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是我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的第二大民族,故乡在我国的东北地区,从清朝顺治时期清军入关开始,满族开始掌控权利,之后清军一统全国,满族壮大成为我国的统治者。
清朝皇帝
那么满族是怎么来的呢?论满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商周时期的肃慎一族。
肃慎同清军入关之前的满族一样,居住在“白山黑水”地域,白山就是长白山,黑水就是黑龙江,1066年,周灭商,肃慎到中原来朝贡“楛矢石砮”,很受周人的重视。
到了汉朝,肃慎的后裔改称挹娄,臣服于汉朝的属国夫余,三国时不堪夫余剥削,宣布自立,直接同魏国建立联系,同中原往来频繁,从东汉末年到三国两晋,中原战乱不休,挹娄多次派遣使者到内地进献“楛矢石砮”。
楛矢石砮
南北朝、隋、唐时期,肃慎、挹娄的后裔,相继以勿吉、靺鞨的名称出现,人口发展多达数十个部落。靺鞨后来发展为粟末、白山、伯咄、安车骨、拂涅、号室、黑水等七部。
在唐朝,靺鞨与中原皇朝的关系,进入了新时期,黑水靺鞨与唐朝往来最为频繁,唐太宗在黑水靺鞨地区,建立“黑水州”,把这一地区纳入中原版图。
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建立震国,自号震国王,唐中宗李显派人招抚,而后大祚荣被唐朝册封为“渤海郡王”,加授“忽汗州都督”,渤海国建立。
渤海政权存在了二百多年,与唐朝一直保持着臣属关系。
渤海国
907年,契丹建立辽国,926年,辽灭渤海国,靺鞨后裔被称作女真。
辽代女真人分为三部分,居住在辽东地区的熟女真系辽籍女真;居住在松花江以北广大地区的为生女真不系辽籍女真;居住在两者之间的回纥女真。生女真中的完颜部,由于铁的传入和使用,生产发展较快。在首领完颜阿骨打的领导下,起兵反辽并建立金朝。金朝建立以后,与北宋联合灭辽,不久又南进,取代北宋王朝,形成与南宋并立的局面。
完颜阿骨打命令部下参考汉族和契丹的文字,创立了女真字,女真跨入有文字记载的新时期,金朝的建立,是女真史上跨时代的事件。
金朝疆域图
元灭金和南宋,这时候的女真人一部分居住在辽阳等路的辖区内,与汉族杂居共处,逐渐与汉族融合;一部分散处在合兰府水达达等路,即以今黑龙江省依兰县为中心,分布于松花江流域和黑龙江中、下游,东达海岸的广大地区,元设官辖治。
明朝的女真历史,对比前面更为人熟知一些,女真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东海女真迁徙频繁,动荡不定,直到努尔哈赤的出现,才结束了这个局面。
努尔哈赤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花了三十余年的时间,统一女真各部,融合为新的民族共同体——满族。
满族就这样出现了,发展到现在三千余年的历史,分合迁徙,错综复杂。
我国的少数民族满族是怎样来的?有何历史渊源?
我国是一个有着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国,在这样辽阔的疆域上,有着五十六个少数民族。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几乎都对“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之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这样的一首歌耳熟能详,正是因为这五十六个民族的存在,才有了现在百花齐放的各族文化,一起在祖国大地上大放异彩。我们这些民族的演变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满族的直系是女真族,因为战争和政权的原因,最终和汉人逐渐的融为一体。
历史的演变
历史就像是一个羞答答的小姑娘,需要我们这些后人去不断的揭开她神秘的面纱,才能够看到她的真容。在历史的长河中,曾经涌现出过许多的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基本上都是居住在边缘地区的,因为自己的野心或者是中原地区扩张的需要,这些民族开始不断的迁徙,并且在迁徙的过程中被实力强大的其他民族吞并,从此在历史上销声匿迹,再无史迹可寻。
女真族的变迁
满族是现在唯一存在的除了汉族之外规模比较大的少数民族。满族的前身是女真族,女真在古代的历史上是一支实力比较强劲的少数民族,有很多的君王都为了彻底的铲除女真族费尽了头脑,但是女真族仍然顽强的存活了下来,并且经过不断的进攻中原地区,逐渐的奠定了自己的地位,整体的族人布局也从分散变味了聚集,清朝的统治者中有很多都是满族人,清朝就是满族人建立的属于自己的统治。
各方面的交融
在满族建立了自己的统治的时候,一开始是和很多的汉人格格不入的,不管是在文化方面,还是在平日里,都和汉人有着较大的差距。现在的满人几乎已经和汉人无异了, 是因为早在几百年前,他们就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改变现状,满人开始和汉人进行文化上的交融,开始制定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政策,当然也保留了一些自己的特色。经过时间的变迁,满族人和汉人之间的差距就被缩小了,这就是满人的发展历程。
满族的由来 历史上的满族是怎么演变而来的
满族的由来:满族的历史是很悠久的。据文献记载,满族的祖先肃慎人于公元前一千余年即遣使向周天子进贡“楛矢石砮”。到了汉代,肃慎被称为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隋代称为靺鞨。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受唐封为渤海郡王,建立渤海国,这是满族历史上的第一个地方政权。公元12世纪,黑水靺鞨的后人完颜部落兴起,公元1115年建立金国,这是满族先人建立的第二个地方政权。到公元16世纪后期,建州女真的杰出领袖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以女真人为核心,吸收了其他族人,如鄂温克人、鄂伦春人、锡伯人、赫哲人、达斡尔人等,形成了一个以满族先人为主体的民族共同体。早期八旗满洲包括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东海女真和黑龙江女真。女真人在氏族制时期“凡出兵围猎……各随族党屯寨而行。”这里说的族党就是血缘关系,一个有血缘关系的家族;屯寨讲的就是地缘关系,说白了就是一个寨子、一个屯子、一个村子或更大一些范围的地方的族群。其基层组织叫牛录,管理人叫牛录章京,译成汉语就是佐领。女真人编入旗藉后,工作生活永远要归佐领管理。
族党、屯寨是自然形成的,而旗藉佐领是依政府法令编制而成的,带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力。清代满族人严格固定在佐领之下。住,则居于一处;行,则统一行动;打猎、出兵作战都由佐领管理,调到新地仍聚居一处。公家的事听佐领的,家庭的事婚丧嫁要听族长的,哪支、哪辈、老姓是什么都由族长管,生男育女都到族长处登记,不会近亲结婚,也不会乱伦。辛亥革命以后,废弃了八旗制度。佐领和族长(满语叫穆昆达)相继逝去,典籍记载大多丢失烧掉,所以现在许多满族人难以知道自己的老姓了。
努尔哈赤去世后,其第九子皇太极于1635年登基称帝,将农历10月13日定为颁金节,改后金为大清,把女真族改为满珠或满洲族,但满族一词仍未出现。辛亥革命前,孙中山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口号为号召推翻清朝。民国建立后,孙中山改定五族共和制:汉满蒙回藏,始有满族一说,但仍为较含糊的说法,社会大多称为旗族或旗人。人们聊天谈话,问您在旗吗?回答在或不在,并不问是满、是蒙、是汉。至1949年新中国诞生,才开始正式称为满族。
清末民国初年时有过一次统计,北京作为满族的第二故乡有人口60余万人。张勋复辟时,一些上层亲贵到摄政王府,动员载沣支持复辟,再度出山。遭到载沣严辞拒绝,说复辟是不得民心的,其结果或是人头落地,或是60多万人被驱逐回东北老家。
1949年,北京满族登记人口为2万人,占北京人口的1%。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满族为11.6万人,占北京人口的1.3%,占少数民族人口的36%,是北京少数民族中的第二位。回族为18.5万人,位居第一,占北京人口的2%,占少数民族人口的57.8%。
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满族人有982万,仅次于汉族和壮族,居全国第三位。
2000年,北京市满族人口有25万人,仅少于汉族,居全市第二位。那时,北京满族仅占全国满族人口的2%。