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网 www.QiQu.net】探秘天下未解之谜 分享全球奇闻趣事

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今天是

清朝文字狱的起因是什么「浅析清代文字狱的具体表现和产生原因」

发布时间:2023-09-01 06:13来源:奇趣网编辑:QiQu阅读: 当前位置:奇趣网 > 科学探索 > 手机阅读

导读:文字狱是指封建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的狱事。作为因文字缘故而造成的罪案,文字狱虽然在封建皇权社会中均有表现,但随着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而愈演愈烈。按照《中国大百科全书》对“文字狱”的解释,文字狱直接被界定在了清朝时期:清朝时因文字犯禁或藉文字罗织罪名清除异己而设置的刑狱。

这说明随着封建专制体制的逐步加强,清朝时期将文字狱发展的更为完善和彻底,也更能代表文字狱本身对于知识分子和传统文化的严重破坏性和危险性。

作为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大一统封建王朝,满族统治阶层为了加强思想控制,便将文字狱发展成为加强思想控制的强有力手段,将文字狱发展到了极致状态。

《汉语大词典》相较于《中国大百科全书》对于“文字狱”的解释更为宏观和全面:

旧时谓统治者为迫害知识分子,故意从其著作中摘取字句,罗织成罪。

这里并没有专指清朝时期,而是将文字狱的发生时期界定在了“古时”。据考究,文字狱最早发生在西汉汉宣帝时期,所以这个“古时”指的就是自西汉到清朝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皇权时期。

清朝文字狱的起因是什么「浅析清代文字狱的具体表现和产生原因」

“文字狱第一人”杨恽

《汉书-卷六十六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第三十六》记载:

章下廷尉案验,得所予会宗书,宣帝见而恶之。廷尉当恽大逆无道,要斩。妻子徙酒泉郡。谭坐不谏正恽,与相应,有怨望语,免为庶人。召拜成为郎,诸在位与恽厚善者,未央卫尉韦玄成、京兆尹张敞及孙会宗等,皆免官。

这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文字狱”的文献记载,也被视为是中国历史上“文字狱”的开端。这个西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杨恽也就成为了因为“文字之罪”而丢掉性命的人。

自杨恽以后,历朝历代均有“文字狱”发生,但在全国范围内、被封建统治阶层用来加强思想控制,从文化、思想方面加强封建专制统治,在清朝表现的尤为明显。有清一朝发生的“文字狱”案件之多、牵累知识分子人数之多、对社会的影响之大、对封建专制体制的维护作用之大,“凡历朝代所不及”。

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满族统治阶层自入关之初就有着自身民族文化的自卑性和缺陷性,而且在中原地区汉民族“华夷之辩”思想的严重影响下,汉族知识分子具有强烈的民族思想和反清意识。这对清朝统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潜在威胁。雍正皇帝对于清朝发生文字狱之多,给予过自己的看法和说明:

从来异姓先后继统、前朝宗姓臣服于后代者其多、从未有如本朝奸民,假称朱姓,摇惑人心,若此之众者。

为了不断巩固清朝的统治地位,清朝历代统治者都对汉族的反清思想防范惟恐不严,打击惟恐不力。清代皇帝大施文字狱,目的在于压制汉族人的民族独立反抗意识,树立清朝统治的权威,加强中央专制集权,这种文化专制政策,造成社会恐怖,文化凋敝,从而禁锢了思想,摧残了人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清朝文字狱的起因是什么「浅析清代文字狱的具体表现和产生原因」

清朝文字狱

本文就从清代文字狱中的具体表现出发,探究清朝文字狱产生的主要原因。

清代文字狱中的具体表现

和历朝历代文字狱的发生来看,清朝时期的文字狱呈现于表现形式多样化的显著特点。其目的在于通过各种形式来扩大文字狱的影响范围、覆盖阶层、实际效果。总的来看,清朝时期的文字狱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查缴禁书

清朝入关以后的顺治四年,清朝首例文字狱发生以来,顺治朝的文字狱虽然发生次数并不多,但其严苛程度并不次于以后的康雍乾三朝。顺治朝发动文字狱的主要是因为清朝统治阶层的先世曾被明朝统治,受官袭爵,闻命即从。占领中原之后,清廷对此段史事讳莫如深,因此,不仅将旧有史籍刊削、禁毁,而且对凡继续编写乃至收藏者,则以“大逆”之罪滥加诛戮。

顺治皇帝甚至专门就书籍刊印,进行了专门的规定:

自今闱中墨牍必经词臣造订,礼臣校阅,方许刊行,其余房社杂稿概行禁止。

顺治皇帝设置专门的言论检查官,开始了清朝言论出版审查的专制管理,由此拉开了对于“禁书”的管理。

清朝文字狱的起因是什么「浅析清代文字狱的具体表现和产生原因」

《四库全书》

在文字狱发生最为严重的乾隆时期,乾隆皇帝他在三十七年正月至三十九年年终,借编纂修《四库全书》征集全国图书的名义,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禁书活动。乾隆二十二年,他开始大规模地搜查焚毁禁书,无数珍贵的历史文化典籍被焚毁,或者篡改得面目全非。

《东华录》记载了乾隆皇帝在这一时期,对禁书查封的详细数据:

十年间,共毁书 24 次,共 538 种,计 13862 部之多。

乾隆皇帝甚至对于这种国家层面的“禁书”查封行为,有过正面回应。《清实录·高宗实录》记载了乾隆皇帝自己给出的“禁书”查封解释:

明季末造,野史甚多,其间毁誉任意,传闻异词,必有抵触本朝之语。正当及此一番查办,尽行销毁,杜遏邪言,以正人心而厚风俗。

也正是在乾隆皇帝查封禁书的过程中,文字狱发生的次数激增,而且在此期间所有的文字狱全部由查缴禁书而起。

2、对臣民“言辞犯讳”的倍加重视

就封建皇权时期的封建专制体制来看,对于臣民言论、文字使用方面设立绝对禁区乃系其较为显著的特点之一。文字狱作为封建统治阶层用来维护皇权统治、加强封建专制的重要手段,将臣民的“言辞犯讳”、“文字犯讳”上升到法律层面,予以严格控制。

清朝文字狱的起因是什么「浅析清代文字狱的具体表现和产生原因」

乾隆皇帝

《清代学术概论》中对于乾隆皇帝四十二年“王锡侯案”的记载,就是清朝文字狱在于严格控制“臣民犯讳”方面的典型表现:

王锡侯删改《康熙字典》另刻《字贯》,与悖逆无异,为从来未有之事,罪不容诛,即应以大逆律问斩。

《康熙字典》作为以清圣祖康熙皇帝年号为名刊印的书籍,被王锡侯改名刊印,被乾隆皇帝地方官员认为是对清圣祖名讳的大不敬,甚至将其划入了“悖逆”大罪的界定范围。乾隆皇帝在认真查看该书以后,给出了更为苛刻的“读后感”:

将圣祖、世宗庙讳及朕御名字样开列,深堪发指。

王锡侯的罪行在于对清朝帝王名讳的“字样开列”,在于对帝王名讳的“毫不顾忌”,乾隆皇帝认为这是“深堪发指”、“绝不能容”的大罪。最后,王锡侯得到了一个腰斩处决的悲惨下场。

在封建皇权社会,对于封建帝王名讳的“特别注意”乃系关乎性命安全的大事,这个传统意识直到今天仍表现在“尊父母讳”的具体事例中。在清朝统治阶层看来,对于清朝帝王名讳的“尊重”乃系忠于清朝统治的具体表现,反之,则是抗清反清思想的表现。所以,清朝时期的“臣民犯讳”也是该时期文字狱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3、注重恐怖气氛的制造

康熙、雍正两朝主要打击对象是具有反清思想的士大夫或政治上的反对势力,获罪的多是官吏和上层知识分子。乾隆时期的文字狱则是望文生义捕风捉影,硬是加上莫须有的罪名,获罪的大多是下层知识分子。乾隆只是要在知识分子中造成恐怖气氛,显示皇帝的生杀予夺的大权其对文字挑剔之苛刻令人防不胜防。

在当时吟诗作文,很容易被冠上莫须有的罪名,牵连进文字狱。譬如“明”、“清”两个常用的字,往往曲解成反清复明,惹来杀身之祸。只要涉及“扬明”、“贬清”甚至原本没有此意而被帝王“望文生义”的认为后,都会被认为意在影射,诅咒清朝,企图恢复明朝,构成大逆罪。所以,清朝的文字狱发展到乾隆朝时期以后,对于文字牵强附会的理解甚至刻意曲解也就成为这一时期文字狱的具体表现。

清朝文字狱的起因是什么「浅析清代文字狱的具体表现和产生原因」

中国著名当代文史学者余秋雨先生在其所著的《一个王朝的背影》中,对于乾隆皇帝“刻意曲解文意”的做法予以了评价:

康熙、雍正年间也有丑恶的文字狱,但来的特别厉害的是乾隆,他不许汉族知识分子把清廷看成是“夷人”。雍正和乾隆都把文章做过了头。

实际上,乾隆皇帝因为“曲解文意”而发动文字狱的做法又何止是“做过了头”。他利用这种手段让汉族士人打消抗清情绪,造成恐怖气愤,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的做法无疑是对文化、思想的残酷控制。

在文字狱的血腥镇压下,清朝学者小心谨慎,足不出户,耳不旁闻,只能每天“暗砌恐吟,晓窗鸡唱。每当日轮文爆,肩山石压,犹且吮残墨凝神,搦秃毫而忘倦,全神贯注,穿穴故纸堆中”。如此恐怖的统治环境之下,中国的文化、思想又何以发展,更别提“百家齐鸣”了。

4、谄媚献诗却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在清朝时期的文字狱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文人主动献诗用以邀功、献媚造成的。一些不得志的士人或下层官吏,所献文字大多炫耀才华,表现忠诚,不过想通过这样来邀功获赏,结果却因为想邀功而触犯忌讳等自投罗网,成为文字狱下的可怜虫。

乾隆四十一年,居住在京城的山西高平人严增,听到不少关于皇帝与皇后的议论,对此操心不已,因而上书。他在奏折中指责贪官污吏、请求皇帝册立皇后,这激怒了乾隆。乾隆他对这个案子非常重视,要求办案人员对严增严刑逼供,同时,还拘讯严增在京所结识的朋友和亲属,追查消息来源,最后照“大逆”罪处罚,严增凌迟处死。

严增的例子只是该类文字狱发生的缩影,在将封建专制体制发展到极致状态的清朝,皇帝拥有一切生杀大权,更拥有改变任何人未来命运的绝对权力。向以皇帝为代表的统治阶层献媚、向清朝的皇权统治表现自己的忠诚,虽然有可能获得统治阶层的青睐,但此类用作献媚的文字都必不可少的会涉及政局、皇权乃至明清之辨,稍有不留意便很可能被统治阶层会错意,从而得到一个适得其反的下场。

清朝文字狱发生的主要原因探究

1、查缴禁书背后的思想控制

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清朝自身民族无存在文化还是民族传统、思想高度方面较之中原地区历史悠久、先进科学的传统文化都远远不及。而且,将明朝推翻取而代之的清王朝的开国先祖也曾经是明朝官员,受到过明朝帝王的册封和恩赏,这对于已经高高在上,稳固建立统治地位的清朝统治阶层而言,无疑是巨大的羞辱和必须消除的负面形象。

清朝文字狱的起因是什么「浅析清代文字狱的具体表现和产生原因」

《明史》编纂所在地

清朝统治阶层自顺治朝便开始疯狂查禁、销毁明朝历史文献中关于清朝开国先祖的记载和“狄夷”称呼。顺治二年设立的明史馆,对于《明史》的编纂就是此目的的典型做法。

乾隆皇帝通过大肆收罗民间历史文献,编纂《四库全书》,在全国范围内将几乎所有的钱超历史文献焚毁,几乎从根本上改变了历史史实的记载,颠覆了后世对于历朝历代尤其是明朝时期的认知。因为查缴禁书而发生的文字狱更是清朝统治阶层用以思想控制、维护自身皇权正统的重要手段。

改变自己“狄夷”身份,从思想层面迫使汉民族文人的认可,是清初时期文字狱发生的主要原因。为了这一目的,清朝统治阶层不遗余力,大肆屠杀“犯禁”文人。

《简明清史》记载了康熙四年发生的“庄氏《明史》案”后,清廷对于涉案文人的严厉制裁:

名士伏法者二百二十一人,庄、朱皆富人,卷端到列诸名士,盖欲借以自重。故老相传,二百余人中,多半在与编纂之役,甚矣,声名之累也。

加强思想的控制是清朝不断加强中央集权、维护自身皇权正统形象的手段,也是文字狱愈演愈烈的一个重要原因。清朝统治者注重加强对臣民在思想方面的控制,是因为清朝是满洲人创立的,是以少数的民族战胜多数民族统治了整个中国。因此,满族和汉民族之间的民族矛盾也是清朝文字狱的产生繁多因素之一。

2、打击“臣民犯讳”背后的封建专制体制建设

自皇太极建立大清王朝以后,从“贝勒议政参政”制度发展而来的“满洲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就成为严重影响清朝皇权的唯一所在。

为了减少“三大贝勒”对皇太极皇权的分割和威胁,皇太极将满洲贵族、八旗大臣乃入参议国政的范围,将“满洲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发展成为国家政治和军事的最高指挥机构。但由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成员大都是由满州人组成的,因此实权始终都操纵在满州贵族手里。一些满州贵族往往借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压制皇权,因此清初屡屡出现大臣专横擅权的局面。多尔衮、鳌拜等就是此类专横大臣的典型代表。

清朝文字狱的起因是什么「浅析清代文字狱的具体表现和产生原因」

清朝建立者——皇太极

康熙皇帝登基后,将中央权力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者相互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手中。这样就有效限制了议政王会议和内阁权利,尤其是使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得以削弱。

雍正皇帝登基后,为了进一步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的权力而创设军机处。对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权力的不断削弱是封建专制体制不段加强的表现,但这无疑会引起满洲贵族乃至皇室宗亲的强烈不满甚至反抗,为了压制和消除这种反抗声音和行为,清朝帝王只能通过“臣民犯讳”这类文字狱的兴起而予以打压。

雍正皇帝即位的头几年,他借“朋党”的罪名,屡兴文字狱。先是整治那些宿敌,接着将矛头对准了那些曾是他麾下的鹰犬、因战功显赫而跋扈起来的权臣,如年羹尧、隆科多等,还有那些结科朋党的汉族官员。总之一句话,只要雍正认为对皇权构成威胁的人,他都会给加上“朋党”的罪名,格杀勿论,决不留情。

雍正皇帝在此期间清理朋党和权臣惯用的罪行就是“僭越违制”等具体言论、文字的利用。而且,此期间的“文字狱文章”不是仅仅从文字挑毛病,而是通过断章取义,网罗罪名,目的是打击朋党,这是统治阶级内部为了权利的不断集中,借用文字狱这一工具而达到打击异己的目的。

《中国史纲要》认为: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 ,使得文字狱除了镇压具有反清思想的知识分子外 ,又成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工具。

清朝统治者发动这些文字狱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的统治,这是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结果,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文字狱是维护清朝统治的一个必然产物。

3、刻意制造恐怖气氛对于汉族文人的震慑和打压

清朝入关以后,在多尔衮的统治下虽然推行了一系列爱民缓政的积极措施,但在中原地区汉民族传统的“华夷之辩”思想影响下,清朝的皇权统治遭到了汉民族的强烈反抗。而这种反清抗清队伍中,又以汉民族知识分子为主要代表。汉族知识分子在强烈得民族情绪影响下,认为明亡清立是“乾坤反覆,中原陆沉”。

因此,在清朝统一中原地区,大规模有组织的抗清武装斗争结束后,反清思想仍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表现出来,使满清统治者坐无宁日。满清统治者对汉族怀有很深的戒心,对汉族人民也猜忌不已,唯恐汉族人民再起来反抗。而在清朝立国之初,全国各地时常爆发抗清斗争,这使得清朝统治者不得不采取强有力的措加以防控。文字狱就是为了防止汉族人民再次发动反抗斗争,而刻意制造的恐怖思想环境。

清朝文字狱的起因是什么「浅析清代文字狱的具体表现和产生原因」

雍正皇帝

康熙皇帝对前明朱三太子的誓要诛杀;雍正时期的“曾静逆反案”等都是清朝统治阶层通过对汉族文人的大肆打压、甚至刻意扩大影响范围而制造的恐怖氛围。被雍正皇帝认为是“本朝诸文字案中第一巨案也”的“曾静逆反案”中,雍正皇帝甚至亲撰《大义觉迷录》“颁之学官,使秀人人人同读”,在为自己篡位以来的种种丑行进行辩护,并维护了自己的圣明,树立了自己的威信,掩盖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的同时,将“曾静案”的影响于全国范围内延伸扩大,从而形成一种恐怖的政治环境。

事实证明,清朝统治阶层利用文字狱而肆意屠杀汉族文人的做法,刻意制造恐怖气氛的行为确实曾令无数文人学士惊恐万状,不寒而栗。

4、文人文臣之间的相互攻击

文字狱数量之所以越来越多,而且愈演愈烈,其中有个很奇怪的原因,那就是汉族士人之间因个人利益或私仇而互相告讦。在庄氏史案前后及戴名世案、吕留良案前后都曾出现告讦风气。乾隆朝自胡中藻案之后,告讦案便逐渐多了起来。

清朝文字狱的起因是什么「浅析清代文字狱的具体表现和产生原因」

吕留良

胡中藻案发生后,奸人大受启发,甚至觉得借文字狱告讦进行恐吓、敲诈乃系一条生财之路。在乾隆四十至五十年间的文字狱高峰期,竟成为了告讦的高峰期,其中有不少文字狱案件由蓄意诬告而引起的。面对日益炽盛的告讦之风,乾隆皇帝不无忧虑。他时常借一些“办理过当”的案件训诫督抚不可过分追究,以免助长告讦之风。但此类文字狱对于清朝统治阶层又有着一定程度上的正面积极作用,所以乾隆皇帝并未真正就此类案件进行过明确的整治。也就是说,在乾隆皇帝的默许下,文人文臣之间的相互攻击也成为文字狱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封建王朝,清朝统治阶层为了维护自身皇权统治的“正统”,巩固皇权在中原地区的统治,通过文字狱从精神层面予以汉族文人控制和打压。同时,在皇权和旗权的争斗过程中,文字狱也被清朝帝王当成了维护皇权的有效手段。因为文字狱而形成的的恐怖气氛,对中原地区知识分子的控制取得了绝对成效的同时,汉族文人文臣之间借由“文字之错”而邀功请功引发的文字狱也呈明显上升的趋势。

说到底,文字狱就是清朝加强封建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工具。

参考文献:《汉语大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汉书-卷六十六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第三十六》、《东华录》、《清实录》、《清代学术概述》、《清朝文字狱论》、《一个王朝的背影》、《简明清史》、《中国史纲要》、《清代通史》、《建州闻见录》、《笔祸史》

清朝为什么要兴起文字狱?

清朝大兴文字狱,是为了加强对文人思想上的控制,巩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是中国封建社会衰落的标志之一。
在明末清初,汉族知识分子具有着强烈的民族思想和反清意识,这个时期里面的各种著述里都流传深远。而对清朝统治者来说,这是巨大的一种潜在威胁坐。于是为了巩固满清王朝的统治地位,统治者对汉族的反清思想防范十分严格,打击力度极大。乾隆时,更是发展到了病态的猜忌,想要彻底泯灭汉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节。

清朝文字狱的特点是什么 清朝文字狱的特点说明

1、从兴起目的看,清朝文字狱是清代统治者为防止和镇压知识分子和汉人的反抗而从其作品中摘取字句,罗织罪名,构成冤狱造成的,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

2、从持续时间看,清代文字狱贯穿整个清代250年左右。顶峰时期自顺治开始,中经康熙、雍正、乾隆四朝,历时140余年。

3、从爆发原因看,除了极少数事出有因外,清代文字狱绝大多数是捕风捉影,纯属冤杀。

4、从打击范围看,清朝文字狱不单单是针对汉族人,文字狱还涉及满人。从一系列的文字案上看,涉及人员大多是下层文人,有文学青年,还有老不及第的秀才,甚至连一些早已作古的墓中之人也未能幸免。

5、从文体格式看,文字狱最常见的“文字”是诗;其次常见的“文字”是文章。文章汇集成书,就是文集;另一种比较容易惹祸的“文字”是史书。

清代被打成文字狱的“文字”还有试题、日记、奏稿、榜文、表文、家规、宗谱、县志、碑文、墓志、匾额、呈词、字帖、字典、木戳等。

6、从迫害手段看,清朝统治者鼓励官民和官官之间揭发和检举、告密,动员国家力量抄家,寻找定罪的蛛丝马迹,在藏书和文章中找所谓的罪证。罪状由权力人物对文字的歪曲解释而起,证据也由权力人物对文字的歪曲解释而成。
小编推荐:如果您对本文《清朝文字狱的起因是什么「浅析清代文字狱的具体表现和产生原因」》感兴趣,还可以看看《ABO血型系统是什么?血型是按照什么来划分的 》这篇文章。奇趣网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本文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荣耀新品官宣:8月8日,正式发布

下一篇:消杀后国际邮件为何还会出现阳性专家解读

科学探索排行

科学探索精选

科学探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