大群平民士兵们则手持石头打制的斧钺和石矛,其中不少士兵拿着弓带着一壶骨箭石箭。看起来也许稍显寒酸,但杀伤力可不容小视,这些精细打磨过的锋刃可以轻易切开人体,甚至伤到骨头。一些精锐的老兵有资格拿着铜斧或者铜钺,准备充分的商军铜制武器更多些,这些粗重的武器威力比石斧石矛来的更大,对方会极不情愿面对这种经验丰富的战士。
夏商两军没有特殊的阵型,夏桀的亲军和成汤的卫士都布置在中央,每个方国的战士们各自聚集成群,簇拥着他们的领袖。部署在主力战士们的两侧。商军阵容显得更庞大些,有缗氏有莘氏等部落的士兵一群接一群。反观夏军除了亲军战士,临时招募的武装平民之外,就只有些昆吾的残兵,气势上看过去输了一大截。
很快,商汤和夏桀各自下令,对攻开始了。两军战士们吼叫着乱糟糟的向对方冲去。这个距今3600年的战场和后来更先进的战场一样血腥,商军的战士们个个争先,挥舞着石斧石钺,企图立功受奖。夏军的士兵们则慑于桀的权威,不得不卖力拼杀。混战多时之后,夏军渐渐无法抵挡商军士气高涨之下的凶猛攻击。见眼前的夏军开始后退,商军武士们奋勇追击,砍杀了大量夏军将士。《山海经》里提到的将领夏耕可能就在这里死于商军的斧钺。
即便是盲人聋子也能感到,夏桀的全盘失败已经不可避免。他的军队现在四处溃散,整个鸣条原野一片尸山血海。
夏亡商兴
这位暴虐的君王,正放下了他的架子,被少量亲兵们保护着往东逃窜。慌不择路之际,夏桀溜进了就近属国三朡(音zong)的地盘寻求保护。三朡这个方国此时还算忠于夏王朝,他们立刻出兵阻挡追击的商汤大军。结果自然可以预料,三朡军螳臂挡车,被乘胜而来的商军打的大败。
商军在这一战不仅歼灭了三朡军,还把夏桀的残兵和部属基本全部消灭。从中缴获了大量珍贵的宝玉和财物。夏桀用事实证明,即便是逃跑自己的速度也难有人匹敌,他带着爱妾妹喜等人再次逃脱,奔往了南巢之山(今安徽巢湖)。
在荒山野岭之中,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君王哀叹:“我后悔啊!没有在夏台杀掉那个商汤,才落得这样的下场!”不久之后,夏桀便死于此处。
成汤在获胜之后,想把夏的社稷迁走他处,打算完全灭亡夏的势力。结果同盟的各方国似乎并不支持此种激烈举动,成汤不得不暂时放弃了这个计划,还是册封了夏的后裔,保留下夏的残余力量。
至此,整个中原已经在商汤的控制之下,一个辉煌的奴隶文明出现在中华大地上。而夏的遗民,一部分追随桀的逃亡路径,往南迁徙。根据《史记》和《括地谱》,夏桀的儿子淳维继承了他的妻妾,带着另一部分夏民往北而去。他们在北方广袤的原野上和当地原住民杂居,慢慢形成了一个新的族群——“匈奴”。
对鸣条之战我不甚了解,不过商汤率领商国士兵灭亡夏王朝建立商王朝在历史上还是存在的。因夏朝末年夏桀无道,残害忠良,酷害百姓,激起诸候国和人民的反抗,以商汤为首的起义军大概在鸣条的这个地方摆下战场,一举将夏桀为首的夏王朝打败并消灭,建立了商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